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其實是兩種力對決的結果

2020-12-05 安徽網

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好奇過,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

這首先要從水滴說起。水滴為什麼總是球形?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就像一張緊繃的有彈性的薄膜,如果把一根針輕輕地平放到水面上,可以發現雖然它的密度比水大得多,但並不會沉下去,而是將水面壓出一個小凹槽,浮在上面。水表面的這層「薄膜」產生的張力,穩穩地託住了鋼針。液體的表面張力,總是使得水滴趨向於使其表面積最小的形態,也就是球形。

球形對應著液滴表面勢能最小的狀態,而勢能最小時,系統最穩定。這被稱為「最小勢能原理」:對任何一個系統,如果它的勢能沒有達到「最小」,它總要設法變化到其相對最小的勢能位置。

  電磁力使固體保持「身材」

那為什麼像巖石、鐵塊這樣的固體,就算放到失重環境下也不會成為球形呢?這涉及到宏觀世界裡起主要作用的兩種力:電磁力和引力。正是它們塑造了物體的形狀。

在宏觀尺度中,主要作用力是電磁力。我們熟知的摩擦力、磁鐵吸附鐵片的力、桌子支撐書本的力都是電磁力。和液體相比,固體裡分子的間距很小,分子間的電磁力很大(且引力與斥力平衡),所以固體能保持一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體積,不易變形。

而物體受到的重力,則是來自於地球的引力。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電磁力要比引力強得多,我們以一個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石塊(密度取為2.5克/立方釐米,總質量為2.5千克)為例,來對電磁力和引力做個比較。

石塊內部的分子通過電磁力形成化學鍵,從而得以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狀。同時,石塊裡的每個分子都會對其他分子產生引力。但這顆石頭分子聚合產生的引力要小於電磁力,所以石塊自身的引力是不可能破壞化學鍵而使它發生明顯變形或破裂的,此時電磁力對石塊的形狀起了決定性作用。

如果把石塊的大小增加到邊長為10千米,它的總質量將達到1015千克的量級。這時,隨著石頭質量的增加,它的每個分子的平均自引力勢能也將增加,由於分子之間的電磁力仍然保持不變,所以現在石塊的自引力勢能與化學鍵結合能之間的差別就大為縮小了,但還差7個數量級,形狀依然是個立方塊,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此時的石頭已經達到了巖石的抗張極限,大概會被地球引力撕裂,散成碎塊,這也是為什麼地球上的山峰高度都沒有超過10千米的原因。

引力讓大質量天體成為球形

如果繼續增加石塊的質量,讓它成為如今的地球,將會發生什麼情況?

這時引力與化學鍵電磁力角力的結果將會反轉。引力將戰勝化學鍵電磁力成為主宰,這塊巖石從裡到外,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被壓碎,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形。那麼它會變成什麼形狀呢?

根據「最小勢能原理」,它會變成一個球。這時它的核心可能會因為高溫高壓而電離、熔融(地球就有一個固態內核和液態外核),產生更強大的能與引力相抗衡的電磁力,但不再是此前的化學鍵電磁力。在這個尺度,引力所起的作用和液滴的表面張力有點類似,堅硬的巖石在它面前也變得如麵團般柔軟,引力會把它塑造成為引力勢能最小的形狀——球形。

雖然地球這樣的行星都相當接近球形,但也並不是完美的球。這是因為球體的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在赤道附近最大,兩極最小(等於零)。導致的結果就是兩極要比赤道更平,星體成為一個橢球狀。這在自轉較快的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上表現得相當明顯。

