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西方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有這樣一種生物,他們晝伏夜出,有著蒼白的面孔和尖銳鋒利的牙齒,喜歡吸食人類的血液,這種相貌俊美的生物就是吸血鬼。而最有名的吸血鬼,莫過於德古拉伯爵吧。
在我們的想像中,吸血鬼通常會變成蝙蝠,悄無聲息地潛進人類的家,然後吸食人類的血液之後,再變成蝙蝠飛走。為什麼蝙蝠成為了吸血鬼的化身呢?
黑夜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許多其他動物也喜歡在黑夜活動。某些語言學家認為,法語中的chauve-souris(蝙蝠)來源於ãwa這個詞,這是古時法蘭克人所講的語言,指「貓頭鷹」。
不過有趣的是,直到18世紀末,吸血鬼才在西歐出現,但是當時它們被比作螞蟥。
因此,1693年5月的《文雅信使》報導了這樣一樁事,「波蘭,準確說應該是在俄國,出現了一種極其特別的生物。其實是一些屍體,拉丁語稱之為striges,當地人稱之為upierz」。
在不同的故事中,所謂的upierz有不同的稱呼,如oupires、wapierz或者vampires。莫雷裡編寫的《歷史大辭典》(1759年)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VAMPYR。這個詞在斯拉夫語中的意思為螞蟥,因此,在斯拉沃尼亞,也會用這個詞指稱那些疑似吸活人血的死人。」
本篤會教士奧古斯丁·卡爾梅認為,吸血鬼與蝙蝠沒有任何相似處。只有一點,他認為兩者源於同一個生物,即半女人半鳥的雜交怪物。
在古代,這種動物以吸小孩的血臭名遠揚。但是那時候,吸血這一行為似乎很流行,因為龍也被認為會吸血,雖然它們吸的是大象的血,這些犧牲品與龍更相稱。羅馬的龍嗜血,翅膀如蝙蝠,自然讓人聯想到德古拉以及蝙蝠,但是它們之間的關聯完全不符合時間順序。
南美洲有種「老鼠」,看起來也是很恐怖的,它就是吸血蝙蝠。
它會吸正在睡覺的人與動物的血,但是又不會造成特別大的疼痛,是為了防止被吸血的人/獸驚醒。
吸血蝙蝠的長相可不像吸血鬼那樣俊美,它們看上去甚至有點醜陋。尤其是它們的鼻子。
蝙蝠通過聲波辨別方向,這時候它們的鼻子就派上大用場了,它們的鼻子會像衛星天線一樣,朝著某一側發出聲波,當聲波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蝙蝠能據此判斷路上是否有障礙物。有了這項特異功能,即便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蝙蝠也不會撞到障礙物。
吸血蝙蝠想吸你的血,但它怎麼做到的?新的研究表明蝙蝠在鼻子附近使用特殊的感應器,這些感應器對熱量非常敏感。
為了補充它的血液,蝙蝠首先需要找到一隻動物(包括人類),然後確定它是否在睡覺。先前的研究表明,這些蝙蝠有特殊的腦細胞,對打瞌睡動物的深呼吸聲很敏感。
一旦他們找到一個熟睡的動物,他們需要吃它的血而不吵醒它。沒有第二次機會吸食動物的血液。
確定安全後,吸血蝙蝠會用舌頭舔食受害者的血液。它的唾液中含有一種特殊化學物質,可以防止血液凝固,這樣就可以一直吸個夠。吸血蝙蝠一旦抓住吸血機會,就會十分貪婪,要吸食相當於自身體重一半甚至更多的血液。
蝙蝠總共攜帶137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1種。算下來平均每種蝙蝠攜帶1.8種人畜共患的病毒,而平均每種齧齒動物攜帶1.48種。
所以那些被蝙蝠吸血過的人,還真危險,因為不止狗子有狂犬病毒,蝙蝠也有...
在馬來西亞,人們將豬的商業養殖場設立在蝙蝠棲息的森林裡,最終導致尼帕病毒的首次爆發——人類通過豬感染此病毒。隨著人們不斷進入叢林,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人畜共患病毒的爆發。
近年來,蝙蝠和許多新發傳染病都脫不了干係。當新傳染病發生時,我們往往也會在蝙蝠身上發現了相同或者相近的病原體。比如2009年美國流感流行,研究人員就從中美洲的黃肩蝠體內發現了甲型流感病毒。因此,蝙蝠體內的一些病毒可能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