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才小孩大多都有這兩種思維?

2020-12-06 譯文創新教育

美國天才教育專家譯文、與母親Mama Lu,聯合主講的年末大課正在火熱進行中,精彩授課內容,我們會在這裡做些小劇透哦!

譯文與Mama Lu,兩代人經過10年的精心培育,將Eva打造成天才兒童,她們有何獨家秘籍?普通人與天才的差距,究竟差在哪裡?

這篇文章,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小小啟發。

早期教育是孩子思維發展黃金期

一個人的思維是智慧的表現。不同的思維模式,產生不同的行動,成就不同的人生。

我們的思維模式是腦活動的內在程序,就如同是電腦的軟體作業系統。思維模式決定我們成為超級電腦還是普通電腦。

大腦是嬰兒誕生後,唯一一個沒有長全的器官。哈佛大學最新數據顯示:嬰兒的大腦最初幾年,每秒鐘形成100多萬個新的神經連接。

這個數據替代了2017年前哈佛大學報導的每秒形成700-1000個新的神經連接。

孩子在五歲時完成90%的腦發育。可見「智力提升從0歲開始,3歲定終生」絕不是一句空話。

所以,早期教育是孩認知與思維發展不可複製的黃金開發期!抓住這一特殊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將有無限可能。

譯文表示,人與人最大的不同,是在思維上的不同,我們思維決定了行動,行動力決定結果,給予孩子怎樣的思維,就取決了孩子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未來。

譯文在教育分享會上談早期教育重要性

思維模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思維模式中,批判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非常重要。孩子一旦掌握這兩種思維,就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勇往直前,擁抱未知的未來。

· 批判性思維

一個孩子成長關鍵性,是通過批判性思維教會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譯文說,由於中西教育差異,我們模式化教育多於個性化教育,但在教育當中如何去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這就需要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

從教育學角度上,批判性思維,跟邏輯思維不一樣。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在遇到問題時,要去分析、尋找解決辦法,結果出來後去反思。批判性思維還強調,客觀、求證與思辨的科學意識,這讓我們能明辨事物的是非、好壞和真偽。

譯文十幾歲出國留學,先後經歷過中式、英式、美式的教育。曾在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深造,感受到一流學校和普通學校最大的不同是:在哈佛老師教課中,要求學生思考更多問題,沒有正確答案,是多向選擇題,而非單項答案,這實際是在鍛鍊思維模式,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好的問題,遠遠重要於一個好的答案。問題能夠引發思考,從而去解決它。

來自哈佛的一個訓練批判性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如何去訓練批判性思維模式。

ASK(問): 如何去問一個好問題?因為一個好問題,可以幫你去尋找到一個全新的答案。

詢問:我已經知道的是什麼?我需要知道什麼?通過已知找出未知。

與孩子交流時,試著引導孩子去尋找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需要我們去發現?

THINK(思):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多種方法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拍照、畫一幅畫、圖像,某種推測、假設來解決它。

TRY AN IDEA(行動) :好的想法付諸實踐。

LOOK BACK(反思):執行後的反思、復盤。總結選的方法是否最佳答案,哪種途徑實現效果更佳,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

在生活的小事中,讓孩子去動腦筋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路徑。比如家裡東西壞了去修,做練習題的步驟等。

解決問題後,再反思復盤。思考是否是最佳、最有效的方法,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時,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方法,達到想要的結果。

分享會現場

譯文在現場分享了哈佛導師戴維·珀金斯在著作《為未來而教》中的一個小故事:

194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在自傳中提到:

他上小學的時候,周圍的媽媽都問自家孩子,你今天有遇到什麼好玩的?學到了什麼?他的媽媽則不一樣,而是問他:今天有沒有問一個好問題

拉比表示,媽媽這樣啟發他,對他的成長感觸很深,使得他從小就在思考、問問題。

訓練批判性思維,建議用開放式問題、對話。

譯文在分享會上舉了兩個對話案例,我們與孩子進行日常交流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啟發孩子喲。

第一種對話:讚揚孩子知道的東西,但沒有引發孩子去思考。

孩子:蝴蝶!

