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
最新研究表明,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噁心,但這種行為向科學家表明了吸血蝙蝠竟也是一種親社會的動物。
動物園裡常見的吸血蝙蝠
圖自belizar/Shutterstock
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進化生態學與組織生物學助理教授Gerald Carter表示:「吸血蝙蝠的血液共享就像很多鳥類反芻後代,但它們的特殊之處在於,吸血蝙蝠的反芻對象是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成年蝙蝠。」
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在研究中,他們對圓頭葉蝠(吸血蝠)進行了調研,它們來自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兩個不同的棲息地。這意味著許多蝙蝠彼此之間並不相熟,便變相加強了血液共享的必要性。
在15個月的時間裡,研究人員記錄了一對陌生蝙蝠之間會如何開始互相親近。在它們彼此相處得稍微舒服一點之後,便會開始用嘴交換血液。事實上,將近15%的蝙蝠一度沉迷於與認識不久的對方進行這種行為。
吸血蝙蝠每三天需吸血一次,否則就有餓死的危險,因此食物交換也算是一場救援行動。除了相互餵血,它們還會相互梳理毛髮,這有助於去除蝙蝠皮膚上的寄生蟲,減緩疾病的傳播。然而,除去對實際需求的考慮,研究人員相信這種行為有其更深層的目的。
「即使把所有的體表寄生蟲都除掉,它們仍然會互相梳理,因此這並不僅僅是為了保持衛生,」Carter補充道,「我們認為,可以將這樣的社交看作是一種貨幣,一種獲得包容、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方式。」
它甚至可能展現出了一種複雜的社會互動形式。早在1998年的《自然》雜誌上就有這樣的描述,即蝙蝠之間通過「你抓我的背我抓你的背」系統來發展合作關係的。更重要的是,這種關係只有在個體之間繼續「增持」彼此的投資行為時才會繼續發展下去。
Carter說道:「當你投資另一個個體時會有一種風險,即與你的合作夥伴合作可能會比不合作還糟糕。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先投資一點點試水,如果他們也反芻你,這就是個信號,代表你可以加大投資等等。」
有趣的是,Carter認為這種策略性的友誼技巧也存在於人類社交的潛意識行為中,因為人類之間的來往可能比我們願意承認的更具有條件性。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