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才教育專家譯文、與母親Mama Lu,聯合主講的年末大課正在火熱進行中,精彩授課內容,我們會在這裡做些小劇透哦!
譯文與Mama Lu,兩代人經過10年的精心培育,將Eva打造成天才兒童,她們有何獨家秘籍?普通人與天才的差距,究竟差在哪裡?
這篇文章,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小小啟發。
早期教育是孩子思維發展黃金期
一個人的思維是智慧的表現。不同的思維模式,產生不同的行動,成就不同的人生。
我們的思維模式是腦活動的內在程序,就如同是電腦的軟體作業系統。思維模式決定我們成為超級電腦還是普通電腦。
大腦是嬰兒誕生後,唯一一個沒有長全的器官。哈佛大學最新數據顯示:嬰兒的大腦最初幾年,每秒鐘形成100多萬個新的神經連接。
這個數據替代了2017年前哈佛大學報導的每秒形成700-1000個新的神經連接。
孩子在五歲時完成90%的腦發育。可見「智力提升從0歲開始,3歲定終生」絕不是一句空話。
所以,早期教育是孩認知與思維發展不可複製的黃金開發期!抓住這一特殊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將有無限可能。
譯文表示,人與人最大的不同,是在思維上的不同,我們思維決定了行動,行動力決定結果,給予孩子怎樣的思維,就取決了孩子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未來。
思維模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思維模式中,批判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非常重要。孩子一旦掌握這兩種思維,就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勇往直前,擁抱未知的未來。
· 批判性思維
一個孩子成長關鍵性,是通過批判性思維教會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譯文說,由於中西教育差異,我們模式化教育多於個性化教育,但在教育當中如何去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這就需要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
從教育學角度上,批判性思維,跟邏輯思維不一樣。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在遇到問題時,要去分析、尋找解決辦法,結果出來後去反思。批判性思維還強調,客觀、求證與思辨的科學意識,這讓我們能明辨事物的是非、好壞和真偽。
譯文十幾歲出國留學,先後經歷過中式、英式、美式的教育。曾在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深造,感受到一流學校和普通學校最大的不同是:在哈佛老師教課中,要求學生思考更多問題,沒有正確答案,是多向選擇題,而非單項答案,這實際是在鍛鍊思維模式,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好的問題,遠遠重要於一個好的答案。問題能夠引發思考,從而去解決它。
來自哈佛的一個訓練批判性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如何去訓練批判性思維模式。
ASK(問): 如何去問一個好問題?因為一個好問題,可以幫你去尋找到一個全新的答案。
詢問:我已經知道的是什麼?我需要知道什麼?通過已知找出未知。
與孩子交流時,試著引導孩子去尋找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需要我們去發現?
THINK(思):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多種方法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拍照、畫一幅畫、圖像,某種推測、假設來解決它。
TRY AN IDEA(行動) :好的想法付諸實踐。
LOOK BACK(反思):執行後的反思、復盤。總結選的方法是否最佳答案,哪種途徑實現效果更佳,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
在生活的小事中,讓孩子去動腦筋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路徑。比如家裡東西壞了去修,做練習題的步驟等。
解決問題後,再反思復盤。思考是否是最佳、最有效的方法,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時,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方法,達到想要的結果。
譯文在現場分享了哈佛導師戴維·珀金斯在著作《為未來而教》中的一個小故事:
194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在自傳中提到:
他上小學的時候,周圍的媽媽都問自家孩子,你今天有遇到什麼好玩的?學到了什麼?他的媽媽則不一樣,而是問他:今天有沒有問一個好問題?
拉比表示,媽媽這樣啟發他,對他的成長感觸很深,使得他從小就在思考、問問題。
訓練批判性思維,建議用開放式問題、對話。
譯文在分享會上舉了兩個對話案例,我們與孩子進行日常交流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啟發孩子喲。
第一種對話:讚揚孩子知道的東西,但沒有引發孩子去思考。
孩子:蝴蝶!
家長:是的,那是只蝴蝶。說得好!蝴蝶什麼顏色?
孩子:橙色和黑色。
家長:對的!你真聰明!