家長:是的,那是只蝴蝶。說得好!蝴蝶什麼顏色?

孩子:橙色和黑色。

家長:對的!你真聰明!

第二種對話:用連續提問法開啟對話,引發孩子去思考。

孩子:蝴蝶!

家長:嗬,蝴蝶在幹什麼呀?

孩子:在那朵花上。這下它飛到了另朵花上!

家長:你覺得它為什麼喜歡花呢?

孩子:因為它們漂亮吧?

家長:也許。你能想到另個原因嗎?

如何提問?可以套用Who、What、Where、When、Why、How來提問,用這套思維模式去訓練孩子

· 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來的,一種風靡美國和世界的教育理念。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常常痛恨變化,認為努力沒有用,改變現狀無能無力,不接受批評,喜歡呆在舒適區中,有時候覺得努力是無用功,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喜歡挑戰、擁抱變化、尋找機會,凡事皆有可能,失敗是成長的過程,珍視反饋、主動學習,喜歡探索新事物,每次失敗都是堂課,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史丹福大學在腦科學實驗中發現,當我們犯錯誤,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遇到困難的時候,神經元之間會產生電波,會有一種新的連結產生。

無論小的時候,各種感官刺激去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大的時候,經歷不同種環境去學習新事物,在不斷嘗試當中,大腦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很多美國孩子都會說,「我的數學不好」、我們也會說「我的英文很差」,因為「不好」,而放棄嘗試,這恰恰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表現,而成長型思維,把「不好」看成是挑戰。

人生不設限,凡事把「我不行」轉化為「我怎麼才能行」,對應的結果將大為不同。

譯文在家從不把Eva當小孩子看待,不會規定幾歲學什麼東西,「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人的教育不應該用年齡來衡量,而是能力。教育沒有極限,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而人面對困難天生就有迴避的藉口,家長和孩子需共同打破固化思維模式。

Eva上學前班時,有一天回來對譯文說:「媽媽我數學不好,學不了數學,所有美國孩子都學不好數學。」

譯文沒有責備,而是在日常中向孩子闡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這個過程不是為了教孩子算數,而是幫助她消除恐懼,提高自信心。

當孩子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的知識,迎接新的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的連接,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智慧聰明。

教育全是小事,時間積累才有質的飛躍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時間的積累,到了一定時期才能看到成果。

譯文說,孩子的每一件小事情,都是大事情,家長在陪伴中看到孩子的點滴變化,家長要提出具體化的建議,遇到事情及時解決。

譯文也常對Eva說,做事情千萬不要說謊,哪怕犯錯也要告訴媽媽,媽媽不會因為你犯錯生氣,而會因你說謊而生氣。

Mama Lu也說,教育全是小事,融入在日常的細枝末節中,通過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累積,才會迎來質的飛躍。

MamaLu在分享會上談認知與智慧的關係

而譯文和Mama Lu出於對教育的熱愛,以及對下一代培養的責任,成立了美國譯文創新國際教育集團,潛心研究10年,創建一套極具顛覆性的教育理念,給予網際網路時代孩童,面對未來的自學能力。

Eva從出生開始,譯文和Mama Lu就注重對孩子認知與思維能力培養,六歲自學能被培養出來,掌握了自學能力,此後孩子的學習完全不用大人操心。

如今,Eva在學校的天才班學習,英語和數學是大學一年級水平、西班牙語再過兩年將拿到學的學分和證書,課餘還自學高等數學,化學和生物學、SAT、GRE,準備過兩年考學,目標是斯坦福學。

孩子的成功,需要家長的鼓勵與陪伴

孩子從小到大,最親的是父母。家長的思維,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我們孩的成長從模仿開始,只有我們家長自己意識到了,才能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

而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他能在失敗中爬起來。即便是天才,如愛因斯坦這種天賦型天才,或是後天經過腦開發、慢慢培養出來的天才,如譯文的女兒Eva,也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有面對失敗的勇氣,不放棄的精神,才不會被打垮。

所以說,我們有了批判性思維,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態,如何去面對失敗,把每次失敗看出一次成長,從錯誤中反省,把自己變得更好。

