與人類相似!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也會主動「社交隔離」

2020-12-02 手機鳳凰網

研究顯示,當吸血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仍然會做出親社會的行為,比如與非近親的同類分享食物。但他們會減少與近親以外的同類的梳毛行為。

流行病學家早就知道,像朋友、家人和同事這樣的社會關係密切的人,更有可能將病原體傳播給彼此。

當一個人明顯生病時,他們的社會聯繫會暫時減少:當我們感到生病時,我們往往會遠離他人。當我們生病時,其他人也往往會遠離我們。這種有意識的某種程度的「社交隔離」通常有助於減緩病原體的傳播。

但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會這樣運作。患病兒童的父母將繼續照顧這些有健康風險的兒童。這種體現父母之愛的行為不僅僅人類才有。

吸血蝙蝠通常會給自己的後代和其他蝙蝠梳理毛髮,他們也分享食物。但在有蝙蝠生病的時候,行為會有些許不同。

吸血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一般在夜間活動。吸血蝙蝠都是群居動物,成群地居住在山谷洞穴的頂壁。與其令人厭惡的外形不同,實際上吸血蝙蝠是比較講究乾淨、整潔的動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認真地梳理打扮,經常用利爪把身體上纖細柔軟的毛梳理整齊,這也可以清除寄生在它們發毛上的寄生蟲。

吸血蝙蝠群體中的聯繫較為緊密,它們會互相梳毛,還會進行食物共享。如果某隻蝙蝠沒能獲取到食物,另外一隻甚至幾隻已經吃飽的蝙蝠會吐出血來餵給飢餓的同類。這種行為互惠在在親屬群體和「朋友」中發生的概率更高。

此前,有研究發現,陌生的吸血蝙蝠通常是從互相梳理毛髮開始,逐漸發展為成本更高的食物共享關係。

為了追蹤吸血蝙蝠群落的疾病和行為,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給一些蝙蝠注射了一種能觸發它們免疫系統的物質——蝙蝠感覺比平時要差,但實際上並沒有患病。

在這種情況下,不相關的蝙蝠會停止互相梳理毛髮。但是母親們繼續照顧她們的孩子,即使其中一個孩子似乎被感染了。

「在這些梳毛方面的變化中,不相關的蝙蝠和母子關係之間存在差異。所以,看起來是這樣的,生病的媽媽繼續給它們的後代梳理毛髮,健康的媽媽也繼續給生病的後代梳理毛髮……而我們發現,不相關的蝙蝠之間的梳毛行為減少了。」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綜合生物學研究生Sebastian Stockmaier領導了這項研究。

食物共享行為看起來與梳毛行為不同。

「看起來生病的蝙蝠仍然會從其他蝙蝠那裡得到食物,但是它們被其他蝙蝠梳毛得更少了。因此,疾病導致了這些社會行為的變化。」

這項研究發表在《動物生態學期刊》(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上。

疾病對社會交往的影響取決於行為和關係的類型。吸血蝙蝠之間的社會關係很像人類的友誼。

Stockmaier說,當我們試圖通過社交網絡了解傳染病的傳播時,吸血蝙蝠告訴我們,人際關係的類型和互動的類型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變量。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odcast/episode/sick-vampire-bats-restrict-grooming-to-close-family/

https://edition.cnn.com/2020/03/19/world/vampire-bats-social-bonds-scn/index.html

