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中天文學家與星空的「社交距離」

2020-08-14 新浪探索

  儘管天文觀測已經越來越自動化,新冠疫情已經使大多數望遠鏡停止運行,包括洛杉磯格裡菲斯天文臺望遠鏡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4日消息,對專業的天文學家來說,觀測星空可能早已不必再手動調整望遠鏡,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一些天文臺不得不關閉,這給天文學研究帶來了阻礙。

  天文學家很珍惜在工作中所遇見的美。我們可能會花很多時間鑽研數據,研究如何用數學和物理的語言來描述宇宙,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得到了獨一無二的機會,可以去世界上最黑暗——也最遠離光汙染——的角落進行研究。在造訪某個偏遠的天文臺期間,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忍不住要在繁忙的觀測日程中花上幾分鐘,在周圍的環境裡喝上一杯。

  我們特別喜歡日落。當夜幕降臨時,看著地球慢慢地旋轉遠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使我們有一個安靜的時刻,來欣賞自己所處的這顆星球的廣闊和色彩。可以想像,在今年三月之前的任何一個夜晚,全球各地的天文學家都會抽空站在山頂的望遠鏡旁,停下他們的工作,欣賞天空的簡單之美。

  悲劇的是,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這種共同的儀式幾乎消失了,連同望遠鏡本身一起被拋棄了,因為世界各地的天文臺都因新冠肺炎疫情暫時關閉了。

  研究級望遠鏡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物品,只有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下,才會讓一臺望遠鏡閒置幾個晚上。乍聽之下,關閉天文臺並遠離山頂的決定很是奇怪,畢竟我們把望遠鏡都設置在十分偏僻的地方,研究的是數十億光年之外的東西。天文學研究似乎是社交距離最遠的一項工作。那為什麼還要關閉天文設施呢?

印度新德裡的一臺有幾百年歷史的天文儀器,表明天文學一直以來都是在偏遠的地方開展工作

  首先,管理這些偏遠的科學前哨需要現場支持人員,以及當地社區成員的努力,他們的安全事關重大。一些望遠鏡仍然需要天文學家親自維持運行,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穿越數千公裡的距離,這在如今的疫情背景下頗令人擔憂。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比起一個世紀前,甚至是十年前,如今的天文學研究更加自動化,天文學家越來越遠離手動操作。在20世紀早期,天文學家的工作場所就是望遠鏡,這一點毫不誇張。大多數天文望遠鏡使用巨大的曲面鏡來捕捉從夜空落下的光線。主反射鏡的大小是望遠鏡的主要特徵:越大的反射鏡可以收集和聚焦越多的光線,使我們能夠研究較暗和較遠的物體。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使用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望遠鏡進行觀測,就意味著要爬進鏡片上方狹窄的空間,擺弄玻璃照相底板,並在漫長寒冷的夜晚一直彎腰在照相機前拍攝。天文學家可以通過目鏡來手動引導望遠鏡,與頭頂上運行的星星保持同步。

  在玻璃底板上收集數據,以及用肉眼來操縱望遠鏡聽起來可能很原始,但正是這些觀測帶來了天文學歷史上一些最具突破性的發現。1912年,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亨麗愛塔·斯旺·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利用秘魯一臺望遠鏡的感光板觀測結果,發現了一種叫做造父變星的奇特變星。這是一種非常明亮的變星,其變光的光度和脈動周期有著非常強的直接關聯性,可以用來精確地測量宇宙空間中的巨大距離。11年後,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在美國加州威爾遜山天文臺2.5望遠鏡拍攝的一張感光板照片中也發現了造父變星。圖片中顯示的是當時所謂的「仙女座星雲」。但是,哈勃進行了新的距離測量,揭示了這個星雲實際上就是仙女座星系,而且在我們的星系之外還存在著無數其他的星系。這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恆星化學和宇宙膨脹的發現,成為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第一批證據,而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感光底片和天文學家們在山頂望遠鏡上花費的大量時間。

