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蝙蝠在生病時,也會注意社交距離 | 一周科技

2020-10-31 知識分子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黃宇翔 蛋炒飯 楊 梟

責編 | Yuki醬


  


1、水熊蟲變藍了?那是它的防曬 「盾牌」

圖片來源:BIOLOGY LETTERS

水熊蟲號稱 「地表最強」 生物,暴露於太空環境後還可進行正常繁殖。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水熊蟲的一項新技能:當暴露於強紫外線時,水熊蟲的身體會發出藍色螢光,並利用其作為抵擋輻射的 「盾牌」。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強度足以在5分鐘內殺死細菌和蛔蟲的紫外線。在這種強度的紫外線照射下,該團隊偶然發現並命名了一個新的水熊蟲物種:Paramacrobiotus sp. BLR,該物種在紫外線照射時外表發出藍色螢光。進一步研究發現,該物種皮膚下的螢光色素吸收了紫外線並將其轉變為藍色螢光。後來,該團隊將此螢光色素提取出來並轉移到其它水熊蟲身上,結果發現,在紫外線照射下,身體中有該色素的水熊蟲是沒有色素水熊蟲存活率的兩倍。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研發出抵禦紫外線有害影響的材料,未來甚至還可以應用在太空服中。

文章連結: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20.0391


2、想和鄰邦搞好關係?送他們 「草泥馬」 吧

圖片來源:Pixabay

2018年,考古學家們在印加帝國遺址的一處建築物地板下,發現了四隻被製成木乃伊的美洲駝。時至今日,考古學家們終於搞清楚了它們的用途。15世紀30年代,印加帝國開始擴張領土,通過查閱西班牙殖民者記錄的該地區歷史發現,印加帝國這段時間通過和平手段吞併了阿卡裡河谷(Acari Valley)。為了獲得當地人的支持,他們把四隻美洲駝獻給了當地(Tambo Viejo)的神靈,以示對當地神靈的尊重。這一新的證據表明,將 Tambo Viejo 建立為印加帝國的一個省的中心,並在該地區鞏固統治,需要進行祭祀活動。而美洲駝是印加帝國首選的祭祀動物,其祭祀的價值僅次於人類。

文章連結: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antiquity/article/inka-llama-offerings-from-tambo-viejo-acari-valley-peru/877DCB73D4D804EFA2574443188A79C1


3、睡得很少還精力旺盛,可能是GRM1基因突變

圖片來源:Pixabay

你身邊可能有這樣的朋友:他們似乎天生就不缺覺,命名睡眠時間比你短,精力卻比你旺盛。人類遺傳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少量基因的變異導致的。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者發現,兩個短睡家族的多名成員體內編碼代謝性穀氨酸受體 GRIM 的基因都攜帶突變:代謝性穀氨酸受體能被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所激活,引起神經細胞興奮。而短睡家族成員基因組中的 GRM1 基因表達出的受體介導這一興奮信號傳導的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削弱。當把突變版本 GRM1 基因表達在小鼠體內後,研究者驚訝地發現轉基因小鼠也表現出睡眠時間減少的行為,且學習認知等能力並沒有因為睡眠時間的縮短而遭到破壞。GRM1 是目前被發現的第四個可以導致睡眠時間減少的基因,關於睡眠調節還留有很多謎團等待研究者的探索。

文章連結:

Shi, Guangsen, et al. "Mutations in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1 Contribute to Natural Short Sleep Trait." Current Biology (2020).


4、裝上這個基因 「開關」,雌性小鼠就會長出睪丸

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人和小鼠雄性特徵的發育來說,位於Y染色體上的 Sry 基因至關重要。最近一篇發表於《科學》的論文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個神秘的雄性決定因子:通過組學方法,研究者發現 Sry 基因在表達時並非只有此前公認的一種方式,而是在此基礎上還存在一個名為 Sry-T 的 「加長版本」。研究者進一步發現,加長版本的 Sry-T 對於雄性性別發育更為重要:如果在含有XY性染色體的小鼠中選擇性地破壞加長版本的 Sry 基因Sry-T表達,會導致本應該發育為雄性的小鼠發育為雌性;而如果在含有XX性染色體的小鼠中人為表達 Sry-T,則可以誘導出雄性小鼠。研究者將在未來繼續努力工作,全力探索這一新發現的 Sry-T 轉錄本具體是如何調控雄性發育的。

文章連結:

Miyawaki, Shingo, et al. "The mouse Sry locus harbors a cryptic exon that is essential for male sex determination." Science 370.6512 (2020): 121-124.


