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
斑馬魚大腦中神經肽Pth2的表達水平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其他生物的存在和密度。
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對動物的行為造成長期影響。舉例來說,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包括斑馬魚)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此前,科學家們一直不太清楚大腦是如何感受社交環境的。
為了探究神經元基因是否會對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做出反應,研究生Lukas Anneser
和同事們一起將斑馬魚分成單獨生活和群體生活兩組進行飼養,並利用RNA測序技術測定了數千個神經元基因的表達水平。
「我們在單獨飼養的斑馬魚身上觀察到幾種發生一致性變化的基因,其中之一是甲狀旁腺素2(pth2,編碼大腦中一種相對未知的肽)。有趣的是,pth2的表達不僅與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斑馬魚有關,它還會隨著魚群密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吃驚地發現,被隔離後,斑馬魚大腦中的pth2消失了,然而一旦水箱內出現其它斑馬魚,pth2表達水平又會迅速升高,就像溫度計的讀數一樣。」 Anneser說。
在這一發現的激勵下,科學家們決定將被隔離的斑馬魚放回群體中,測試這種影響是否會因此逆轉。
「和同伴們相處30分鐘後,此前被隔離的斑馬魚大腦中的pth2表達水平顯著恢復了。12小時以後,差異消失,獨居魚腦中的pth2表達水平變得和在群體中成長的其它同類一樣。」 Anneser說,「調節過程如此之快出乎我們的預料,這表明基因表達和環境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繫。」
那麼,動物使用哪種感官模式來感知同類並驅動基因表達變化呢?「事實證明,控制pth2表達的感官通道不是視覺、味覺或嗅覺,而是機械感覺——它們實際上『感覺』到了鄰近遊動魚類的物理運動。」Schuman解釋。
機械感受和水的運動能夠讓斑馬魚感受到同伴的存在,並且刺激其大腦中激素的分泌。這要歸功於魚類特有的一種器官——側線。
為了測試機械感應在驅動pth2表達中的作用,研究小組破壞了斑馬魚側線內的機械感應細胞。結果發現,在之前曾被隔離的動物中,側線細胞的消失使它們無法在群體環境下恢復大腦中的pth2表達水平。
「很明顯,其他個體的存在會對動物的資源獲取和最終生存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pth2這種神經激素很可能會調節社會化大腦和行為網絡。」 Schuman總結道。
科界原創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
期刊編號:1476-4687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m-wsd1202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