2004年,天體物理學家從基特峰國家天文臺2.1米望遠鏡的溫暖房間裡按下按鈕,打開瞭望遠鏡圓頂

  到了20世紀70年代,電荷耦合器件(可以存儲數據的光敏矽晶片)等新技術的發展使電子學成為天文臺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學家們不再需要在寒夜中,獨自在相機前顫抖;現在,他們可以在所謂相對「奢華」的溫暖房間裡,在電腦、燈光和最重要的暖氣陪伴下進行觀察。在天文學家感到更加舒適的同時,望遠鏡的功能也更加強大:電荷耦合器件對光線的敏感性遠遠高於照相底片,而它們儲存的數據量也非常龐大,以簡潔的0和1的形式提供新發現,而不是難以解讀的玻璃感光圖像。通過使用這些設備,加上20世紀望遠鏡的鏡片尺寸不斷增大,天文學家得以研究宇宙中那些更加黯淡的物體。當他們探測到來自可見宇宙最邊緣的光線時,就可以有效地回溯過去。這項技術使我們的工作更容易、更高效,也標誌著天文學研究方式的根本轉變。

  隨著計算機和自動化在天文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遠程觀測開始普及。如果天文學家可以在另一個房間進行觀測,為什麼不能在另一座建築進行呢?或者是在另一個國家?

  如今,遠程觀測可以通過許多手段來實現,從專用的控制室到筆記本電腦上的軟體。我曾經在西雅圖的沙發上,在紐約的餐桌上,以及瑞士的一棟辦公大樓裡,運行過新墨西哥州阿帕契點天文臺的3.5米望遠鏡。位於夏威夷和智利的雙子星望遠鏡已經觀測到超新星爆發的最初時刻,並捕捉到圍繞遙遠恆星運行的整個行星系統的圖片,這讓可觀測宇宙的距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天文學家會提前提交細緻的指令,而觀測結果會被裝載到一個望遠鏡「隊列」中。在實際觀測中,這個隊列會考慮到天氣、月相和大氣狀況。我可以在一整夜的觀測中平靜睡去,到第二天早上醒來時再下載收件箱裡的新數據。

位於智利,正在建設中的薇拉·C·魯賓天文臺只需要很少的現場工作人員

  對天文學家來說,遠程或排隊觀測簡直是奢侈之舉,當然,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很適合這麼做。但是,天文學家並不是唯一操作望遠鏡的人。總的來說,我們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親自使用過巨型望遠鏡了。這項任務落到了專業操作員的肩上,他們是負責每一個望遠鏡複雜操作的專家,目前仍在天文臺山頂的控制室中工作。

  一些專門用於巡天觀測的望遠鏡實際上可以在沒有人在場的情況下完全自動運行。這些更簡單的儀器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拍攝天空中相同區域的照片,以尋找近地小行星和正在爆發的恆星。一些在未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巡天望遠鏡,比如智利的薇拉·C·魯賓天文臺(該天文臺的建設已於3月停止),已經設計成只需要很少人員參與就能運行。

  當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遠不止望遠鏡的後勤保障。和其他人一樣,天文學家也在努力應對當前的各種挑戰。白天照顧孩子、面對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政治動蕩、把課堂搬到網上、把會議搬到網上,等等,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任務,而且很難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去試圖解決深奧的宇宙謎題。

正如新冠肺炎大流行使世界陷入悲劇一樣,天文學之美也能使我們在勝利和喜悅中走到一起

  遠程操作和自動化望遠鏡,無論多麼不可思議,也只能滿足天文學界各種觀測需求中的一部分。同時研究數以百萬計的天體,或是執行預先計劃好的程序可能也會收到效果,但科學的繁榮也依賴於偶然的發現,需要天文學家忙裡偷閒,來進行一些奇怪的觀測,或者想出一個富有創意的點子。最令我激動的一些研究,包括解釋參宿四亮度的奇怪變化、研究半個宇宙之外新生黑洞的母星系,以及發現一顆支持量子物理學的奇怪新恆星,等等,都是由於觀測計劃在最後一刻的改變而發生的。安全地恢復各種現代形式的全面觀測,對科學進步至關重要。