也有天文學家提出,如果天體的自轉足夠快,最終的形狀可能並不是橢球,而是一個環,也就是像甜甜圈那樣的形狀。因為自轉很快時,環形的能量可能要比橢球更低,因此也更穩定。不過,目前還沒有真的觀測到這樣的天體,這仍然只是理論推測。(作者系北京天文館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天上的星星長成一個樣兒 其實是兩種力「對決」的結果
    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好奇過,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這首先要從水滴說起。水滴為什麼總是球形?電磁力使固體保持「身材」那為什麼像巖石、鐵塊這樣的固體,就算放到失重環境下也不會成為球形呢?這涉及到宏觀世界裡起主要作用的兩種力:電磁力和引力。正是它們塑造了物體的形狀。在宏觀尺度中,主要作用力是電磁力。我們熟知的摩擦力、磁鐵吸附鐵片的力、桌子支撐書本的力都是電磁力。
  • 為何大部分天體是球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科學家:因為兩種力
    科學家:因為兩種力我們在觀看各種宇宙天體的照片時,往往都會發現,這些天體大部分都是球形的,當然,這裡所說的球形,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圓球,往往都會存在著一定的扁率值,就比如我們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偏橢圓的球形,那麼為什麼大部分的天體都是球形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什麼不是長方體,或者是圓柱形狀的呢?
  • 為什麼天體都是球形的?
    天體並不都是標準的球形,它們只是看上去像是球形,或者說幾乎是球形的罷了。地球就是一個兩極稍扁的扁球形;木星和土星由於其極高密度的大氣,因而其兩極看上去更扁。恆星、行星和其他天體之所以都是球形,而不是正方形或是別的什麼奇形怪狀的樣子,完全是萬有引力作用的結果。
  • 天體為啥都是球形,不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狀呢?
    我們在天文照片中看到天體都是球形的,不過不是一個標準的球形,而是兩頭微扁的扁球形,近似一個橢圓形,但是我們有想過麼?宇宙浩瀚無際,但是卻找不出一個其他形狀的天體,比如長方形、菱形、三角形或者是其他呢?而且像太陽系等星系都呈盤狀,也沒有其他不規則形狀的星系,這直接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 為什麼大多數天體都是球形的
    首先來了解下我們熟悉而陌生的太陽,太陽不僅僅是球體,而且非常接近於圓球,估計扁率大概只有900萬分之一,這意味著其極直徑和赤道直徑的差別不到10千米,這和太陽約140萬千米的直徑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了。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天體,月亮的扁率約為0.0012,地球約為0.003。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體?
    #了不起的天文航天#「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其實天體不都是球形的,前段時間特別火的奧陌陌就不是球形的。通過觀測加上電腦模擬的方式,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奧陌陌應該是橢球形的,就是那種很細長的形狀。
  • 為什麼有的天體是球形有的天體形狀不規則?
    宇宙中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天體。個頭比較大的恆星是球形的,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也是球形的,比行星個頭再小一些的矮行星也是球形的。如果天體的個頭再小一些,形狀很可能就不再是球體,小行星帶中的那些天體以及土星光環中的碎片都是一些不規則的形狀,第一個被確認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奧陌陌,它就是不規則的長條狀。為什麼質量大或個頭大的天體能夠是球形呢?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情景:在地球上建起了一座高1000米的樓,建樓的時候會想盡各種方法避免這座摩天大樓的倒塌。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有沒有河裡鵝卵石的效應?
    宇宙中的球形天體與「河裡鵝卵石效應」的關係 我認為球形天體與「河裡鵝卵石效應」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至少目前沒有哪個科學家發現並提出來宇宙中存在某種物質和能量在衝刷著球形天體。 我們自己也可以大開腦洞去想想,比如:地球是一顆球形天體,你可曾感受到過宇宙空間中有任何物質衝刷過地球?
  • 為什麼天體和原子都是圓的?
    「小到分子原子,大到宇宙星球為什麼都是圓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星體確實存在很多球體的(如果非要槓一下,這些星體也不都是嚴格的球體),不過也不都是球形的。而原子,分子可都不是球體的。星體我們先從星體說起,實際上星體有很多都不是球體,我們舉個最近的例子,那就是奧陌陌。
  • 為什麼天體都是球形的呢?宇宙中的衛星的形狀是怎麼形成的?