相關焦點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科學家們聲稱,觀察到的蝙蝠患病期間會與同類保持的社交距離,而且,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吸血蝙蝠在生病時,也會注意社交距離 | 一周科技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強度足以在5分鐘內殺死細菌和蛔蟲的紫外線。在這種強度的紫外線照射下,該團隊偶然發現並命名了一個新的水熊蟲物種:Paramacrobiotus sp. BLR,該物種在紫外線照射時外表發出藍色螢光。進一步研究發現,該物種皮膚下的螢光色素吸收了紫外線並將其轉變為藍色螢光。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華社微特稿】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冷知識」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
  • 研究稱圈養吸血蝙蝠被釋放到野外後仍會維持其社交網絡
    一組研究人員表明,與人工圈養的其他吸血蝙蝠交朋友的吸血蝙蝠經常在野外保持這種聯繫。這項研究在本周發表,表明外部約束和內在夥伴忠誠導致測試吸血蝙蝠之間持久的社會結構。通過諸如梳理行為和分享食物等活動,可以顯示出這些持久的友誼。
  • 吸血蝙蝠發現有熱感應器官的血液
    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治療人類的慢性疼痛和炎症。 吸血蝙蝠所做的是通過一些專門的基因機器,它改變了它(熱傳感器)的結構,所以它改變了它被激活的溫度。它可以接收到血液流動引起的體溫變化的信號。 這些感受器和人類感受器非常相似,但也能感覺到熱量。那些感覺到痛苦的人..弄清楚適應這些傳感器是如何改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特性,可以幫助我們治療慢性疼痛和炎症等疾病。
  • 吸血蝙蝠居然也獻血
    因為新冠病毒,曾經SARS病毒宿主蝙蝠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蝙蝠除了是很多病毒的宿主外,傳說中的吸血鬼,創作者的很多靈感也來源於蝙蝠中的吸血蝙蝠。這個物種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蝙蝠都吸血嗎?吸血蝙蝠居然也被吸血在已知的近1400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鬼。
  • 科學家給吸血蝙蝠貼上迷你「背包」追蹤器,監測其社交活動
    去年萬聖節期間,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有趣研究顯示,這種外表可怖的動物也會形成親密友誼,與飢餓的同伴分享食物,互相梳理毛髮等。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蝙蝠社交研究背後的功臣:一種用於監測小型動物的迷你「背包」。這些用膠水粘在蝙蝠身上的小背包由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聯合開發,包含一些智慧型手機功能,如運動監測和藍牙互聯等。它們可以互相交流,也可與地面站溝通。
  • PNAS:研究預測吸血蝙蝠狂犬病毒傳播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顯示,科學家使用遺傳方法預測了吸血蝙蝠狂犬病毒(VBRV)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暴發。在拉丁美洲,VBRV會影響牲畜生產並且導致人類狂犬病暴發。儘管了解蝙蝠散布能預防病毒擴散,並有助於人們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但一直以來被感染蝙蝠的群體運動模式難以測量。
  • 吸血蝙蝠的逆襲
    於是,當地政府就開始組織人力對吸血蝙蝠進行大規模捕殺,使得吸血蝙蝠對牲畜的威脅也就大大降低了。變本加厲的復仇但在平靜的表象之下,吸血蝙蝠正醞釀著更加兇殘的復仇。捕殺雖然使得吸血蝙蝠的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經歷捕殺後的蝙蝠族群感染和傳播致命病毒的機率卻大大上升了。
  • 吸血蝙蝠竟然用帶血的「法式舌吻」來交朋友
    最新研究表明,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噁心,但這種行為向科學家表明了吸血蝙蝠竟也是一種親社會的動物。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在研究中,他們對圓頭葉蝠(吸血蝠)進行了調研,它們來自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兩個不同的棲息地。這意味著許多蝙蝠彼此之間並不相熟,便變相加強了血液共享的必要性。在15個月的時間裡,研究人員記錄了一對陌生蝙蝠之間會如何開始互相親近。在它們彼此相處得稍微舒服一點之後,便會開始用嘴交換血液。
  • 蝙蝠吸血有「講究」如何挑選吸血對象?
    「事實上確實如此,我們前期的研究表明,全部三種蝙蝠的鮮味和甜味受體基因都是假基因;這些基因與正常基因序列相似,但失去了正常功能的DNA序列,通常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因此,吸血蝙蝠已經失去了甜味和鮮味功能。」論文的責任作者、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華斌說。
  • 揭開吸血蝙蝠神秘面紗:一邊吸血一邊排尿
    吸血蝙蝠襲擊人類事件以前也經常出現,但像委內瑞拉最近發生的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以前還鮮有發生。這些可怕的傢伙為何紛紛將人類視為「眼中釘」?這是一起偶然事件還是人類應得的報應?吸血蝙蝠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
  • 新研究:吸血蝙蝠毒液中物質可治高血壓
    新華社雪梨1月17日電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說,吸血蝙蝠毒液中的一種物質具有舒張血管的功能,有望用於治療高血壓、心力衰竭和腎病等疾病。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國際期刊《毒素》上報告說,他們發現普通吸血蝙蝠的毒液中有一種物質與人體內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相似,研究人員稱之為vCGRP。
  • 吸血蝙蝠一晚上不「吃飯」,會發生什麼?
    但是,吸血蝙蝠,這種看似可怕的生物實際上非常友好,至少彼此之間很友好。雌性吸血蝙蝠還會給她的閨蜜們分享「血包」,並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最近發表在《細胞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會發展並維持類似於友誼的社會紐帶。雖然生物學家已熟知,由於它們食物共享的習慣,這些生物彼此之間非常好客。但是科學家還無法證明它們已經建立了長期的關係。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三刺魚(Gasterosteus aculeatus)的自然棲息地的水溫時空變化很大,最大水溫差可達15℃,因此這種魚也成為研究動物行為對溫度變化反應的理想物種。研究人員在研究三刺魚集群行為的時候發現,對三刺魚進行單獨測試時,不同的三刺魚喜歡的環境溫度差異很大。
  • 世界上最恐怖的「老鼠」:吸血蝙蝠,以吸血為生,一旦開始吸血,血液不會凝固
    在我們的想像中,吸血鬼通常會變成蝙蝠,悄無聲息地潛進人類的家,然後吸食人類的血液之後,再變成蝙蝠飛走。為什麼蝙蝠成為了吸血鬼的化身呢?本篤會教士奧古斯丁·卡爾梅認為,吸血鬼與蝙蝠沒有任何相似處。但是那時候,吸血這一行為似乎很流行,因為龍也被認為會吸血,雖然它們吸的是大象的血,這些犧牲品與龍更相稱。羅馬的龍嗜血,翅膀如蝙蝠,自然讓人聯想到德古拉以及蝙蝠,但是它們之間的關聯完全不符合時間順序。
  • 電影中吸血蝙蝠真的存在嗎?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
    最近,全國的疫情讓大家對很不起眼的蝙蝠有了新的認識,許多人了解到蝙蝠身上有數以千計的病毒,是實實在在的「毒庫」。這也讓我想到電影中的吸血蝙蝠,在電影中的吸血蝙蝠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動物。那麼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被吸過血的動物會因為病毒感染而死嗎?這些問題是不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