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存在一個中心點,地球距離宇宙中心區球體不超過10億光年

2020-08-27 王江火

傳統觀點認為,宇宙是不存在中心,或者說宇宙處處是中心,這種觀點其實是基於「宇宙無邊無際」的古老觀點,這種古老觀點早已經被「宇宙大爆炸」理論擊碎了。如果宇宙來自於奇點的膨脹被最終確定的話,那麼基於宇宙的各向同性,宇宙一定有個中心點及其中心天體,而正是基於這個宇宙中心天體的不斷流傳,宇宙得以生生不息。這個宇宙中心究竟在什麼位置,人類能發現它嗎?


根據新文明理論的統一資訊理論及宇宙穩恆膨脹論,宇宙中心天體是一個太極球天體,它與周圍的超級類星體和類星體組成宇宙中心區球體,屬於極限粒子固體中最大的極限粒子固體物(如圖53)而宇宙中心區球體是一個密度極高的球體,在這個球體中只能容許大質量物質體活動其中,任何質量相對較小的可感物質體及小質量物質體將根本無法融入,或即便融入也會被迅速分解,故對人類只能通過該球體對外溢出正能量子對該球體進行認知,但這些正能量子往往都是無法被人類感官識別的高頻率能量子,且該宇宙中心天體外層有大質量物質區和大質量物質體的阻隔,故人類將可能無法直觀發現宇宙中心的神秘內核——太極球天體,或者只能發現太極球天體的外在表象。對此,我們只能通過根據宇宙中心天體如下幾個特徵推測它的位置所在。


一、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基本特徵

根據統一資訊理論、宇宙穩恆膨脹理論、已有的天文觀測資料,通過推理,我們基本可以確定宇宙中心區球體應該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特徵。

(1)宇宙中心區球體以宇宙中心點為球心,是一個佔據超過宇宙總質量一半的極高緻密天體。(2)基於宇宙中心天體大質量物質特性,人類目前難以感知到它的存在,或者只能通過其外在表象認知到它的「空洞」性。(3)宇宙中心天體與超級類星體、類星體往往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由於類星體是人類目前所能觀測到最大緻密物質,而類星體的聚集區一定是與超超級類星體、宇宙中心天體連接在一起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類星體聚集區的發現來確定宇宙中心大體的位置。(4)伽馬射線聚集區,伽馬射線為人類目前所能感知的最高頻率能量子,而根據物以類聚的宇宙質量匯聚方式,基於伽馬射線合成的質量密度很高的類星體是與宇宙中心天體及超級類星體聯繫在一起的。


二 、宇宙中心區球體的最大觀測距離

宇宙誕生至今為138光年,根據光速極限原理及宇宙分布各向同性,宇宙的最大半徑應該不會超過138億光年,而由於宇宙的大部分空域都是由小於類似於構成太陽系天體的可感極限粒子的小極限粒子構成的,因此包括地球和宇宙中心區球體在內的圓形區域的直徑要小於(或遠小於)宇宙半徑,故地球與宇宙中心點的距離不會大於宇宙半徑的一半即69億光年。


(1)假設宇宙中心球區天體為A。A的實際半徑為R,A的觀測球徑為r,A的邊緣觀測距離地球為X,A的半徑膨脹長度為y (y小於r),A的實際邊緣距離地球為x(見圖54)。則有如下等式:

R=r+y;X=x+y;R+x=r+X=r+y+x﹤69億光年

(2)根據哈勃定律:V = Hc x D。V為遠離地球速率(單位km / s);Hc為哈勃常數(單位(km/s)/Mpc),最新測定Hc為67.80±0.77(km/s)/Mpc(百萬秒差距,約為326萬光年);D為相對地球的距離(單位Mpc)。

