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體是我們見到的天體的形狀,無論太陽還是月亮,在天空中的形狀都可以說是標準的球形,而且比較湊巧的是它們的視角幾乎就是一致的,因此得以讓我們看到了日全食!這帶來很多額外的彩蛋,比如能看到太陽的日冕層,在1919年還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彎曲光線)。
當然你如果有一具小型望遠鏡的話,還能看到彎月一般的金星,也能看到戰神火星,更能看到條紋狀的木星,也能欣賞到太陽系最美的草帽土星,經過種花家「個人天文臺」鑑定,天體確實都是球形的!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他們不是正方體?不是長方體,偏偏是球體!我們在溪流中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鵝卵石,大都呈橢球體,這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石頭在水流的搬運下相互碰撞,消磨了稜角逐漸趨向圓滑,但很無奈的是原先的石頭形狀不規則,因此最後形成的是一個橢球體,但天體的球體跟這個無關!
流體靜力平衡
理論上一個恆星類天體在只受到重力(指向質心)的影響下,它會在流體靜力平衡下呈顯一個完美的球形,但這可以解釋一個等離子體組成的恆星,但能解釋行星嗎?當然也能,因為組成行星的物質強度是有限的,因此在大尺度上會呈現流體特性,超過一定規模的的天體(約500千米)的天體以後就會形成一個大致的球體!
因此我們在宇宙中可以用小型望遠鏡能看到的天體,都是這種大尺度的球體!
準確說宇宙中並沒有一個天體是完美的球體,他們只是接近球體不同程度的天體而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是有天體誕生過程所決定的!
無論是恆星還是行星,最早都來自於星雲!而星雲物質向中心坍縮時走的都是測地線,因此星雲由此邊旋轉邊坍縮,最後中心誕生的恆星繼承了星雲的旋轉,這些恆星都是自轉的,只不過速度不一樣而!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
恆星核聚變產生向外膨脹
引力產生的向內坍縮
恆星自轉形成的「離心力」
前兩者會影響恆星的大小,後者則會影響恆星球體的完美,比如太陽大約一個月左右自轉一圈,因此它高達140萬千米的球體上南北和赤道處的直徑之相差10千米,誤差大約是1/14萬,我們在數控工具機上加工一個完美球體,達到這個精度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但織女星自轉周期是12.5小時,因此它的赤道比兩極大了約20%,這可是一個極端的案例,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木星也自嘆不如!木星的自轉周期是9小時50分30秒,是不是還是木星自轉速度更快?其實織女星直徑是太陽的3.2倍,這個角動量收縮到木星的話,估計成陀螺了!
跟恆星的完美流體靜力平衡不一樣,行星的表面是固體巖石等,因此它的形狀至少在表面看來是凹凸不平的,比如火星的奧林匹斯山有著太陽系最高的山著稱,高達20千米,當然跟火星6794千米的直徑來,這並不算什麼,但足夠說明從行星開始,天體的形狀已經開始不規則了!
更不規則的矮行星和小行星,矮行星超過了流體靜力平衡500千米直徑的要求,因此呈現球體還是大概率的,但並不是過了這個界限就是球體,而是會有個過程。而小行星就更不規則了,啥樣都有,比如小行星帶的那顆著名的行星內核-靈神星!
靈神星上的兩個隕石坑猶如兩隻眼睛
蘇格蘭數學家麥克勞林曾經推導出一種奇怪的天體形狀,即天體在超高速自轉下形成一種甜甜圈形狀的天體,為什麼會形成環是因為自轉的「離心力」,環為什麼又會有直徑是因為引力坍縮!比較有趣的是曾經有部分人認為地球是扁平的,但也有極個別認為地球是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如下圖:
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像力,當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參考麥克勞林的模型,也許他們就搬運了那個思想,不過這地球甜甜圈這圖PS得挺好,但如果地球真的能形成地環,那麼我們也不可能生活在地環上,這個「離心力」將會讓大家從地環上甩出去,而且地環也將分崩離析!
天體是一個球體是一種趨勢,關鍵就是引力和熱膨脹與「離心力」相互作用的結果,當然如果附近有天體的話也必須考慮潮汐力!比如天體的洛希極限附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