第二種對話:用連續提問法開啟對話,引發孩子去思考。
孩子:蝴蝶!
家長:嗬,蝴蝶在幹什麼呀?
孩子:在那朵花上。這下它飛到了另朵花上!
家長:你覺得它為什麼喜歡花呢?
孩子:因為它們漂亮吧?
家長:也許。你能想到另個原因嗎?
如何提問?可以套用Who、What、Where、When、Why、How來提問,用這套思維模式去訓練孩子
· 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來的,一種風靡美國和世界的教育理念。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常常痛恨變化,認為努力沒有用,改變現狀無能無力,不接受批評,喜歡呆在舒適區中,有時候覺得努力是無用功,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喜歡挑戰、擁抱變化、尋找機會,凡事皆有可能,失敗是成長的過程,珍視反饋、主動學習,喜歡探索新事物,每次失敗都是堂課,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史丹福大學在腦科學實驗中發現,當我們犯錯誤,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遇到困難的時候,神經元之間會產生電波,會有一種新的連結產生。
無論小的時候,各種感官刺激去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大的時候,經歷不同種環境去學習新事物,在不斷嘗試當中,大腦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很多美國孩子都會說,「我的數學不好」、我們也會說「我的英文很差」,因為「不好」,而放棄嘗試,這恰恰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表現,而成長型思維,把「不好」看成是挑戰。
人生不設限,凡事把「我不行」轉化為「我怎麼才能行」,對應的結果將大為不同。
譯文在家從不把Eva當小孩子看待,不會規定幾歲學什麼東西,「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人的教育不應該用年齡來衡量,而是能力。教育沒有極限,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而人面對困難天生就有迴避的藉口,家長和孩子需共同打破固化思維模式。
Eva上學前班時,有一天回來對譯文說:「媽媽我數學不好,學不了數學,所有美國孩子都學不好數學。」
譯文沒有責備,而是在日常中向孩子闡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這個過程不是為了教孩子算數,而是幫助她消除恐懼,提高自信心。
當孩子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的知識,迎接新的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的連接,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智慧聰明。
教育全是小事,時間積累才有質的飛躍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時間的積累,到了一定時期才能看到成果。
譯文說,孩子的每一件小事情,都是大事情,家長在陪伴中看到孩子的點滴變化,家長要提出具體化的建議,遇到事情及時解決。
譯文也常對Eva說,做事情千萬不要說謊,哪怕犯錯也要告訴媽媽,媽媽不會因為你犯錯生氣,而會因你說謊而生氣。
Mama Lu也說,教育全是小事,融入在日常的細枝末節中,通過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累積,才會迎來質的飛躍。
而譯文和Mama Lu出於對教育的熱愛,以及對下一代培養的責任,成立了美國譯文創新國際教育集團,潛心研究10年,創建一套極具顛覆性的教育理念,給予網際網路時代孩童,面對未來的自學能力。
Eva從出生開始,譯文和Mama Lu就注重對孩子認知與思維能力培養,六歲自學能被培養出來,掌握了自學能力,此後孩子的學習完全不用大人操心。
如今,Eva在學校的天才班學習,英語和數學是大學一年級水平、西班牙語再過兩年將拿到學的學分和證書,課餘還自學高等數學,化學和生物學、SAT、GRE,準備過兩年考學,目標是斯坦福學。
孩子的成功,需要家長的鼓勵與陪伴
孩子從小到大,最親的是父母。家長的思維,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我們孩的成長從模仿開始,只有我們家長自己意識到了,才能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
而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他能在失敗中爬起來。即便是天才,如愛因斯坦這種天賦型天才,或是後天經過腦開發、慢慢培養出來的天才,如譯文的女兒Eva,也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有面對失敗的勇氣,不放棄的精神,才不會被打垮。
所以說,我們有了批判性思維,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態,如何去面對失敗,把每次失敗看出一次成長,從錯誤中反省,把自己變得更好。
譯文在分享會上說,父母們要記住,面對孩子,不要說教式教育,而是要參與式教育,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做,去實踐。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把自己的潛能挖掘出來。
作為家長的你,在孩子早期階段,注重批判性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訓練,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孩子。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了分享給你身邊的人。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