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義與阿德勒主義,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

2021-01-10 半榻清涼

弗洛伊德與阿德勒都是西方有名的心理學家,但大部分人好像只了解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知道的就比較少。一般大學圖書館裡比較多的也是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比弗洛伊德心理學更有創造性和顛覆性。

阿德勒早期與弗洛伊德一起共事過,但是他們在思維模式上的根本分歧導致二人的關係最終破裂。弗洛伊德更注重事情的「因」,也就是說,他會習慣於從以前的事情中尋找潛意識的成因。

而阿德勒恰好相反,他認為,心理治療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過去,而是應該集中在對未來的認知上,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改變,行動起來就能改變,人可以主動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一味的尋找行為表現的原因,我們就會給自己的缺點編造謊言。

這種謊言看起來非常合理,這樣就可以解釋自己的性格缺點,如此便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現在的我,而不去改變。然而事實上,我們不去改變,本質上是因為自己不想改變、害怕改變,於是才編出合理的理由。

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努力方向剛好相反。弗洛伊德會尋找事情的來龍去脈。而阿德勒在某種程度上更像佛家的禪師,單刀直入,不拐彎抹角,不受情緒支配,也不受以前的」因「支配。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改變,他就會改變,怎麼可能有那麼多藉口?

他們兩人的思維模式其實正代表了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而且這兩種思維模式一直影響著人類,直到今天。一種思維模式活在時間相中,一種思維模式活在當下的坐標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兩位心理學家的思維差異,這裡舉一個例子。

假如有一個小孩,就叫小明吧。小明長到十六歲後慢慢出現了自閉、自戀的傾向,經常一個人待在家裡,不願意或者很少與其他人交往。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上。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說這個小孩出了問題,因為他表現得越來越另類。

小明其實也沒那麼嚴重,他只是不願意與人相處而已。但是小明的媽媽無法接受孩子的另類,假設她想到了弗洛伊德,她帶著小明來到了弗洛伊德的辦公室。通常情況下,弗洛伊德會在詳細聊天互動的基礎上開始尋找小孩子自閉的原因。

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會傾向於認為,小明的自閉一定有原因,而且通常可以經過分析找到。一個人的人格表現,不能看其表面,人格的中心其實是背後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比表面的「顯意識」更具有本質意義。

經過分析,弗洛伊德認為,小明的自閉行為,與他嬰兒時期的成長有關係。小明在嬰兒期的時候,由於她的母親工作繁忙,無法很好地照料他,他的要求經常得不到滿足,這種傷害給小明的潛意識種下了自閉的「基因」。

假設說小明的媽媽找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阿德勒。那麼阿德勒會直接跟小明說:「其實你可以很幸福,你的不幸福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你自己選擇了不幸福!」

乍一聽,這樣的治療方法很奇怪,甚至很荒謬。但是如果我們細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阿德勒其實還是很有洞察力的。這種治療方法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無條件的行動「。

我們可能在小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了現在的不幸福,或者說不喜歡自己。但長大了以後,一個人就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然而為什麼很多人就是改變不了,原因很簡單:他不想改變!

為什麼不想改變?這就需要與心理治療的人聊天了,只有通過細節性的、有針對性的對話,才能發現治療者為什麼不願意改變。一旦他發現內心的這種」拒絕改變「意識,就可以嘗試去改變,去行動而不是想像。

