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毒的蜜蜂為了不傳播病毒,也懂得保持社交距離

2020-08-26 寵知識不太冷

目前人類對病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那就是病毒很容易傳播。今年的冠狀病毒很容易適應人體,也很喜好人體宿主。但也有種病毒鍾情於蜜蜂這一宿主。和人類一樣,被病毒感染後,蜜蜂也會採取措施應對。

有一種特殊的病毒,叫以色列急性麻痺病毒(IAPV),一種可能是造成全球數十億隻蜜蜂神秘死亡的病毒。研究表明蜜蜂感染這種病毒後,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阻止病毒在它們生活的區域繼續傳染。當然,傳染一旦開始並不容易阻止,病毒會利用蜜蜂宿主將病毒繼續傳染到其他生活區域的蜜蜂身上。

成千上萬的個體蜜蜂生活在相近的區域,這些區域都在一個大的生活社區內。所以,研究者們好奇,蜜蜂是怎麼控制住可能爆發的大規模傳染。伊利諾伊斯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者研發了一套自動系統來追蹤上千隻蜜蜂的行為。研究者觀察當被感染蜜蜂飛進蜂巢後的行為,有一個昆蟲學家描述了他們觀察到的蜜蜂行為。

他們發現蜜蜂在自己的生活區範圍內,它們和自己巢內其他蜜蜂互動時,比如和自己的姐妹蜜蜂,被感染的蜜蜂感受到的肢體交互減少了很多。比起沒有感染病毒的蜜蜂,被感染的蜜蜂很少使用嘴對嘴的餵食接觸行為。研究者們還發現蜜蜂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接觸有病毒的蜜蜂,而不是不停接觸其他蜜蜂來傳播病毒。它們有計劃地激發了蜜蜂自身的疫苗系統,所以蜜蜂的行為不會被病毒牽制,反而會靠它們自己的防疫系統去控制病毒。

如果蜜蜂要保護生活區同伴和蜂王,讓它們遠離病毒,那麼生病的蜜蜂就不能隨意使用它們的觸鬚。蜜蜂生活在非常龐大的生活區內,蜜蜂之間經常需要觸碰,而且彼此之間距離非常近,蜜蜂們的社交距離可能已經維持了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它們在這樣近距離的社交下,也沒有很擔心病毒會傳染給其他蜜蜂,所以病毒才不斷變異得更厲害。研究者發現其他生活區的守護蜂對外來感染的蜜蜂態度比對健康的蜜蜂,敵意更少。