5、人工甜味飲料,未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

據《美國心臟病學院學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含糖飲料和人工甜味飲料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這表明人工甜味飲料可能不是它們經常宣稱的健康替代品。人工甜味飲料已被建議作為一種更健康的替代品,但它們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還不完全清楚。在該報告中,研究人員考察了104760名參與者,要求他們每6個月填寫3份有效的24小時飲食記錄,同時隨訪了2009-2019年間首次發生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包括中風、短暫性缺血發作、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症候群和血管成形術)。在考慮到多種混雜因素後,研究發現,與非甜飲料消費者相比,含糖飲料和人工甜味飲料的消費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較高。

文章連結:

https://www.jacc.org/doi/full/10.1016/j.jacc.2020.08.075


6、吸血蝙蝠在生病時,也會注意社交距離

圖片來源:Wiki

當一種病原體在一個群體中傳播時,社會行為的變化會改變疾病的傳播方式。當健康個體避開患病個體時,傳播率會降低。在某些社會性昆蟲中,生病的昆蟲可能會自願地自我隔離,或被它們群居夥伴排除在外。研究人員此前在實驗室裡觀察過吸血蝙蝠(vampire bat)也具有這種行為,這一次利用野外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一棵空心樹內捕獲了31隻成年雌性吸血鬼蝙蝠後,研究人員模擬了 「生病」 的蝙蝠,隨機給一半蝙蝠注射了會激發免疫反應的物質,在接下來的三天利用傳感器跟蹤所有蝙蝠。結果發現,生病的野生吸血蝙蝠在種群其他成員附近停留的時間較少,這可以減緩疾病的傳播速度。該研究由牛津大學發表在10月27日的《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上。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93/beheco/araa111