哈勃定律是依據地球人的視角得出的結論,但根據宇宙穩恆膨脹論,整個宇宙所有物質天體都是由內及外彼此遠離的,不過這其實一種假象,宇宙所有天體都是相對於宇宙中心由內及外相向而行(而不是相背而行),處於宇宙內側的天體相對於外側天體做背離運動是基於相對速度而形成的錯覺,這根源於其向外擴張速度低於外側天體向外擴張的速度,宇宙中心區球體A也是如此,A與地球的背離是地球由內及外遠離宇宙中心並相對於A相向形成的,而並非是A與地球相背離形成,故A的遠離速度實質上是地球相對於A的遠離速度。同樣,地球以外的天體遠離也是它們相對於地球由內及外相向形成的,但其實所有天體都在做由內及外的擴張運動。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宇宙通過極限粒子分解所形成的能量子以及宇宙自身的能量子均是由內及外按照由高及低的能量子頻率進行分布,而低頻率能量子不僅相對於高頻率能量子的數量為多,而且也更容易合成極限粒子並進行空間佔位,正是基於此而不斷由內及外加速膨脹的。

根據哈勃定律,如地球對A的邊緣觀測距離為X光年,那麼A的邊緣在X年以前遠離宇宙中心的速度V(實質為地球與A對外擴張所形成的速度差),應為67×X/3260000(按Hc最低數值67km/s/Mpc),可知,X年以後的A半徑增加值y≥X×31536000秒×67×X/3260000=648X2km=648X2/(9.46×10^13)光年=6.8×10^-11X2。

由於地球與A相向而行,造成地球與A之間距離y的速度應該最低,再考慮到宇宙及宇宙中心天體的形成時間最早,距離y在r、x、y的三個線段也應該最短,故y值低於宇宙半徑一半的三分之一,即69億光年的六分之一為11.5光年,即是說當人類目前觀測到宇宙中心區球體A時,A的半徑可能已經最多膨脹了11.5億光年,下面我們就按照11.5億光年的數值,可求取人類目前對宇宙中心天體的最大觀測距離X,為「1.15×10^-10/(6.8×10^-11) 」的平方根,約為13億光年。

13億光年!這居然是人類對宇宙中心區球天體的最大觀測距離!人類所觀測的宇宙中心球天體的邊緣離地球不會超過13億光年,而由於13億年前的光線被人類觀測到時,宇宙中心區球體邊緣已經膨脹到離地球更近的位置,即是說宇宙中心球天體的邊緣距離地球僅僅可能不足10億光年,在這個距離數值範圍外如果發現了類星體聚集區或者伽馬射線暴,那麼就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當然,由於宇宙中心點和宇宙中心天體位於宇宙中心區球體核心位置,它們的位置會更遠一些,但最遠不會超越宇宙半徑的一半。


三 、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半徑

那麼,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半徑範圍究竟有多大的哪?這個目前只能通過類星體聚集區來確定了。我們認為,類星體可能會從宇宙中心區球體邊緣游離到相對較遠的地方而成為單個的游離類星體,但類星體群體很難從宇宙中心區球體邊緣游離出來,而宇宙中心區球體的邊緣一定聚集大量的類星體,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類星體聚集區的測定來確定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大體範圍。

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大型巡天已經發現了20多萬顆類星體,然而其中距離超過127億光年的類星體只有40個左右,這說明大部分類星體還是位於相對集中的區域的,這個觀測資料本身就說明了類星體很可能形成球狀分布,從而支持了宇宙中心區球體論的基本觀點。最近的類星體-3C273距離地球約為2.9億光年,最遠的類星體距離地球約150億光年,但類似這種單個類星體不可能與宇宙中心區球體有關,他們是游離類星體。不過,以下三個發現卻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1)2001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們發現了由18個類星體組成的類星體星系,這是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類星體星系,距離地球65億光年。

(2)超大類星體群(簡稱LQG)。2013年,據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稱,一組由英國中蘭開郡大學學者Roger Clowes領軍的研究團隊,發現迄今已知最大的宇宙結構,這種恐怖的宇宙天體就是「超大類星體群」 (簡稱LQG)。這個被稱為大類星體群的結構,綿延達40億光年之長,其中包括了73個類星體,距離地球90億光年遠。自從1982年以來,科學家就發現類星體可以組合在一起,形成驚人的巨大天體結構,最新的觀測研究發現了最大寬度達40億光年的超大類星體群,嚴重挑戰了自愛因斯坦時代以來被廣泛接受的宇宙學原則。