研究的結果是,被感染的蜜蜂進入生活區的次數,是可控蜜蜂和可免疫蜜蜂次數的兩倍。病毒改變了平時蜜蜂們溝通時產生的化學物質。因此,只有當被感染蜜蜂的生理發生改變了,並且這種改變被生活區的守護蜂所接受,那麼病毒才有可能傳播到其他蜜蜂宿主上。對於想要緊密排列蜂巢的養蜂人來說,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蜜蜂身上的化學物質改變並被接受,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蜜蜂在不同生活區內很容易進行移動,那便很容易攜帶、傳播病原體和寄生蟲。所以養蜂人應該注意保持生活區的蜂巢衛生乾淨,並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相關焦點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換言之,三刺魚可能會為了成為魚群的一部分做出妥協,呆在不喜歡的水溫環境中。,動物也會我們不禁想問,社交動物為了群體健康安全,是否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新冠病毒有可能在航班傳播!即使超過社交距離,也不能避免感染?
    新冠病毒牛到上天了,近日,美國CNN網站發布了兩起新冠病毒飛機感染案例。第一例案例,是一名27歲的女商人和她的姐姐在歐洲旅行,分別去過了米蘭、巴黎、倫敦。由此可見,病毒有可能在航班傳播,甚至導致大規模感染。
  • 最狡猾的病毒,讓被感染的外來蜜蜂繞過守衛,進入並感染蜂巢
    最近有科學家在蜜蜂身上發現一種奇怪的病毒,它們會破壞「隔離機制」,感染了這種病毒的蜜蜂,反而更容易入侵其他的蜂巢,從而讓這個本來沒有「感染病例」的蜂巢遭了殃。這種病毒叫做以色列急性麻痺病毒(IAPV,一種在蜜蜂之間傳播的致命病原體)。
  •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為了保持距離,人們紛紛發揮創意。目前我們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沒有找到針對Covid-19的特效藥,因此我們最保險的做法還是要以預防為基礎。世界各國正在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強制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從而減慢Covid-19的傳播速度。
  •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能感染蜜蜂的植物病毒
    原標題:中國科研人員發現能感染蜜蜂的植物病毒   導致蜜蜂蜂群衰竭失調(CCD)的原因,一直是困惑科學界的難題。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繼蓮和美國農業部蜜蜂研究室陳彥平博士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能感染蜜蜂的植物病毒——菸草環斑病毒(TRSV);這一蜜蜂病蟲害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可能有助於揭開CCD的秘密。
  • 蜜蜂黑色王臺病毒:劉楠楠
    當病毒被注射於蛹時便迅速增殖;而病毒被注射於成蜂體內也不能增殖。1995 年,Scott-Dupree 和 McCarthy 研究證實,在宿主蜜蜂中出現蜜蜂微孢子蟲協同感染提高了 BQCV 病毒的增殖力。微孢子蟲感染蜜蜂的中腸上皮,增強了BQCV 感染消化道的敏感性,這是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   然而,病毒似乎是蜜蜂微孢子蟲致病性的複合物,觀察到的孢子蟲疾病的病毒性變化說明了這一現象。
  • 新冠"新警報": 傳播距離4米!不戴口罩保持距離根本沒用
    根據一份近日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傳播距離也更遠。因此,在沒有佩戴口罩進行防護的情況下,即便保持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徒勞無功的。義大利今日網消息,在潮溼和寒冷的環境中,因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夾帶著新冠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更久。
  • 【美媒:美國59%新冠病毒傳播來自無症狀感染者】
    文 / 夏洛特2021-01-09 03:22:57來源:FX168 【美媒:美國59%新冠病毒傳播來自無症狀感染者】據《今日美國》當地時間1月8日報導,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開發的最新模型顯示,美國高達59%
  • 又是氣溶膠傳播!研究揭秘:阿根廷暴發安第斯病毒「超級傳播」事件
    像其他漢坦病毒一樣,安第斯病毒感染會導致人類患上一種嚴重的、通常是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稱為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PS)。關鍵的一點是,安第斯病毒是已知的唯一一種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漢坦病毒。與被感染者或其體液直接接觸的人,或與患者近距離接觸的人,也可能被感染。目前,還沒有獲批的疫苗或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
  • 世衛專家:接種新冠疫苗後仍需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11月23日,人們在美國華盛頓的一處新冠病毒檢測點排隊等候檢測。新華社記者劉傑攝新華社日內瓦12月14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專家14日表示,雖然一些新冠疫苗已陸續推出並開始接種,但目前仍不清楚疫苗是否能防止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因此建議人們即使已經接種,也應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
  • 新研究否定「6英尺」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很容易傳播到5米外
    新研究否定「6英尺」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很容易傳播到5米外  黃琨 • 2020-05-20 18:40:36 來源:前瞻網 E3279G0
  • 請保持一米社交距離
    □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近距離的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人與人之間保持合適的距離,可以有效避免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與細菌的傳播。眼下,個別地區突發聚集性疫情,疫情輸入風險陡增,公共場所設置「一米線」的防疫措施落實情況如何?
  • 哈佛大學研究:美國需「保持社交距離」到2022年
    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必須間歇性地保持社交距離相關措施,避免民眾聚集交叉感染,直到2022年。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哈佛大學本周二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使用美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病毒的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性進行估算,由此建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
  • 研究表明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安全距離
    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另一項針對2月初鑽石公主號新冠病毒爆發的研究認為,空氣傳播是COVID-19在船上傳播的重要因素。最後,一項單獨的研究表明,高個子的人可能會有更大的患病風險,而空氣傳播是唯一能解釋這一現象的。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據外媒報導,在COVID-19大流行出現之前,蝙蝠長期以來就「名聲不佳」。這些生活在群居地的高流動性生物是眾所周知的病毒庫,包括冠狀病毒,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病毒可以蔓延到人類身上。但這些無辜的動物卻被不公平地對待。它們是重要的傳粉者和害蟲控制者。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這意味著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在症狀尚輕,甚至未被人們特別關注的時候就已經極具傳染性。此外,一些模型分析甚至認為新冠感染後病毒載量高峰出現在發病之前,但最新研究認為發病前即達高峰的說法還不能被更多證據確認。不過,即便是發病初期達到高峰,也給疫情防控的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可能也是新冠得以在全球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 收外賣、快遞會感染病毒?糞口會傳播病毒?17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
    收外賣、快遞會感染病毒?糞口會傳播病毒?17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與真相,請擴散!活力海勃灣  作者:  2020-02-02 歡迎關注「活力海勃灣」微信公眾平臺。
  • 新冠變種病毒傳播能力高於原始毒株約70% 是新型超級病毒嗎?
    通常,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相對要小,但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家溫迪·巴克萊說,B.1.1.7變種病毒可能會使兒童與成年人一樣容易感染。也有科學家認為,變種病毒的廣泛傳播可能只是偶然。例如,一種變體可能開始於一個擁擠的城市,在那裡病毒通常都易於傳播。為了確認B.1.1.7變種病毒是否真具有更強的傳染性,研究人員正在密切觀察它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 飛機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低
    12億人次旅客中僅有44例或與飛行有關的病例《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鄭雪 報導:前不久,有關機艙內可能發生新冠病毒二次傳播的相關推論引發輿論廣泛關注。那麼,旅客在機艙內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究竟如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初至今搭乘飛機出行的約12億人次旅客中,共計報告44人可能在飛行途中感染了病毒(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國際航協據此指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極低,與被閃電擊中的概率相當。安全是航空業的重中之重。
  • 超過社交距離,也不能避免感染?
    新冠病毒牛到上天了,近日,美國CNN網站發布了兩起新冠病毒飛機感染案例。第一例案例,是一名27歲的女商人和她的姐姐在歐洲旅行,分別去過了米蘭、巴黎、倫敦。由此可見,病毒有可能在航班傳播,甚至導致大規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