相關焦點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阿德勒的自卑理論在營銷管理中的應用
    我在前兩篇文章中分別討論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在營銷中的應用,今天我來談另一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他就是阿德勒,他也曾跟著弗洛伊德研究潛意識理論,但後來他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自己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 頂級心理學家阿德勒給家長的忠告:這才是突破自卑,實現超越的第一步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被視為心理學三大奠基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1932年)指出人生的三大問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受到三大約束:職業發展、人際關係、婚姻問題,構成了人生的現實,人們面臨的所有困難和問題都源於此。而職業發展,更是處於最重要的第一位。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3)心理三巨頭釋夢
    阿德勒對此很不贊同。他說:如果說夢境是一種滿足,那麼每件事都可以說是一種滿足,每一種概念,都是從潛意識深處浮出,來到意識層面。阿德勒對夢的看法延續了他的基本概念,自卑與超越。他認為夢都是帶有目的的夢,這個目的就是優越感的需要。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兩個學生在考試前夕,做了兩個不同的夢。其中一個夢見自己「跌到」在路上,另一個夢見自己「攀爬」高山。
  •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羅西·布拉伊多蒂在《後人類》一書的「導論」中宣稱:「後人類狀況不是一系列看似無限而又專斷的前綴詞的羅列,而是提出一種思維方式的質變,思考關於我們自己是誰、我們的政治體制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與地球上其他生物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我們的共同參照系的基本單元應該是什麼,從而引進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 目的論 - 顛覆傳統因果論的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是誰?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會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大巨頭之一。
  • 全球主義思潮的當代困境
    【摘要】全球主義的晚近困境絕不是全球主義本身的困境,而是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主義實踐的困境,其根源在於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主義模式存在問題,而非全球主義的價值和趨勢存在問題。
  • 基於建構主義的五大教學模式之:問題教學模式
    一、問題教學模式的含義問題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圍繞某個問題,引導大家一起參與討論,共同找到解決方案的教學方式。圍繞問題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建構主義教學的共有特點,有時建構主義教學也稱為基於問題的教學。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6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於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學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文獻中也頻繁出現,而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兩者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首先,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很多研究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理論,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分歧和不同。
  •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主要觀點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主要觀點行為主義理論又稱刺激——反應(S—R)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刺激——反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叫做強化,通過環境的改變和對行為的強化,任何行為都能被創造、設計、塑造和改變。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這種把人抽象化為認識知識的工具的純粹理性認識,把教學存在理解為一種頭腦中的認識的哲學觀,被稱為「思維本體論」的教育哲學觀,並受到了來自新教育、進步主義教育、存在主義教育以及暗示教學和情境教學的批判(遲豔傑,2001)。
  • 「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難道通過觀察動物我不能發現其他學生使用人類被試所得到的一切嗎?」2.在行為主義的實驗室中,只有那些嚴格遵循客觀程序的研究方法才是可以接受的。這些方法包括:①觀察法。通過觀察記錄人們外顯的行為反應,包括使用儀器和不使用儀器的觀察。②條件反射法。行為最終都是反射,包括肌肉運動與腺體分泌兩種反應。③測驗法。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建構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有八大階段:東林活寶會做蓋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 學生中心模式又稱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① 建構主義知識觀;② 建構主義學習觀;③ 建構主義學生觀;④ 建構主義教師觀;2. 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3. 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 荒謬絕倫的證偽主義
    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如同法西斯主義、哈耶克主義,是資本主義全面走向反動反人類的一個標誌和反映。在奴隸制封建制滅亡前,都存在大肆鼓搗社會意識形態全面反動反人類的鬧劇。3、證偽主義妄圖混亂真理與謬誤,科學與反科學,包庇掩飾一切謬論欺騙。所以卡爾·波普爾和哈耶克是鐵桿狐朋狗友就不奇怪了。
  • 專家談德國表現主義詩歌:借鑑了圖景拼貼方法
    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流派首先誕生於繪畫領域,該流派反理性、反規則,重個性、重主觀表現,期望以藝術的方式反抗僵死的傳統,重建新的社會規則。具體而言,表現主義繪畫呈現出一種狄奧尼索斯式的特徵:用色大膽強烈、圖像扭曲變形、圖景隨意拼貼、畫面空間混亂無序,這正是19世紀末西方社會普遍焦慮情緒的外化顯現。然而,一切藝術媒介都具有內在相通的思維基礎。
  • 愛潑斯坦與超人類主義
    國外網友發現了答案:他是一個超人類主義者超人類主義(英語:Transhumanism,縮寫為H+或h+)有時也被稱為超人文主義或超人主義,是一個與人類增強類似的術語。它現在是一個國際性的文化智力運動,支持使用科學技術來增強 精神、體力、能力和資質,並用來克服人類狀態不需要或不必要的方面,比如殘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