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天體。個頭比較大的恆星是球形的,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也是球形的,比行星個頭再小一些的矮行星也是球形的。如果天體的個頭再小一些,形狀很可能就不再是球體,小行星帶中的那些天體以及土星光環中的碎片都是一些不規則的形狀,第一個被確認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奧陌陌,它就是不規則的長條狀。
為什麼質量大或個頭大的天體能夠是球形呢?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情景:在地球上建起了一座高1000米的樓,建樓的時候會想盡各種方法避免這座摩天大樓的倒塌。但是這座大廈終究還是有使用壽命的,如果沒有人管理,上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它就會垮塌。垮塌的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小變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高重力勢能並不會是一個長久穩定的狀態,風吹日曬、地質運動容易將其推倒,有較低的重力勢能才是更穩定的狀態。儘可能減小星球上各個物體的重力勢能,星球會變成球形。
如果同樣高的摩天大樓建在了月球上,以地面為零勢能面,它的重力勢能就要比地球上的小很多,因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這樣月球上的這座摩天大樓就要比地球上的穩固。同樣的道理,把摩天大樓換做高山,同樣高的高山在月球上就要比在地球上更穩固一些。月球的半徑儘管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多一些,其表面上的山峰卻能高達9000米,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還要高。這就意味著大個頭的地球比小個頭的月球更接近球形。
冥王星、鬩神星等比地球個頭小的矮行星還可以使高處的物體憑藉重力克服固體應力,使其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從而變成球形。天體的質量再小一些,自己的引力就無法使自己變成球形了,這就是那些小行星、隕石形狀不規則的原因。
星球自身的轉動也會影響星球的形狀。地球的自轉使得赤道處的半徑比兩極處的半徑大,地球赤道半徑大約是6378千米,兩極處半徑大約是6357千米。宇宙中的中子星可以有很高的轉速,這會使得中子星是一個扁平狀,同時中子星上很強的磁場也能夠影響星球的表面,中子星的形狀也不會是一個標準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