  新冠肺炎病大流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前所未有的事件,並悲哀地讓全世界的人們通過悲劇獲得了統一的人類體驗。對我來說,天文學最美妙的地方是,它能夠為人類提供類似的統一時刻。只要看看上個月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新智彗星(Neowise)圖片,或者第一張黑洞照片公布時全世界的激動反應就知道了。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其他星球上發現了生命,那將是多麼重大的消息。所有這些都代表了全球範圍內的人類勝利,任何能夠見證這些發現的人,都會激動地分享這些勝利。無論是在後院觀星,還是在沙發上看相關的影片,抑或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天文臺觀測星空,都能讓我們有機會在夜空的美麗中找到共同的快樂。(任天)

  作者簡介:艾米莉·萊維斯克(Emily Levesque)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主要研究大型恆星的物理性質及演變,著有科普書《最後的觀星者》(The Last Stargazers),分享了作為天文學家的人生故事。

相關焦點

  • 路透深度:俄羅斯星空城裡的新冠疫情陰影
    兩天後,莫斯科出現了首例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二、掩耳盜鈴的疫情「真空」3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Chris Cassidy抵達星空城,與兩名俄羅斯太空人一起為為期六個月的國際空間站訪問做準備。
  •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保持社交距離的範圍則更寬泛一些,目的是防止人員混集、導致病毒在人群之間傳播。並且這種社交距離也許還要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最新計算機建模研究警告道,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藥問世、或採取了激進的隔離措施,否則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也許需要斷斷續續地維持到2022年。這是因為,雖然採取這類措施可以推遲爆發高峰期的到來,但假如病毒存在季節性變化的話,疫情仍有反覆的可能。
  • 動物界的社交距離
    錄音:Matthew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小朋友們大概都沒聽過「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可是自從年初以來,我們常常看到或聽說「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隨著第二波新冠疫情在全球許多國家捲土重來,這一要求又再次成為公眾行為的焦點。可是,你們知道嗎?「保持社交距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有點兒新鮮,但對動物們可不陌生,許多科研人員分享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有些動物可依賴獨特的方式識別患病同伴,然後主動保持社交距離,有的甚至都具備「自我隔離」的意識呢!
  • 南非著名心理學專家:邪教借新冠疫情社交隔離滋生
    除了仍然存在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外,現在的世界正進入經濟衰退期,使得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處於脆弱狀態。  另外,我們居家期間所經受的社交隔離,讓我們感到孤獨,如今我們仍然感到自己與朋友和家人斷了聯繫。由於這種經濟損失和社交隔離,一旦有人想利用我們,我們很容易受到傷害。  專家預測,數月後一旦居家令取消,邪教將會捲土重來。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邪教的表現以及怎樣認出它們。
  • 新冠傳染性又變強了?多人中招!超過社交距離,也不能避免感染?
    新冠病毒牛到上天了,近日,美國CNN網站發布了兩起新冠病毒飛機感染案例。第一例案例,是一名27歲的女商人和她的姐姐在歐洲旅行,分別去過了米蘭、巴黎、倫敦。即便是商務艙旅客之間距離遠遠超過了社交距離的要求,但不能倖免。另外一個案例是,一對夫婦乘坐飛機,從波士頓飛往香港,導致4人感染。由此也可以證實,新冠病毒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發生傳播。
  • 新冠病毒有可能在航班傳播!即使超過社交距離,也不能避免感染?
    新冠病毒牛到上天了,近日,美國CNN網站發布了兩起新冠病毒飛機感染案例。第一例案例,是一名27歲的女商人和她的姐姐在歐洲旅行,分別去過了米蘭、巴黎、倫敦。即便是商務艙旅客之間距離遠遠超過了社交距離的要求,但不能倖免。另外一個案例是,一對夫婦乘坐飛機,從波士頓飛往香港,導致4人感染。由此也可以證實,新冠病毒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發生傳播。
  • 【疫情防控】北海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示
    【疫情防控】北海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示 2021-01-07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亞馬遜開除因疫情罷工工人 回應:違反社交距離規則
    來源:新浪科技相關新聞:亞馬遜員工罷工抗議:同事得了新冠還讓我們繼續工作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31日上午消息,據外媒報導,亞馬遜配送中心員工克裡斯·斯莫爾斯(Chris Smalls)表示,他在亞馬遜美國史丹頓島倉庫因擔憂新冠病毒而發起罷工之後,遭到了公司的解僱。
  • 哈佛大學研究:美國需「保持社交距離」到2022年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不少專家都認為疫情難以在數月間消失。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必須間歇性地保持社交距離相關措施,避免民眾聚集交叉感染,直到2022年。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哈佛大學本周二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使用美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病毒的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性進行估算,由此建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
