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2020-10-30 新福建

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經由傳感器每隔數秒記錄蝙蝠之間距離等數據,分析它們3天內群居行為,比如與同伴近距離接觸情況。結果顯示,相較於參照組,「患病」蝙蝠減少與同伴接觸,同時減少與健康同伴直接或間接打交道。在注射脂多糖後3至9小時的「治療期」內,每隻「患病」蝙蝠平均比參照組蝙蝠少接觸4次同伴,少接觸25分鐘;參照組蝙蝠之間平均接觸機率為49%,與「患病」蝙蝠接觸機率為35%。另外,兩隻蝙蝠相遇,如果其中至少一隻「患病」,接觸時間會大幅減少。這些差異在「治療期」結束後以及睡覺或外出覓食時縮小。

研究人員說:「『患病』吸血蝙蝠少接觸同伴的原因之一是它們無精打採、嗜睡、動得少。我們在圈養環境中發現『患病』蝙蝠還會減少給其它蝙蝠梳理皮毛,少打交道。這些行為上的簡單變化能夠創建社交距離,甚至無需任何合作或受健康蝙蝠排擠。我們先前在實驗室研究過。如今目標是在自然環境中檢測這些病態行為影響。」

經由傳感器提供的詳細數據,研究人員「得以看看這些蝙蝠的社會行為每小時甚至每分鐘如何變化」,進而能預測群居動物的病態行為如何影響病原體傳播。

研究結果27日刊載於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行為生態學》雙月刊。(王鑫方)【新華社微特稿】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華社微特稿】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與其他蝙蝠相處的時間較少,與健康群體的社交聯繫也較少。
  • 吸血蝙蝠在生病時,也會注意社交距離 | 一周科技
    https://www.jacc.org/doi/full/10.1016/j.jacc.2020.08.0756、吸血蝙蝠在生病時,也會注意社交距離當健康個體避開患病個體時,傳播率會降低。在某些社會性昆蟲中,生病的昆蟲可能會自願地自我隔離,或被它們群居夥伴排除在外。
  • 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也會主動「社交隔離」
    當一個人明顯生病時,他們的社會聯繫會暫時減少:當我們感到生病時,我們往往會遠離他人。當我們生病時,其他人也往往會遠離我們。這種有意識的某種程度的「社交隔離」通常有助於減緩病原體的傳播。但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會這樣運作。患病兒童的父母將繼續照顧這些有健康風險的兒童。這種體現父母之愛的行為不僅僅人類才有。
  • 研究稱圈養吸血蝙蝠被釋放到野外後仍會維持其社交網絡
    一組研究人員表明,與人工圈養的其他吸血蝙蝠交朋友的吸血蝙蝠經常在野外保持這種聯繫。這項研究在本周發表,表明外部約束和內在夥伴忠誠導致測試吸血蝙蝠之間持久的社會結構。通過諸如梳理行為和分享食物等活動,可以顯示出這些持久的友誼。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動物也會我們不禁想問,社交動物為了群體健康安全,是否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世界真奇妙 351 生物學 吸血蝙蝠
    親愛的朋友,您聽說過吸血蝙蝠吧!它專門在體型龐大的動物身上悄悄的吸著血!可是,您有沒有想過:吸血蝙蝠真的,一直都是靠吸血來維生的嗎?相信創造的生物學家,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百思不解:吸血蝙蝠怎麼會吸血成性的呢?聖經的創世記1:31不是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 吸血蝙蝠一晚上不「吃飯」,會發生什麼?
    但是,吸血蝙蝠,這種看似可怕的生物實際上非常友好,至少彼此之間很友好。雌性吸血蝙蝠還會給她的閨蜜們分享「血包」,並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最近發表在《細胞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會發展並維持類似於友誼的社會紐帶。雖然生物學家已熟知,由於它們食物共享的習慣,這些生物彼此之間非常好客。但是科學家還無法證明它們已經建立了長期的關係。
  • 科學家給吸血蝙蝠貼上迷你「背包」追蹤器,監測其社交活動
    去年萬聖節期間,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有趣研究顯示,這種外表可怖的動物也會形成親密友誼,與飢餓的同伴分享食物,互相梳理毛髮等。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蝙蝠社交研究背後的功臣:一種用於監測小型動物的迷你「背包」。這些用膠水粘在蝙蝠身上的小背包由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聯合開發,包含一些智慧型手機功能,如運動監測和藍牙互聯等。它們可以互相交流,也可與地面站溝通。