(3)巨大的伽馬射線暴環。2015年,一個由美國和匈牙利科學家組成的小組發現了由九個伽馬射線暴(Gamma Ray Burst, GRB)組成的環狀結構。伽馬射線暴是一種罕見的現象,伽馬射線暴呈環狀結構分布更是非常罕見。該伽馬射線暴環位於距離我們大約70億光年遠的區域,在那裡科學家觀測到了9個脈衝串,這9個脈衝串形成一個跨度超過50億光年的環,並在不到2.5億年的時間裡,這個天體發生了一次又一次耀眼的伽馬射線暴,我們從地球上能夠觀測到這個明顯的環狀結構。研究者們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大型的伽馬射線暴環是如何形成的。

上述(1)(2)已被確認為類星體群,(3)的巨大伽馬射線暴環也只能是類星體發射的光線,可以肯定為另外一個類星體群。這三個類星體群分別分布於距離地球65億光年、90億光年、70億光年,數值比較接近,而由於這個距離是從地球觀測到的,故從理論數學上分析,這三個類星體是完全可以以某點為中心形成球體的,特別是LQG綿延達40億光年之遙,巨大的伽馬射線暴環跨度超過50億光年,這就使他們能夠組成宇宙中心區球體外緣的根據更加充分了(如圖55)。另外,通過觀測也發現:類星體的數目似乎紅移Z=2左右為分界;紅移小於2的隨著z值增大,數目也越多,而紅移大於2的,分布趨勢則相反,z值越大的類星體數目越小,這種奇怪現象也只有用類星體的球體分布狀態才能解釋。那麼,如果這三個類星體群真的組成了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外緣,這個球體究竟有多大?

由於地球位於宇宙半徑一半的範圍內,即地球距離宇宙中心點應該在69億光年以內,那麼質量密度遠大於地球的類星體應距離宇宙中心點更近,而最近的孤立類星體也在地球2.9光年以外,這就說明宇宙中心區球體的最大半徑不會超過66億光年,如此,上述三個類星體群都應該相對於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另外半球上。但是上面我們也已經分析計算過了,人類對宇宙中心天體的最大觀測距離不會超過13光年,如果地球距離宇宙中心點正好距離地球69億光年,那麼宇宙中心區球體半徑將會在56~66億光年。另外,根據球體的對應關係,假如所有類星體群的最大距離就是作為超大類星體群(2)的90億光年,那麼,宇宙中心區球體半徑至少應該為21億光年(90-69),當然,這要根據進一步的發現來確定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半徑範圍。

根據已有的數據,宇宙中心區球體半徑應該在21~66億光年。考慮到人類所觀測的最近類星體離地球為2.9億光年億光年,可以確定宇宙中心點位置應該在距離地球23億光年~69億光年之間(數據均為觀測距離)。


四、類星體的宿主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類星體的謎團開始逐漸被揭開。其中一個重要的成果是觀測到了類星體的「宿主星系」,並且測出了它們的紅移值。由於類星體的光芒過於明亮,掩蓋了宿主星系相對暗淡的光線,所以宿主星系之前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在望遠鏡上安裝了類似觀測太陽大氣用的日冕儀一樣的儀器,遮擋住類星體明亮的光,才觀測到了它們所處的宿主星系。現在科學界已經達成共識,類星體實際是一類活動星系核(AGN)。而在同一時期,賽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體也被證實為是活動星系核,一種試圖統一射電星系、類星體、賽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體的活動星系核模型逐漸受到普遍認可。這個模型認為,在星系的核心位置有一個特大質量黑洞,在黑洞的強大引力作用下,附近的塵埃、氣體以及一部分恆星物質圍繞在黑洞周圍,形成了一個高速旋轉的巨大的吸積盤。

由此可見,科學家們已經密切注意到了形成類星體的動因,企圖探尋隱藏在類星體背後的更深層次的天體,可惜的是由於他們的理論不到位,只是用無法直接觀測的僅僅是猜測的「黑洞」理論予以搪塞,這就更說不清楚了。統一資訊理論及宇宙穩恆膨脹理論認為,「黑洞」的實質是為作為正物質區的「黑星」(與作為「白星」的恆星相對應),而作為正物質區的「黑洞」既可能由大質量極限粒子構成,也可能由可感極限粒子及小極限粒子構成,他們根本不可能成為類星體的宿主,唯一的解釋是:類星體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宇宙中心天體(如圖56)!