  • 全球疫情簡報:美國累計新冠死亡病例超18萬例 缺乏社交對心理健康...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27日全球疫情簡報:美國累計新冠死亡病例超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截至北京時間28日6時,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24290710例,死亡病例為828134例。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確診病例達5859810例,死亡病例為180523例。
  • 《柳葉刀》總編輯: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應對新冠疫情
    新華社倫敦8月4日電 英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總編輯理察·霍頓日前在英國《衛報》撰文說,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地採取行動,保護人民健康。他說,正是中國科學家建議儘早採取封城措施,採取嚴格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切斷了病毒傳播途徑。同時,科學家們協助設立臨時醫院,擴充病床數量,讓重症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救治。
  • 6000萬人感染新冠!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病毒卻在加速……
    不到20天時間,全球又新增1000萬新冠確診病例。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26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達60037735例,死亡1414513人。  距離2020年結束僅剩30多天,隨著多國將疫苗接種計劃提上日程,人們能否在新的一年,告別「疫」樣世界,看到未來的希望?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過6000萬例。
  • 全球新冠疫情進入穩定期? 專家提醒,拉平疫情曲線距離抗疫勝利還有...
    本報特約記者   魏雲峰   本報記者   李司坤   邢曉婧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數據,截至28日24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06萬。從4月3日全球確診患者首次超過100萬,到4月15日超過200萬,再到4月27日超過300萬,疫情傳播勢頭不減,都僅用了12天。
  • 企鵝對因新冠疫情而關閉的水族館進行「實地考察」
    據外媒CNET報導, 由於新冠疫情暫時關閉的芝加哥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本周分享了南跳巖企鵝「 實地考察 」以參觀水族館中其他動物和展品的視頻。 在視頻中,企鵝Wellington和企鵝「夫婦」Edward和Annie探索了問訊處,亞馬遜河展覽和水族館的其他區域。
  • 美國密蘇裡大學2學生被開除 高校強硬防控新冠疫情
    美國密蘇裡大學2名學生被開除 高校以強硬立場防控新冠疫情中新社休斯敦9月15日電 美國密蘇裡大學校方15日宣布,該校已開除兩名學生,另有三名學生被停學,他們因故意違反校方有關防控新冠病毒的管理規定而受到處理。
  • 新冠的「社會距離」批判:「屏保」、「面具」與「豪豬之刺」
    如果有人問,在這次新冠中使用最高頻率的詞是哪一個?我想,在中國,也許是「口罩」,而在歐美,可能就是「社會距離」了。正如「口罩」成為了國人對新冠的第一印象,「社會距離」或者保持「社會距離」在西方幾乎成了新冠的代名詞。從大的方面講,「居家隔離」或者「禁足令」就是強制實施「社會距離」的表現;小的方面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有了實實在在的「距離」。
  • 這個「生日」不好過——新冠疫情下的美國獨立日
    然而,煙花易逝,美國人仍被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之下。獨立日前夕,美國紐約市的煙花慶祝活動。  往年的7月4日,全美都會大張旗鼓的慶祝,民眾也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而如今,已有超過12萬美國人因疫情喪命,病毒不知何時會「登門」,獨立日仿佛也被蒙上了陰影。
  • 今年冬天,新冠疫情看起來會惡化
    然而,現在尚不能確定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病毒傳播方式和人類在冬季的行為模式,很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的暴發。到目前為止,影響新冠爆發規模的最大因素是控制措施,例如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病毒感染的季節性趨勢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包括人們的行為和病毒的特性,有些病毒不喜歡炎熱潮溼的環境。
  • 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及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人們在恢復正常學習、工作、生活秩序的同時,還要對疫情時刻保持警惕,把疫情防控意識和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良好衛生習慣,做好疫情反覆的心理準備。
  • 疫情防控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健康教育手冊》。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及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人們在恢復正常學習、工作、生活秩序的同時,還要對疫情時刻保持警惕,把疫情防控意識和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良好衛生習慣,做好疫情反覆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