譯文在分享會上說,父母們要記住,面對孩子,不要說教式教育,而是要參與式教育,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做,去實踐。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把自己的潛能挖掘出來。

作為家長的你,在孩子早期階段,注重批判性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訓練,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孩子。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了分享給你身邊的人。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The End

相關焦點

  • 美國兒童天才協會:「天才兒童」都有這5個特徵,你家孩子有嗎?
    做家長的,或多或少都曾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過人的智慧,是個「聰明的小孩」,所以從小就帶著他玩益智遊戲,上早教班…… 其實,關於「天才兒童」這件事,美國兒童天才協會早就有了說明。 1、突出的邏輯推理能力 在「天才兒童協會」認為天才兒童首要條件開就是「邏輯思維能力「。
  • 弗洛伊德主義與阿德勒主義,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
    弗洛伊德與阿德勒都是西方有名的心理學家,但大部分人好像只了解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知道的就比較少。一般大學圖書館裡比較多的也是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比弗洛伊德心理學更有創造性和顛覆性。
  • 教育專家盧勤:智力超常的兒童,大多具備這幾個特徵,請自行對照
    一、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之所以提到了超常兒童的特點,是因為在節目中,出現了一個記憶力超強的3歲寶寶,把歌詞記得清清楚楚,這可是個三歲孩子呀!於是專家盧勤表示智力超常的兒童的特點中,記憶力強、過目不忘是其中一點。其實縱觀很多神童都有這個本事。9歲上大學的比利時神童勞倫,就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聰慧過人的駱賓王;就連文章開頭的方仲永都具備這個能力!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演員:湯姆.漢克斯(Tom Hank)、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作家:莎士比亞(Shakespeare)、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這些改變人類命運的天才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
  • 8歲前給孩子思維訓練是關鍵,這2種興趣班,既浪費錢還耽誤了孩子
    的確,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小孩是最聰明的!從小到大,家長都在為自己孩子的未來而奮鬥著,為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尤其是最近兩年,似乎家長們都很「驕傲」地給孩子報興趣培訓班。父母聚在一起聊天,總能聽到:「我給孩子上了鋼琴課,下次讓他給你看手。」「對,我也給姑娘報了舞蹈班,下次讓她給你跳。」
  • 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其實是兩種力對決的結果
    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好奇過,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這首先要從水滴說起。水滴為什麼總是球形?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就像一張緊繃的有彈性的薄膜,如果把一根針輕輕地平放到水面上,可以發現雖然它的密度比水大得多,但並不會沉下去,而是將水面壓出一個小凹槽,浮在上面。水表面的這層「薄膜」產生的張力,穩穩地託住了鋼針。
  • 思維最獨特的三大星座,他們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瘋子
    思維最獨特的三大星座,他們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瘋子雙子座雙子座的人其實是很聰明的,但是有時候卻又像是一個瘋子一般極端,讓人總是捉摸不透他們的心思!其實他們只是喜歡不走尋常路!因此雙子座的人大多應該都是鬼才把!雙子座的思維和靈感來的數量多而繁雜,有時候便是一有想法便要實施,而且行事風格十分怪異,他們也十分懶的跟人講清楚道明白,說幹就幹,即使做出來不如意,但一旦有所成就,便會十分驚人,怪不得雙子屬於天才和瘋子的結合體呢!
  • 哈佛教授研究發現:如果孩子有這3個特質,他也許是一個天才
    不難發現,總有一些孩子對事物有超強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看著總是比其它同齡孩子更聰明。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在其它孩子2+3還弄不明白的時候,他已經可以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而且家長並沒有特意教,大多是靠孩子自己理解。我們都說這個孩子可能是個天才。
  • 高中班主任直言: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女孩,大多更適合學理科
    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這雖然是一句很多年前的話了,但放在今天依然實用。科技的發展確實需要數理化作為支撐,尤其現代人們離不開的網絡計算機、大數據,都是基於數學知識為基礎。所以說學好數理化更能適應未來的世界。
  • 打破限制的思維模式,你的能量超乎想像:每個人都是天才!