至此,我們已經基本確定了宇宙中心點、宇宙中心天體、宇宙中心區球體的基本位置範圍,在這個範圍內認真仔細地捕捉信號、合理分析,將終會有天文史上的最大收穫。遺憾的是,雖然宇宙中心天體是存在的,但人類卻總是不願意面對這個問題,至今鮮有針對宇宙中心研究的理論,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基於現代科學的宇宙理論局限性不足於解釋這個問題所致。看來,建立於現代科學之上的現代天文學對宇宙膨脹、哈勃定律、宇宙中心天體等涉及宇宙終極問題的現象是無法做出合理解釋的,最多只能對這種現象進行觀察與描述,宇宙的終極奧妙只有用新文明理論才能真正詮釋清楚。


五、宇宙中心區球體有主體性社會存在嗎?

宇宙中心球體是由緻密的大質量物質體及大質量物質區構成的,他們具有難以想像的硬度,在這樣一個區域是否也會存在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的物質體?這需要我們首先搞清楚它們形成的原因。

通過上述分析,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等物質體態的形成都是基於同樣的一個原因——持續不斷地輸入大量低頻率能量子後,由於能量子不斷被集合成各種極限粒子並擠佔了原來固體極限粒子的空間,造成原來質量比較大的極限粒子相互疏離,使之打破了原來秩序,結構鬆散,進而逐漸被液化、氣化、等離子化,進而形成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等物質體。因此,只要宇宙中心球體存在足夠的能量,那麼也必然能夠形成同樣的物質體,而該區域卻是宇宙能量和質量最為集中地方。因此,我們相信即便在宇宙中心區球體上,也應當存在豐富多樣的大氣層、滔滔江河、波濤洶湧的海洋,甚至也存在生氣盎然、鳥語花香的生機勃勃主體性世界。宇宙中心區球體也可能存在一個社會性很強的主體世界,只不過,這些物質體的元素組成可能與地球大相逕庭了,果真如此的話,他們的主體性只可能以非生命的狀態存在了。

同理,緊靠宇宙邊緣的小質量物質區也可能存在同樣的景象。對此我們不得而知,只能作為一種美好的想像吧(全文摘自王江火新著《紫微星明》)!

