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印尼蘇門答臘省的巨港市,部分地鐵座位上貼了紅叉,提示人們分開就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戰臨近尾聲時,一場嚴重流感席捲了全球。這場西班牙流感共感染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奪走了5千萬至1億條生命,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

1918年西班牙流感期間,費城與聖路易斯病亡人數之間的差距體現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1918年9月,當這場大流感進行到一半時,美國多座城市還在籌劃推廣自由公債的遊行活動。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已經有600名士兵感染了流感病毒,但城市管理者們依然決定招辦不誤。而與此同時,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則決定取消遊行,並採取了其它限制公眾集會的措施。一個月之後,費城已有超過1萬人死於西班牙流感,而聖路易斯的死亡人數還不到700。

這場遊行並非造成死亡人數差距的唯一原因,但數據依然體現出了這些「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在大流行病期間的重要性。保持社交距離是指,在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由物理距離構成的屏障,從而阻止或抑制病毒的傳播。

一項針對美國幾座城市在1918年採取的幹預措施展開的分析顯示,在那些早早禁止公共集會、關閉劇院、學校和教堂的城市,高峰期的死亡率要比其它城市低得多。

而時隔100多年後的今天,全世界又遭遇了另一場大流行病,這一次是由一種名叫Covid-19的病毒造成的。如今全球人口數量已經比1918年多出了60億。雖然Covid-19在許多方面都與西班牙流感有所不同,特別是在主要影響人群和死亡率方面,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上次流感中採取的社交隔離措施中學到重要的一課。這一次,保持社交距離也許仍是我們可以採取的最佳抗疫措施之一。

為了保持距離,人們紛紛發揮創意。

目前我們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沒有找到針對Covid-19的特效藥,因此我們最保險的做法還是要以預防為基礎。

世界各國正在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強制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從而減慢Covid-19的傳播速度。這些措施鬆緊程度不一,有的只是取消大型集會、關閉娛樂場所、酒吧、學校等公共場所,有些地方則採取了徹底封城政策,強迫居民居家隔離。

雖然自我隔離也是保持社交距離的一種形式,但兩者之間存在重要區別。自我隔離的目的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與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群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的範圍則更寬泛一些,目的是防止人員混集、導致病毒在人群之間傳播。

並且這種社交距離也許還要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最新計算機建模研究警告道,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藥問世、或採取了激進的隔離措施,否則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也許需要斷斷續續地維持到2022年。這是因為,雖然採取這類措施可以推遲爆發高峰期的到來,但假如病毒存在季節性變化的話,疫情仍有反覆的可能。

但在此次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之所以能成為如此重要的抗疫策略,自然有其原因。

在疫情爆發早期,平均每位感染者會傳染2至3個人。這種傳染能力被流行病學家稱作「傳染數」。相比之下,流感的傳染數介於1.06至3.4之間,具體視毒株種類而定。據一項研究指出,西班牙流感的傳染數約為1.8。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之一)的傳染數介於1.2至1.83之間。而大多數對Covid-19的估測認為其傳染數為1.4至3.9不等。

Covid-19的潛伏期一般在5天左右,但最長可至14天。假如你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你就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兩三位朋友或家人,而他們每人又可能感染兩三個人。這樣一來,短短一個月之內,一起病例就會發展成244起病例;兩個月之內,這一數字就會激增至59604。

此外,Covid-19的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將病毒傳給他人,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據一項研究估測,這種無症狀傳染最多可能佔到全部病例的10%。據估計,1%至3%的感染者從始至終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這些人也許不知道需要自我隔離,但如果能自覺保持社交距離,也能在無意間阻止病毒的傳播。

已經有證據顯示,人們待在家中、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可以減緩病毒的傳播速度、遏止這種多米諾效應。對武漢疫情的研究顯示,大規模管控措施的實行成功武漢的傳染數從2.35降到了接近於1。而當傳染數達到1時,病例數就不會再繼續增加了。

世界各國都在採取各類措施,鼓勵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中國的疫情模型顯示,嚴格保持社交距離是降低武漢和湖北傳染數的關鍵。研究總結道,疫情爆發後決定封城的時間越早,疫情最終達到的規模就越小。

保持社交距離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壓平曲線」,即延緩病毒的傳播速度。其原理是,延長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時間,讓病情晚一些發展到頂峰。圖表顯示,如果人們不保持社交距離,感染數量達到頂峰的速度就會快得多;而如果保持距離,疫情發展曲線就會平緩得多。這樣一來,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急需救治和醫療資源的人數就會少得多。

如果化用到現實生活中,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各國已經採取了各式各樣的防疫措施。帝國理工學院在3月16日發表的一篇計算機建模報告對病毒的傳播趨勢進行了預測。在此之後,英國也加大了防疫力度。

科學家分析了兩種可能在英國和美國用於抗擊疫情的方法。第一種方法為「緩解」,重點是只對存在風險的人群進行社交隔離、對表現出症狀的人群進行強制隔離;第二種方法為「壓制」,所有人都需要採取措施、主動保持社交距離,出現症狀者及其家人則需要居家隔離。