    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成為「天才」。這不是玩笑話,只不過大多數人都選擇成為普通人,而不是「天才」。畢竟「天才」之路從來都是布滿荊棘,甚至連路都沒有,面對未知的前路,大多數人都止步不前,並且給自己貼上了「我只能這樣了」「我滿足了」「我儘量了」的標籤,最後選擇安之若素,得過且過。
  • 愛因斯坦是百年難遇的天才,兩個孩子卻是瘋子,這是為什麼?
    有一句話大家應該聽過,天才和瘋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以前是覺得,天才的思維方式是和普通人不同,人們就把他們奇怪舉動比作瘋子。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8個特徵,或許他是一個天才
    世界上有許多天才,有畫家達文西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有當今的天才鋼琴家郎朗,這些孩子的成功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是否是天才,或者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家長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夠很好地分辨出來的。但是,一個天才小孩,他們在某一些方面,會比普通的孩子更加優秀,做起事情來也會更加的細心仔細,此時需要家長多注意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和積極培養。由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的能力都是非常豐富的,一般人在許多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成就,而天才則在某些方面大有作為。
  • 六一特輯|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獻給孩子和媽媽的...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為書題寫前言《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正值「六一」兒童節,官微特別推送,作為獻給孩子和媽媽的六一禮物。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蔡志忠大約20 年前,中國臺灣漫畫協會理事長唐建風到工作室找我,他說:「有位杭州小女生拜託我,請你送她一本籤名書。」
  • 愛因斯坦的大腦為什麼會比一般人小170g?這又有什麼意義?
    哈維與他保存的部分大腦那作為公認的天才物理學家,為什麼愛因斯坦的大腦會比一般人還小呢?這個信息能給到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大腦兩種排行結果那如果把人類和人類大腦相比,又怎麼解釋愛因斯坦大腦比一般人小170g呢?我們回看愛因斯坦幼年的經歷,有一種可能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天生是比一般小孩要小的。
  • 人類頂級天才大多是光棍,你害怕了嗎?
    但一個奇特的現象是,人類最頂級的天才,往往都是光棍,小編來為您盤點一下。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光學理論,微積分,每一樣都是人類科學成就的巔峰。而這一切基本在他26歲之前就完成了。之後幾十年,牛頓一直在研究哲學和上帝。牛頓一直單身,絕對的鑽石王老五。不光單身,連任何緋聞都沒有,堪稱光棍中的光棍。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關於自閉症,這四大誤解你信了嗎?
    1998年2月,一位名叫安德魯·韋克菲爾德的英國醫生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論文,其中提到有12個兒童在注射了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聯疫苗後,就出現了自閉症的一些症狀。事實上,韋克菲爾德本人並非要否認疫苗,他的觀點是,三合一的疫苗可能有危險,應該注射單一的疫苗。因為他本人秘密地持有著兩種麻疹疫苗的專利,所以他的觀點很可能只是為了貶低三合一疫苗、從而使自己獲利。
  • 數學會培養人的思維能力
    數學會培養人兩種思維方式:同構映射和分析還原。同構映射是指面對一個複雜問題或複雜系統,先把其本質結構抽象出來,映射到一個同構或同態的我們了解的結構上去,通過這個我們了解結構的性質和變化規律,反過來了解複雜問題或結構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 「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思維
    有沒有天才?我相信是有的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生下來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但往往有人漸漸變成了「天才」1每次看完《最強大腦》《了不起的孩子》等節目,我都感覺自己的智商被碾壓,更讓我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初中生都已經開始展現其強大的思維能力
  • 剖析天才的思考模式,強大你的創意思維,讓全民「進化」!
    本文講授一個天才的思考模式,教你為何天才高智商人群他們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事,從思維碎片的整合角度出發。有的人他的思維是龍吸水式的,其中的吸力就是思維的順滑程度,也是決定他能否說順話的關鍵,就是把思維碎片快速整合,而形成一句話。
  • 哈佛大學研究:如果孩子有這3個特點,他很有可能是個「天才」
    生活中當我們談起天才時候,很多父母都會感嘆: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天才呢?其實,如果你想區分一個孩子是否是「天才」,這很簡單。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發展成什麼樣子,其實在孩子小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