相關焦點

  • 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直徑10光年的「宇宙牆」
    我們的宇宙有兩種宇宙牆第一種宇宙牆是緻密星系團構成的單一結構,類似於「長城」結構。這種被稱為長城式宇宙牆。第二種是幾乎沒有星系存在的空洞區域,這種被稱為空洞式宇宙牆。長城式宇宙牆我們知道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其他星系組成了直徑1000萬光年的本群星系。本群星系又隸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其直徑約1.1億光年。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網絡構成的宇宙結構往往不超過12億光年。而三年前新觀測到的星系群結構直徑卻達到了13億光年。
  • 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為何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20億光年?
    這並不矛盾,原因是宇宙從誕生到現在,一直處於動態膨脹當中;在光速不變的前提下,宇宙膨脹將會導致光線要走更遠的距離才能抵達觀測者。根據宇宙大爆炸的演化模型,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暴漲,宇宙從一個半徑無窮小的點膨脹為如今的宇宙,由於光速不變,於是以任何一個點為中心,較遠距離上發出的光線將沒有足夠時間到達地球,於是才有了可觀測宇宙的概念。
  • 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為何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20億光年?
    根據宇宙大爆炸的演化模型,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暴漲,宇宙從一個半徑無窮小的點膨脹為如今的宇宙,由於光速不變,於是以任何一個點為中心,較遠距離上發出的光線將沒有足夠時間到達地球,於是才有了可觀測宇宙的概念。可觀測宇宙:指以觀察者為中心的球體空間內,所有物體發出的光都有足夠時間到達觀測者,也稱作哈勃球體。
  • 宇宙年齡138億年,宇宙直徑930億光年,光速最快,這不矛盾嗎?
    我們在談論宇宙的空間大小和時間概念時,經常會提及或者看到宇宙年齡138億年和可觀測宇宙直徑930億年,這兩組數字都還有「億」這個字眼,都是表明宇宙時間發展演化特徵的標量,按理說宇宙向外膨脹,即使給它最快的膨脹速度光速,宇宙的可觀測半徑也會只有138億光年呀,但是為何會有直徑930億光年這麼大呢
  • 直徑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是啥意思?真正的宇宙有幾萬億光年嗎?
    一,可觀測宇宙的概念和目前的大小題目中說的整個宇宙的直徑930億光年,實際上這只能叫「可觀測宇宙」,是一個以觀測者為中心的球體空間,包括目前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所有物質,根據現在138.2億歲的宇宙年齡,人們計算出可觀測宇宙是以地球(觀測者)為中心,直徑為930億光年(因為宇宙空間是超光速膨脹,所以大於138億光年)的宇宙範圍。
  • 宇宙年齡138億年,直徑930億光年,宇宙膨脹超光速了嗎?
    實際上930億光年,只是人類目前可以觀測到的宇宙範圍,也就是以地球為核心的一個半徑465光年的球體範圍。但這並不意味著宇宙的真實範圍,只是距離我們465億光年遠外的星系或者物質的光剛剛到達地球被我們看到,而距離更遠的光尚還沒有來到地球。更簡單的來說,可觀測宇宙範圍是和人類能產生因果關係的範圍。
  • 直徑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到底是什麼意思?真正的宇宙有多大?有幾萬億光年嗎?
    雖然宇宙非常大,大的超出我們的想像,但也不能隨意說它有幾萬億光年,這需要觀測和計算。可觀測宇宙的概念和目前的大小「可觀測宇宙」是一個以觀測者為中心的球體空間,包括目前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所有物質,因為自宇宙開始膨脹,這些物體能夠產生電磁輻射以來,這些電磁輻射就有機會到達我們地球,也就是說物體發出的光有足夠的時間到達觀測者。
  • 存在距離地球幾萬億光年的星球嗎?宇宙有多大?
    人類至今沒有發現過距離地球幾萬億光年的星球,可觀測宇宙的直徑不過920億光年,這也就意味著理論上能看到的最遠星球,距離只有460億光年。大爆炸宇宙理論指出,我們的宇宙是從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中誕生,隨後宇宙便膨脹至今,因為大爆炸後至38萬年間,宇宙處於對光子不自由階段(也就說光子沒法自由的傳播),因此這段期間的樣貌人類沒法通過光來了解。
  • 在我們宇宙中,存在視界半徑超過一光年的黑洞嗎?
    視界半徑一光年的黑洞質量將超過3萬億倍太陽質量,目前人類觀測到的黑洞當中,沒有視界半徑能達到一光年的,但是宇宙之大,也許在人類看不見的某個地方,就存在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在2019年4月,科學家公布了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照片,該黑洞位於橢圓星系M87,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大約是太陽的65億倍,對應的史瓦西半徑大約為190億公裡,相當於0.002光年。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當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的時候,心中不禁有了一個疑問,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和地球有關,地球的位置恰好處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區域,從地球到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地帶的距離是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自然就是930億光年。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宇宙一直在膨脹。