該論文發現,假如不採取任何措施,英國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將達到51萬人,美國則可能達到220萬人。儘管據科學家預測,第一種「緩解」措施能夠將對醫療的需求減少三分之二、使死亡人數減少一半,但仍將導致數十萬人喪生,醫療服務也將因此不堪重負,尤其是重症監護,。

在這篇報告發表之前,英國一度寄希望於實現「群體免疫」,即讓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通過感染或疫苗的方式獲得免疫力,這樣一來,可能被感染的人數就會大幅縮減,從而抑制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採用群體免疫策略時,決策制定者很清楚這種做法可能會促進病毒的傳播,人群大規模聚集之類的活動仍未被禁止,因為有觀念認為,參加這些活動的人會更加健康強壯,即使感染也能順利康復,並在該過程中將免疫力傳給其他人。

但就Covid-19而言,我們對感染病毒後的短期和長期影響還所知甚少,目前也不清楚感染者康復後能獲得多少免疫力(不過在猴子身上開展的一些測試顯示,感染該病毒後有可能就此對其免疫)。因此在隔離或封城可能有效的情況下,如果故意讓健康人暴露在病毒中、任由病毒傳播,可能是種很危險的做法,如果這些感染者再將病毒傳給其他同住者,疫情便會迅速惡化。

在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發表之後,英國政府修改了給民眾的建議,並對商業和公眾採取了越來越嚴格的管控和限制措施。

一個社會中人群的年齡和生活方式會對Covid-19的傳播方式造成重大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Covid-19在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學和傳播規律。義大利的老年人口更多,且不同代際之間生活得更為親近,在此次疫情中的死亡人數也更高。他們的研究顯示,截止至3月13日,8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約為14.8%,而40至49歲間感染者的死亡率僅為0.4%。

但就連在義大利這樣的重災區,保持社交距離似乎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貝加莫市(Bergamo)和洛迪市(Lodi)採取了不同的措施,結果感染人數產生了天壤之別。

洛迪市的第一起新冠病例確診於2月21日,僅僅兩天後就施行了交通管控措施。2月24日起,所有學校、大學、文娛和體育活動也被取消。從2月23日起,貝加莫市也開始出現病例,也有媒體討論過是否要實行小規模限制措施,但一直到3月8日封城為止,這些措施才真正得到執行。

3月7日,兩市的病例數量都為800起左右,但到了3月13日,貝加莫的病例數量已經增長到了約2300起,洛迪則只有貝加莫的一半,約為1100起。這兩座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很相似,65歲以上人口都佔21%左右。

義大利洛迪市出臺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的時間比貝加莫市要早,結果後者的病例增長速度明顯更快。

這兩座城市的情況與當初的費城和聖路易斯極其相似。但要說歷史是否會重複上演,目前還為時過早。兩者的一大區別在於,此次研究人員比較的義大利數據只是確診病例,而非死亡病例。

影響病毒傳播速度的可能還有其它因素,但考慮到兩市基礎條件的相似度、以及洛迪採取的極端幹預措施,我們認為如今的結果能夠有力說明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保持社交距離的確有用。有實際證據能證明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美國華盛頓州開展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呼吸道病毒的整體傳播規律(不包括Covid-19),結果顯示,保持社交距離還可以在長期內減少疾病的傳播。例如2019年2月,美國由於受到暴風雪襲擊,大量學校和工作場所被迫關閉,結果在該季度餘下的時間裡,美國的呼吸道病例數量減少了3%至9%。

問題在於,等人們重新開始集會之後,病毒又會再次開始傳播,病例數量也會隨之上漲。因此我們可能會採取時斷時續、時松時緊的社交控制措施,就像把水龍頭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上一樣,從而確保醫院和醫療服務人員不會不堪重負。

當然,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保持距離並非易事,在全球大流行病期間更是困難。與世隔絕還可能會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從長期來看,杜絕社交可能與心臟病、抑鬱症和痴呆症產生一定關聯。

但保持社交距離並不意味著徹底與他人斷絕聯絡。與1918年不同,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我們有許多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的方法,比如社交媒體、聊天軟體和在線視頻等等。只要這些做法能保護我們所愛之人周全,那就一切都值了。(葉子)

