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在大腦中是如何體現的?

2020-12-05 科技工作者之家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

斑馬魚大腦中神經肽Pth2的表達水平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其他生物的存在和密度。

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對動物的行為造成長期影響。舉例來說,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包括斑馬魚)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此前,科學家們一直不太清楚大腦是如何感受社交環境的。

為了探究神經元基因是否會對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做出反應,研究生Lukas Anneser

和同事們一起將斑馬魚分成單獨生活和群體生活兩組進行飼養,並利用RNA測序技術測定了數千個神經元基因的表達水平。

「我們在單獨飼養的斑馬魚身上觀察到幾種發生一致性變化的基因,其中之一是甲狀旁腺素2(pth2,編碼大腦中一種相對未知的肽)。有趣的是,pth2的表達不僅與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斑馬魚有關,它還會隨著魚群密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吃驚地發現,被隔離後,斑馬魚大腦中的pth2消失了,然而一旦水箱內出現其它斑馬魚,pth2表達水平又會迅速升高,就像溫度計的讀數一樣。」 Anneser說。

在這一發現的激勵下,科學家們決定將被隔離的斑馬魚放回群體中,測試這種影響是否會因此逆轉。

「和同伴們相處30分鐘後,此前被隔離的斑馬魚大腦中的pth2表達水平顯著恢復了。12小時以後,差異消失,獨居魚腦中的pth2表達水平變得和在群體中成長的其它同類一樣。」 Anneser說,「調節過程如此之快出乎我們的預料,這表明基因表達和環境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繫。」

那麼,動物使用哪種感官模式來感知同類並驅動基因表達變化呢?「事實證明,控制pth2表達的感官通道不是視覺、味覺或嗅覺,而是機械感覺——它們實際上『感覺』到了鄰近遊動魚類的物理運動。」Schuman解釋。

機械感受和水的運動能夠讓斑馬魚感受到同伴的存在,並且刺激其大腦中激素的分泌。這要歸功於魚類特有的一種器官——側線。

為了測試機械感應在驅動pth2表達中的作用,研究小組破壞了斑馬魚側線內的機械感應細胞。結果發現,在之前曾被隔離的動物中,側線細胞的消失使它們無法在群體環境下恢復大腦中的pth2表達水平。

「很明顯,其他個體的存在會對動物的資源獲取和最終生存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pth2這種神經激素很可能會調節社會化大腦和行為網絡。」 Schuman總結道。