    恆星,行星和其他天體之所以都是球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是其他別的千奇百怪的形狀,完全是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任何物體都會對其他物體產生吸引力,因此有很多個不均勻分布的相同例子,總是傾向於聚在一起形成行星和恆星,同時還有許多其他力的作用。
  • 大多數天體為什麼是球形的?不會是轉起來方便吧
    大多數天體為什麼是球狀的?不會是轉起來方便吧!從科學數據顯示一般只有達到某個直徑上限的天體才具有球形狀態,這個值取決於天體本身的物質性質,如土衛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太陽系巖石球體中最小的。簡單的說下,這和引力勢能的差值(質量)以及流體靜力平衡相關,本文將為您簡略介紹下。
  • 為什麼星球都是球形的?
    所有行星也都是球形的,這是不是一個巧合?因為宇宙也想讓它們可以「滾」得更遠。話說在一個古老的年代,那個時候並不是所有行星都是球形的,它們還都保存著自己鮮活的稜角,在宇宙當中飛行。只是,在經過幾億年的變遷之後,在我們發現它們的時候,它們早就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一個球體?
    當然你如果有一具小型望遠鏡的話,還能看到彎月一般的金星,也能看到戰神火星,更能看到條紋狀的木星,也能欣賞到太陽系最美的草帽土星,經過種花家「個人天文臺」鑑定,天體確實都是球形的!為什麼都是球體?準確說宇宙中並沒有一個天體是完美的球體,他們只是接近球體不同程度的天體而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是有天體誕生過程所決定的!無論是恆星還是行星,最早都來自於星雲!而星雲物質向中心坍縮時走的都是測地線,因此星雲由此邊旋轉邊坍縮,最後中心誕生的恆星繼承了星雲的旋轉,這些恆星都是自轉的,只不過速度不一樣而!
  • 為什麼大多數天體是球形?這種假設太有說服力了!
    現在讀幼兒就已經要學習各種不同形狀了,所以各位成年人們,為什麼大多數天體是球形?而不是其他形狀呢?相信有很多大寶寶們解答不出這個問題來!接下來是有趣的科普,真相會讓你感到意外嗎?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天體!自古,腳下一望無際的大地是人們感覺到平坦、厚重、堅實又可靠的地方!
  • 為什麼天體大多沿橢圓軌道運行?維持正圓軌道有多難
    為什麼天體大多沿橢圓軌道運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為天體幾乎不可能沿正圓軌道運行,所以它只能沿橢圓軌道運行。天體運行的軌道其實是引力和天體沿直線運動的趨勢相互拉扯的結果,如果這兩者能達到平衡,就會得到正圓軌道。
  • 為什麼宇宙中大質量星體的形狀總是趨於球形?
    基於這一觀點,公元前三世紀時的古希臘學者埃拉託色尼根據不同地理位置上日影的長度,結合幾何學知識,首次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並且測量得到的結果與現代的測量結果相差不大。古羅馬時期的託勒密是天文學和地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為地圓說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的大航海時代都要用到他的研究成果。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一個球體?不能有其他形狀嗎?
    球體是我們見到的天體的形狀,無論太陽還是月亮,在天空中的形狀都可以說是標準的球形,而且比較湊巧的是它們的視角幾乎就是一致的,因此得以讓我們看到了日全食!這帶來很多額外的彩蛋,比如能看到太陽的日冕層,在1919年還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彎曲光線)。
  • 萬有引力企圖把一切都弄成球形,最終會把一切都弄沒了
    有人常常對天體幾乎都是球形感到迷惑。其實不但天體是球形,就是一滴水、一個原子、一個基本粒子也是球形,這是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早在300多年前,牛頓就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個存在於世界每一個角落的四大基本力之一,是人類發現最早的一種基本力。
  • 天體質量是怎麼稱出來的?其實不僅能稱重天體,還能稱重整個星系
    地球的質量為5.965乘以10的24次方千克,而太陽就要比地球大多了,它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也就是1.9891乘以10的30次方千克。這是一些典型的天文數字,其所表示的也是天體的質量,而每當提及天體質量的時候,總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天體質量到底是怎麼稱出來的?
  • 為什麼球形覆蓋都不會影響科學家觀測恆星?
    為什麼球形覆蓋都不會影響科學家觀測恆星?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其他三個不能忽視的存在,它們就是小行星帶、柯伊伯帶以及尚不知存在與否的奧爾特星雲。小行星帶的許多天體以及被科學家們進行了觀測研究甚至還有一些國家在小行星採集了樣本進行分析。柯伊伯帶是冥王星的主場,也是一個布滿了小行星一類天體的特殊地帶,也有探測器進行過近距離探測,但是奧爾特星雲卻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