相關焦點

  • 請保持一米社交距離
    □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近距離的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人與人之間保持合適的距離,可以有效避免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與細菌的傳播。眼下,個別地區突發聚集性疫情,疫情輸入風險陡增,公共場所設置「一米線」的防疫措施落實情況如何?
  • 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高喊「保持社交距離」
    在他們的「改造」下,波提切利的《春》不再以簡單的美照呈現在視頻上,而是緊密結合時事,以詼諧的方式傳遞另類信息——當維納斯「跳」到畫中的時候,其他人物迅速散開了,理由是:疫情期間,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烏菲茲美術館TikTok視頻:警示社交距離的維納斯不僅是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西班牙最大的美術館普拉多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都將TikTok視為發布短視頻的重要平臺,以各具特色的作品傳播美,傳達信息、觀點和理念。
  • 未保持社交距離? 日本河豚群雕被戴上口罩
    未保持社交距離?當地民眾表示,這樣挺好,能提醒大家在新冠疫情期間戴口罩。 安娜是明星隊員,2019年,它參與排查山地叢林面積100多萬平方米,地震廢墟10多萬平方米。
  • 如何做好秋季疫情防控?青島官方提醒:保持社交距離,養成良好起居習慣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5日訊 今天上午,青島市召開疫情防控情況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就秋冬季節來臨,會對疫情防控有怎樣的影響,青島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專職副局長趙國磊回答了記者提問。
  • 哈佛大學研究:美國需「保持社交距離」到2022年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不少專家都認為疫情難以在數月間消失。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必須間歇性地保持社交距離相關措施,避免民眾聚集交叉感染,直到2022年。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哈佛大學本周二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使用美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病毒的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性進行估算,由此建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人們在更多地關注個人衛生的同時,也知道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動物界的社交距離
    錄音:Matthew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小朋友們大概都沒聽過「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可是自從年初以來,我們常常看到或聽說「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隨著第二波新冠疫情在全球許多國家捲土重來,這一要求又再次成為公眾行為的焦點。可是,你們知道嗎?「保持社交距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有點兒新鮮,但對動物們可不陌生,許多科研人員分享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有些動物可依賴獨特的方式識別患病同伴,然後主動保持社交距離,有的甚至都具備「自我隔離」的意識呢!
  • 美國一州長要求公共活動保持社交距離,包括川普集會
    據美國《國會山報》11日報導,共和黨籍的美國阿肯色州州長阿薩·哈欽森周日表示,如果不努力採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就不應該舉行大規模的公共活動,包括為川普總統舉行的競選集會。
  • 樹木不能行走,它們是如何保持「社交距離」的呢?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私有的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一個位置,甚至是一定的距離。 人和人之間能把握自我的空間就是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在陌生環境下會給人安全感,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 ...敦促人們放棄大型家庭聚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② 拜登在...
    美國人無視疫情和政治領袖的請求,為感恩節家庭聚會冒險出行;① 儘管美國新增新冠病例不斷激增,但美國人仍沒有理會州和地方官員讓他們在感恩節假期待在家裡的請求,引發衛生官員發出新的警告;目前距離疫苗推出還有幾周時間。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呼籲民眾注意安全,敦促人們放棄大型家庭聚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科學家們聲稱,觀察到的蝙蝠患病期間會與同類保持的社交距離,而且,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它們是重要的傳粉者和害蟲控制者。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新冠疫情中天文學家與星空的「社交距離」
    在造訪某個偏遠的天文臺期間,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忍不住要在繁忙的觀測日程中花上幾分鐘,在周圍的環境裡喝上一杯。  我們特別喜歡日落。當夜幕降臨時,看著地球慢慢地旋轉遠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使我們有一個安靜的時刻,來欣賞自己所處的這顆星球的廣闊和色彩。
  • 詹森準備英國「保持社交距離」計劃;敦促製造商改生產醫療設備
    來源:新浪財經因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比最初預期要快,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正加速採取措施應對英國疫情的爆發。詹森將於周一晚些時候主持高層大臣組成的委員會會議,討論抗擊疫情的下一步行動,包括禁止公眾聚會,要求老年人留在家中,作為「保持社交距離」以延緩傳播措施的一部分。英國將於周一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闡明這一戰略的下階段行動。詹森政府在抗擊疫情上不夠積極遭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真實經歷分享:疫情期間美國國內乘機體驗
    隨著美國國內的工作和生活逐漸恢復正常,越來越多的人需要乘機出行,但也有不少的人對於疫情期間乘坐飛機的安全性表示擔憂。這次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得不乘機出行,藉此機會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乘機體驗。機場的客流量也大幅減少,疫情前通常早上的航班客流量比較大,Check-in、安檢都要排隊20分鐘左右,但疫情期間幾乎不用排隊,從Check-in到登機口大約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所以疫情期間在美國國內飛行提前一個小時左右到達機場時間都是比較充裕的。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蘭州:疫情防控重要提醒!
    蘭州:疫情防控重要提醒!>來源:蘭州市疫情聯防聯控領導小組辦公室、掌上蘭州·蘭州晨報、甘肅交通廣播(記者 劉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蘭州市發布疫情防控重要提醒近期,青島市連續報告多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鑑於國慶中秋長假人群流動頻繁,為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
  • 感染病毒的蜜蜂為了不傳播病毒,也懂得保持社交距離
    目前人類對病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那就是病毒很容易傳播。有一種特殊的病毒,叫以色列急性麻痺病毒(IAPV),一種可能是造成全球數十億隻蜜蜂神秘死亡的病毒。研究表明蜜蜂感染這種病毒後,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阻止病毒在它們生活的區域繼續傳染。當然,傳染一旦開始並不容易阻止,病毒會利用蜜蜂宿主將病毒繼續傳染到其他生活區域的蜜蜂身上。
  • 安倍:東京及大阪未達「保持社交距離」目標
    安倍:東京及大阪未達「保持社交距離」目標 央視網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7號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東京和大阪地區的「社交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