  • 吸血蝙蝠居然也獻血
    因為新冠病毒,曾經SARS病毒宿主蝙蝠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蝙蝠除了是很多病毒的宿主外,傳說中的吸血鬼,創作者的很多靈感也來源於蝙蝠中的吸血蝙蝠。這個物種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蝙蝠都吸血嗎?吸血蝙蝠居然也被吸血在已知的近1400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鬼。
  • 有關蝙蝠的9個冷知識,不要驚慌,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
    科學研究發現,蝙蝠的基因序列與馬相近,也就是說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近親關係。這點冷知識大概是許多人所沒有想到的,除此之外,蝙蝠身上還有其他鮮為人知的特質。 1、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在全世界大約有900多種,我國有81種,其中臺灣佔了20種。我國的蝙蝠體型普遍較小,像赤道地區那種大型蝙蝠極少見。
  • 吸血蝙蝠竟然用帶血的「法式舌吻」來交朋友
    最新研究表明,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噁心,但這種行為向科學家表明了吸血蝙蝠竟也是一種親社會的動物。,但它們的特殊之處在於,吸血蝙蝠的反芻對象是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成年蝙蝠。」
  • 吸血蝙蝠的逆襲
    於是,當地政府就開始組織人力對吸血蝙蝠進行大規模捕殺,使得吸血蝙蝠對牲畜的威脅也就大大降低了。變本加厲的復仇但在平靜的表象之下,吸血蝙蝠正醞釀著更加兇殘的復仇。捕殺雖然使得吸血蝙蝠的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經歷捕殺後的蝙蝠族群感染和傳播致命病毒的機率卻大大上升了。
  • 電影中吸血蝙蝠真的存在嗎?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
    最近,全國的疫情讓大家對很不起眼的蝙蝠有了新的認識,許多人了解到蝙蝠身上有數以千計的病毒,是實實在在的「毒庫」。這也讓我想到電影中的吸血蝙蝠,在電影中的吸血蝙蝠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動物。那麼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被吸過血的動物會因為病毒感染而死嗎?這些問題是不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呢?
  • 揭開吸血蝙蝠神秘面紗:一邊吸血一邊排尿
    它們選擇動物的裸區或毛、羽稀疏部分,如肛門、外陰周圍、雞冠和垂肉等裸露部分,耳朵和頸部以及腳也常被光顧,當選中合適的地方後,便迅速地用尖銳的利齒輕輕地將皮膚割破一道淺淺的小口,然後縮回來,試探一下對方是否已經熟睡,由於受害者不感到疼痛,通常不會被驚醒,仍然保持安靜狀態。
  • 原來我們都誤會蝙蝠了!1200種蝙蝠中,只有這3種是會吸血的!
    ,有人居然說蝙蝠都會吸血!加上蝙蝠們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所有人似乎都對它們畏懼三分了。今天,筆者就要為蝙蝠們「討個公道」!原來我們都誤會蝙蝠了!1200種蝙蝠中,只有3種是會吸血的!啊!不!只有3種是會「舔血」的!蝙蝠既然不吸血,那它們平時吃什麼?是哪3種吸血蝙蝠?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去了解一下吸血蝙蝠的世界! 1.
  • 這首驅蚊神曲能讓蚊子不想吸血?聽了甚至還會自我滅絕
    今年3月25日,學術期刊Acta Tropica上出現了一篇論文,標題是「論電子樂歌曲Scary Monsters and Nice Sprites對減少了埃及斑蚊的攻擊行為和交配成功率的作用」。論文裡提到:「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是為了驗證電子音樂對埃及斑蚊(登革熱病毒攜帶體)的覓食活動、吸血和交配成功率的影響。」
  • 動物界十大吸血動物 吸血蝙蝠只排在末位
    原標題:動物界十大吸血動物 吸血蝙蝠只排在末位 【科技訊】11月5日消息,說起吸血生物,第一個反應是西方的吸血鬼,或者說吸血蝙蝠,其實,生物界吸血的動物不在少數,論恐怖程度,吸血蝙蝠只能屈居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