科界原創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

期刊編號:1476-4687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m-wsd1202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距離產生美?距離有了,大腦也起變化了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對動物的行為造成長期影響。舉例來說,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包括斑馬魚)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社交距離的變化如何影響魚腦?
    你近期是否思考過,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會對人的大腦產生怎樣的影響?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艾琳·舒曼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大腦中含有一個類似「溫度計」一樣的分子結構,能夠感知其他動物的存在。斑馬魚通過感受機械刺激和水的運動來激發大腦激素的產生,從而「感知」其他動物的存在。
  • 動物界的社交距離
    錄音:Matthew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小朋友們大概都沒聽過「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可是自從年初以來,我們常常看到或聽說「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隨著第二波新冠疫情在全球許多國家捲土重來,這一要求又再次成為公眾行為的焦點。可是,你們知道嗎?「保持社交距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有點兒新鮮,但對動物們可不陌生,許多科研人員分享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有些動物可依賴獨特的方式識別患病同伴,然後主動保持社交距離,有的甚至都具備「自我隔離」的意識呢!
  • Nature:大腦中控制社交記憶的區域同時引發攻擊性行為
    已知CA2專注於社交記憶,即記住與他人相遇的能力。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單個大腦區域可以控制高階認知,如社會記憶,以及像社會侵略這樣的天生的本能行為。並且由於CA2功能障礙與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有關,這些結果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即改變的CA2功能可能導致與這些疾病相關的異常社交行為。
  • 請保持一米社交距離
    □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近距離的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人與人之間保持合適的距離,可以有效避免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與細菌的傳播。眼下,個別地區突發聚集性疫情,疫情輸入風險陡增,公共場所設置「一米線」的防疫措施落實情況如何?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小鼠大腦的橫截面圖,不同顏色表示影響動物作出正常社交和社交迴避選擇的腦區。 神經科學家Damon Page博士等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兩者都將前額葉皮層的高級思維和決策區域與大腦的情緒調節中心杏仁核相連:連接小鼠邊緣下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的一個神經通路。如果該通路受到抑制,則會損害動物的社交行為;另一個關鍵通路連接了大腦前皮質和基底外側杏仁核。
  • 外國如何防疫?吳恩達旗下公司發布AI社交距離監控工具
    近日,吳恩達創立的AI公司Landing AI發布了一款社交距離檢測工具,幫助疫情期間不得不工作的人,確保他們在工作場所的社交距離,該工具可以通過分析攝像頭拍攝的實時視頻流來檢測人們是否保持安全距離。
  • 研究表明,是否遵守社交距離與智商有關,遵守的人智商更高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遵守社交距離準則的人擁有更好的工作記憶能力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副教授張偉偉(音譯)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這表明,政策制定者在提倡佩戴口罩或保持身體距離等合規行為時,需要考慮個人的一般認知能力。」工作記憶能力衡量的是大腦在短時間內能儲存多少信息,它與智力、理解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密切相關。
  • 巨大複雜的 「社交大腦」決定人類成為地球主宰
    北京時間8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超級社交動物,我們人類超越、異種交配、殺死其它所有古人類物種,我們能夠聚集數千萬人生活在一座城市,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非常巨大、靈活和複雜的「社交大腦」。
  • 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不熟悉的社交活動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
  • 樹木不能行走,它們是如何保持「社交距離」的呢?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私有的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一個位置,甚至是一定的距離。 人和人之間能把握自我的空間就是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在陌生環境下會給人安全感,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 植物也擁有情緒,除了含羞草,其它植物也會保持「社交距離」
    西班牙《理智報》在7月20日的報導中寫到,研究人員發現樹也會「害羞」。研究人員如何發現樹木的「害羞」情緒?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個小細節,森林裡樹木之間並非相互交錯、緊密相連,樹蔭之間也並非沒有邊界。簡單來說,樹與樹之間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陽光其實不是通過樹葉間隙來到林子裡而是穿過樹木間的空白地帶來到樹林裡。
  • 大腦結構決定你的社交能力
    點擊查看更多雙語新聞(Agencies)如果你的社交生活不盡人意,那可能得怪你的大腦結構。科學家們發現,大腦顳葉深處的「交際特徵」決定了你可能交到的朋友個數。杏仁核是大腦內一個小的杏仁狀組織。但是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杏仁核越大,他的朋友圈和同事圈就越大越複雜。參與該研究的志願者年齡介於19歲到83歲之間,研究者請他們填寫調查問卷,以得出他們經常聯繫的朋友個數以及有多少種不同類別的朋友。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杏仁核的大小與社交生活的豐富程度成正比。
  •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1918年西班牙流感期間,費城與聖路易斯病亡人數之間的差距體現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1918年9月,當這場大流感進行到一半時,美國多座城市還在籌劃推廣自由公債的遊行活動。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已經有600名士兵感染了流感病毒,但城市管理者們依然決定招辦不誤。而與此同時,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則決定取消遊行,並採取了其它限制公眾集會的措施。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實驗結論:大腦發生改變的位置大腦中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區域會根據人們社交圈中的親疏遠近程度構建一個結構化地圖(a structured map)。體會到孤獨感的人常常會感覺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鴻溝。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發現:與沒有孤獨感的人相比,孤獨的人在mPFC的活動模式上體現出了明顯的差異[1]。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社交隔離能引起大腦的神經渴求反應,如同飢餓時一樣
    然而,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人們卻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社交互動。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表示: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新冠肺炎出現新增長或影響醫療體系正常運行,間隔性的社交隔離可能需要持續到2022年。
  • 不,你的大腦渴望社交,如同你渴望食物
    不過,你的大腦或許並不那麼熱愛孤獨——最新研究表明,人被迫隔離一小段時間後,大腦便會產生對社交活動的強烈欲望,類似於飢餓之後對美食的渴望。大腦渴望社交之前已經有非常多的證據表明,不管是長期的缺乏社交,還是主觀的孤獨感,都會導致身心健康受損。這一次,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則想知道,短時間的強迫社交孤立究竟會如何影響大腦。
  • 社交隔離,如何危害我們的認知?
    除了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數不勝數的危險因素,一系列與人腦相關的可能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社交隔離與認知功能下降、痴呆、抑鬱、焦慮風險都有關。了解傳染病大流行期間「是否」及「如何」採取措施應對風險需要進行數年的研究。人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隔離,它糅合了疾病恐慌與財務約束的壓力。
  • 「社交隔離」讓大腦有多難受?MIT新研究表明,和餓肚子一樣!
    社交之必需,猶如吃飯喝水。當突然被迫切斷一切社交聯繫,我們的大腦會對社交產生巨大的渴求,就和飢腸轆轆的人特別渴望食物是一樣的。 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通過設計精巧的實驗和腦部成像技術向我們明白無誤地展現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