  • 我們常說可觀測宇宙這個概念,那麼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嗎?
    根據宇宙膨脹的結論,科學家們將這一現象反推,認為存在著一個膨脹的起點,也就是宇宙現有物質的最初來源點和起源時間。於是科學家們根據目標星系的退行速度與觀測點之間的距離的比例關係(哈勃定律),來反推退行所需要的時間,繼而得到宇宙的年齡為138.2億年這一數值。而推測出來宇宙起源的這個起點,科學家們冠以「奇點」之名。
  • 宇宙牆被發現!距地球140億光年存在異常,或許是宇宙邊緣?
    地球在宇宙其實非常渺小,在宇宙中存在無數的天體,那麼宇宙究竟有多大呢!科學家對此也作出了專門的研究估算,目前宇宙可觀測到宇宙半徑約為465億光年,這個範圍也是人類目前可以觀測到的,至於465億光年之外人類目前還無法觀測到,因此對於宇宙實際大小科學家也得不出準確答案,不過最近可學家在宇宙中還是有一些收穫的,在140億光年之外的邊緣地帶存在一些不一樣,科學家發現了一條異常的光芒,這條光線從140億光年的地方反射回來。
  • 360億光年、930億光年、2520億光年,哪個才是宇宙真實大小?
    ;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太陽也不是,甚至銀河系都不是宇宙中心,宇宙中心在哪裡成為一個新的謎團,雖然人類已經解開了很多古代未解開的謎團,但是一些新的謎團又接踵而來,人類發現宇宙中似乎存在永遠解不完的謎團。,古代認為地球、太陽是宇宙中心,現在知道它們不是了,可是依然沒有找到宇宙中心在哪裡這個核心答案,而且除了宇宙中心在哪裡這個謎團以外,人類還發現很多大謎團,包括宇宙有沒有外星人、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宇宙未來何去何從、宇宙邊界在哪裡......眾多謎團讓人類感到剪不斷理還亂。
  • 奇怪的「宇宙空洞」,直徑10億光年,可能是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
    這場爆炸並不是瞬間作用,如今我們的宇宙仍然被這場爆炸影響,138億年前的宇宙爆炸不僅僅創造出了我們的宇宙,還促使著「宇宙膨脹」,目前宇宙一直在不斷加速膨脹,我們可以確定在某個時間點宇宙膨脹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光速,現在已經無法確認目前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或許宇宙的大小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
  • 138億光年外的宇宙是什麼?那裡是宇宙的盡頭嗎?
    過去,宇宙普遍被認為是永恆存在的,沒有起源時間。隨著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在膨脹。如果把時間倒退回去,宇宙會越來越小。直至時間的盡頭,宇宙成了一個奇點,這被認為是宇宙的起源。根據目前最為精確的觀測數據,宇宙的起源時間為距今138億年前,宇宙從奇點大爆炸中創生。
  • 138億光年外的宇宙是什麼?那裡是宇宙的盡頭嗎?
    我們的太陽系直徑為2光年,太陽系又在直徑為10萬光年內的銀河系之內。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宇宙長城等更大的宇宙結構橫亙於空間中。再向外不斷延伸,一直到138億光年,那裡並非宇宙邊界。光最遠前進了138億光年,這並不意味著138億光年外就是宇宙的盡頭。因為宇宙膨脹速率不受光速限制,空間自身結構可以不斷擴張。只要選取空間中距離足夠遠的兩個點進行觀測,就會發現空間的膨脹速率超過了光速。由於空間的超光速膨脹,宇宙的實際距離要比138億光年大得多。
  • 1光年多少公裡?表示宇宙距離的單位
    從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一個天文單位(1 AU)。距離約為1.5億公裡。從太陽到土星的距離約為10個天文單位(約10澳大利亞)。此外,「Persec(pc)」是一個很少用來享受生活中的星空的單位。應該記住,只有一個部分約為3.26光年。
  • 宇宙大爆炸後最大爆炸被發現,光年級別黑洞現身,距離地球3.9億光年...
    在宇宙中有一種非常明亮的天體,雖然距離地球非常遙遠,但是發出的光芒可以穿越幾十億光年的宇宙空間,被地球上的望遠鏡所捕捉到,這就是所謂的類星體。
  • 宇宙究竟有多?最遙遠天體距地315億光年,我們是否活在虛擬中
    ,但是我們確實居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一個直徑約為930億光年的球體  這個星球上沒有人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  奇異的是,這樣的結果是我們的觀測能力事實上被「強化」了,事實上我們所能觀察到最遙遠的星系距離我們的距離達到了460億光年。我們並非居於宇宙的中心,但是我們確實居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一個直徑約為930億光年的球體。
  • 以每秒一光年的速度在宇宙中飛馳,我們能抵達宇宙的邊緣嗎?
    但是在現實中,超光速飛行是無法實現的,甚至光速飛行都十分的困難,因為相對論告訴我們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是無法達到光速的,但是我們不考慮光速限制的,假如有一艘秒速一光年的超光速宇宙飛船,向著一個方向不斷飛行,這個飛船可以抵達宇宙的邊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