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與阿德勒都是西方有名的心理學家,但大部分人好像只了解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知道的就比較少。一般大學圖書館裡比較多的也是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比弗洛伊德心理學更有創造性和顛覆性。
阿德勒早期與弗洛伊德一起共事過,但是他們在思維模式上的根本分歧導致二人的關係最終破裂。弗洛伊德更注重事情的「因」,也就是說,他會習慣於從以前的事情中尋找潛意識的成因。
而阿德勒恰好相反,他認為,心理治療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過去,而是應該集中在對未來的認知上,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改變,行動起來就能改變,人可以主動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一味的尋找行為表現的原因,我們就會給自己的缺點編造謊言。
這種謊言看起來非常合理,這樣就可以解釋自己的性格缺點,如此便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現在的我,而不去改變。然而事實上,我們不去改變,本質上是因為自己不想改變、害怕改變,於是才編出合理的理由。
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努力方向剛好相反。弗洛伊德會尋找事情的來龍去脈。而阿德勒在某種程度上更像佛家的禪師,單刀直入,不拐彎抹角,不受情緒支配,也不受以前的」因「支配。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改變,他就會改變,怎麼可能有那麼多藉口?
他們兩人的思維模式其實正代表了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而且這兩種思維模式一直影響著人類,直到今天。一種思維模式活在時間相中,一種思維模式活在當下的坐標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兩位心理學家的思維差異,這裡舉一個例子。
假如有一個小孩,就叫小明吧。小明長到十六歲後慢慢出現了自閉、自戀的傾向,經常一個人待在家裡,不願意或者很少與其他人交往。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上。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說這個小孩出了問題,因為他表現得越來越另類。
小明其實也沒那麼嚴重,他只是不願意與人相處而已。但是小明的媽媽無法接受孩子的另類,假設她想到了弗洛伊德,她帶著小明來到了弗洛伊德的辦公室。通常情況下,弗洛伊德會在詳細聊天互動的基礎上開始尋找小孩子自閉的原因。
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會傾向於認為,小明的自閉一定有原因,而且通常可以經過分析找到。一個人的人格表現,不能看其表面,人格的中心其實是背後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比表面的「顯意識」更具有本質意義。
經過分析,弗洛伊德認為,小明的自閉行為,與他嬰兒時期的成長有關係。小明在嬰兒期的時候,由於她的母親工作繁忙,無法很好地照料他,他的要求經常得不到滿足,這種傷害給小明的潛意識種下了自閉的「基因」。
假設說小明的媽媽找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阿德勒。那麼阿德勒會直接跟小明說:「其實你可以很幸福,你的不幸福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你自己選擇了不幸福!」
乍一聽,這樣的治療方法很奇怪,甚至很荒謬。但是如果我們細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阿德勒其實還是很有洞察力的。這種治療方法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無條件的行動「。
我們可能在小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了現在的不幸福,或者說不喜歡自己。但長大了以後,一個人就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然而為什麼很多人就是改變不了,原因很簡單:他不想改變!
為什麼不想改變?這就需要與心理治療的人聊天了,只有通過細節性的、有針對性的對話,才能發現治療者為什麼不願意改變。一旦他發現內心的這種」拒絕改變「意識,就可以嘗試去改變,去行動而不是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