相關焦點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與其他蝙蝠相處的時間較少,與健康群體的社交聯繫也較少。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華社微特稿】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冷知識」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
  • 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也會主動「社交隔離」
    當一個人明顯生病時,他們的社會聯繫會暫時減少:當我們感到生病時,我們往往會遠離他人。當我們生病時,其他人也往往會遠離我們。這種有意識的某種程度的「社交隔離」通常有助於減緩病原體的傳播。但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會這樣運作。患病兒童的父母將繼續照顧這些有健康風險的兒童。這種體現父母之愛的行為不僅僅人類才有。
  • 研究稱圈養吸血蝙蝠被釋放到野外後仍會維持其社交網絡
    一組研究人員表明,與人工圈養的其他吸血蝙蝠交朋友的吸血蝙蝠經常在野外保持這種聯繫。這項研究在本周發表,表明外部約束和內在夥伴忠誠導致測試吸血蝙蝠之間持久的社會結構。通過諸如梳理行為和分享食物等活動,可以顯示出這些持久的友誼。
  • 吸血蝙蝠一晚上不「吃飯」,會發生什麼?
    但是,吸血蝙蝠,這種看似可怕的生物實際上非常友好,至少彼此之間很友好。雌性吸血蝙蝠還會給她的閨蜜們分享「血包」,並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最近發表在《細胞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會發展並維持類似於友誼的社會紐帶。雖然生物學家已熟知,由於它們食物共享的習慣,這些生物彼此之間非常好客。但是科學家還無法證明它們已經建立了長期的關係。
  • 科學家給吸血蝙蝠貼上迷你「背包」追蹤器,監測其社交活動
    去年萬聖節期間,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有趣研究顯示,這種外表可怖的動物也會形成親密友誼,與飢餓的同伴分享食物,互相梳理毛髮等。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蝙蝠社交研究背後的功臣:一種用於監測小型動物的迷你「背包」。這些用膠水粘在蝙蝠身上的小背包由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聯合開發,包含一些智慧型手機功能,如運動監測和藍牙互聯等。它們可以互相交流,也可與地面站溝通。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研究人員在研究三刺魚集群行為的時候發現,對三刺魚進行單獨測試時,不同的三刺魚喜歡的環境溫度差異很大。但是當將三刺魚放入魚群中測試時,它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與魚群在一起,即使魚群所在的地方的溫度不是它們最喜歡的。換言之,三刺魚可能會為了成為魚群的一部分做出妥協,呆在不喜歡的水溫環境中。
  • 吸血蝙蝠居然也獻血
    因為新冠病毒,曾經SARS病毒宿主蝙蝠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蝙蝠除了是很多病毒的宿主外,傳說中的吸血鬼,創作者的很多靈感也來源於蝙蝠中的吸血蝙蝠。這個物種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蝙蝠都吸血嗎?吸血蝙蝠居然也被吸血在已知的近1400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鬼。
  • 吸血蝙蝠的逆襲
    於是,當地政府就開始組織人力對吸血蝙蝠進行大規模捕殺,使得吸血蝙蝠對牲畜的威脅也就大大降低了。變本加厲的復仇但在平靜的表象之下,吸血蝙蝠正醞釀著更加兇殘的復仇。捕殺雖然使得吸血蝙蝠的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經歷捕殺後的蝙蝠族群感染和傳播致命病毒的機率卻大大上升了。
  • 原來我們都誤會蝙蝠了!1200種蝙蝠中,只有這3種是會吸血的!
    ,有人居然說蝙蝠都會吸血!加上蝙蝠們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所有人似乎都對它們畏懼三分了。今天,筆者就要為蝙蝠們「討個公道」!原來我們都誤會蝙蝠了!1200種蝙蝠中,只有3種是會吸血的!啊!不!只有3種是會「舔血」的!蝙蝠既然不吸血,那它們平時吃什麼?是哪3種吸血蝙蝠?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去了解一下吸血蝙蝠的世界! 1.
  • 動物界十大吸血動物 吸血蝙蝠只排在末位
    原標題:動物界十大吸血動物 吸血蝙蝠只排在末位 【科技訊】11月5日消息,說起吸血生物,第一個反應是西方的吸血鬼,或者說吸血蝙蝠,其實,生物界吸血的動物不在少數,論恐怖程度,吸血蝙蝠只能屈居末位!
  • 吸血蝙蝠竟然用帶血的「法式舌吻」來交朋友
    最新研究表明,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噁心,但這種行為向科學家表明了吸血蝙蝠竟也是一種親社會的動物。,但它們的特殊之處在於,吸血蝙蝠的反芻對象是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成年蝙蝠。」
  • 揭開吸血蝙蝠神秘面紗:一邊吸血一邊排尿
    研究人員很快找到了答案:都是吸血蝙蝠惹的禍! 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 吸血蝙蝠(Vampire bats)攻擊人的事件引起全世界注意。儘管村民死亡的確切原因尚未得到證實,但專家認為,他們可能是由吸血蝙蝠體內攜帶的狂犬病病毒致死。
  • 電影中吸血蝙蝠真的存在嗎?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
    最近,全國的疫情讓大家對很不起眼的蝙蝠有了新的認識,許多人了解到蝙蝠身上有數以千計的病毒,是實實在在的「毒庫」。這也讓我想到電影中的吸血蝙蝠,在電影中的吸血蝙蝠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動物。那麼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被吸過血的動物會因為病毒感染而死嗎?這些問題是不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呢?
  • 吸血蝙蝠能形成堅實的「友誼」紐帶—新聞—科學網
    吸血蝙蝠以嗜血著稱,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哺乳動物也有溫暖而毛茸茸的一面:當它們在圈養環境中成為「朋友」時,即使在被放歸野外後,它們之間的親密關係仍然很牢固。   為了測試雌性普通吸血蝙蝠之間關係的強度,研究人員從一個野生群體捕獲了17隻蝙蝠,並將它們及其6隻後代「圈養」了近2年。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停止給單個蝙蝠餵食26到28小時。當他們再次把飢餓的蝙蝠放入群體時,吃得更好的同伴會照料它們,並與它們分享部分消化的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蝙蝠似乎形成了友誼,在這種友誼中,它們會相互梳理毛髮,並與夥伴交換食物。
  • 《饑荒哈姆雷特》吸血蝙蝠的相關介紹
    《饑荒哈姆雷特》中,我們可以發現沒有狗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吸血蝙蝠,刷新的頻率和聯機中的狗相似。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吸血蝙蝠的刷新機制和掉落物品吧!吸血蝙蝠的血量有130點,攻擊力為15點。在前期時大概刷新3-4隻蝙蝠,到後期則是一次刷新十幾隻,這還不是令人絕望的。在毀滅季中的吸血蝙蝠一天會刷新20隻!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吸血蝙蝠的仇恨值不是很穩定,比較容易擺脫。殺死蝙蝠有機率掉「豬皮?」和「蝙蝠翅膀?」。「豬皮?」實際就是換了一個顏色的豬皮,至於蝙蝠身上為什麼會掉豬皮這個設定,可能得問官方才知道了。而「蝙蝠翅膀?」就是蝙蝠翅膀沒有區別。
  • 中國版「吸血蝙蝠」《蝙蝠別墅》即將驚悚上映
    喜歡看恐怖片的網友們又有眼福了,魯網記者了解到,由黃明升執導,武藝、鄧紫衣主演的驚悚影片《蝙蝠別墅》將於9月30日登陸濟南各院線。這部由國內頂尖特效團隊打造的首部「動物災難」題材影片,被譽為中國版「吸血蝙蝠」,它能否讓人感受到嗜血蝙蝠在黑暗中對人造成的窒息攻擊,屆時可到影院親身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