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宇宙中大質量星體的形狀總是趨於球形?

2020-10-18 科學探索菌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古代比較盛行天圓地方的世界觀,那時人們憑直覺認為大地是平的,而天空是圓的。

     

其實,在公元前就有人認為地球是圓球的。據記載 ,世界上最早認為地球是圓球形的人是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不過這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這一觀點。之後的亞里斯多德也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觀點,並從科學上給出了一些依據。基於這一觀點,公元前三世紀時的古希臘學者埃拉託色尼根據不同地理位置上日影的長度,結合幾何學知識,首次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並且測量得到的結果與現代的測量結果相差不大。

古羅馬時期的託勒密是天文學和地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為地圓說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的大航海時代都要用到他的研究成果。16世紀初,在麥哲倫的帶領下,人類實現了首次環球航行,並確切的證明了地球是個圓球。從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猜想,到完全證明這個結論,人類花了2000年的時間。

     

在衛星以及現代測量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已經精確測量出了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km,赤道半徑為6378km,兩者相差21公裡。這表明,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球形,而是橢球形,赤道附近要稍微鼓一點。

近現代的天文觀測發現,不僅地球是球形的,金木水火土等其他七大行星也是球形的,太陽、月亮這些天體也是球形的。那麼為什麼這些大質量的星體都趨於球形呢?接下來,科學探索菌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天體和星球

宇宙包含了一切時間、空間和物質。在宇宙中存在的各種物質,不管他們的形式如何,都被稱之為天體。

     

物質在宇宙間或聚集、或彌散,不管是恆星還是星系、星雲,各種在宇觀層面上處於連續分布狀態的物質結構都可以被稱之為天體。比如銀河系就屬於天體,而銀河系中的單獨一個恆星也是天體。按物質分布的密實程度來分,處於聚集狀態的被稱之星體,處於彌散狀態的被稱之為星雲,呈彌散狀且極其稀薄的物質被稱之為星際物質。星雲和星際物質主要由各種氣體和塵埃構成。有時,天文信號源(射電源、紅外源、紫外源 、X射線源和γ射線源)及地外人造太空飛行器也可以被稱之為天體。

宇宙間天體的形狀各異,像行星、恆星等近似球狀的巨型星體則被稱之為星球,而像小行星、彗星這樣形狀不規則的星體則不能稱之為星球。地球就屬於天體,並且是一顆星球,而且還是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

     

圓和球的數學之美

圓是最優美的平面圖形,而球是最優美的立體圖形。相傳,畢達哥拉斯就是據此提出地圓說的。那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計算,數學家們發現:在所有平面圖形中,周長相等,圓所圍成的面積最大;在所有幾何體中,表面積相等,球的體積最大。此外,圓和球都是對稱的,任意兩個圓或者球都是相似的。

     

為什麼星體的形狀總是趨於球形?

星體的形成源於引力,它的形狀自然也與引力有關。

宇宙始於大爆炸,宇宙中最早的恆星是在大爆炸幾億年後形成的。爆炸初期,宇宙中溫度極高、物質密度極大,經過幾十萬年的膨脹和冷卻,宇宙中分布著由氫和氦構成的氣態物質。

由於質量分布不均勻,導致某些位置引力強、某些位置引力弱,在引力的作用下 ,這些氣態物質發生收縮,並凝聚成團。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質量較大的氣團又會吸引周圍其他質量較小的氣團。長此以往下去,這些雲團核心處的壓力和溫度會不斷升高,最終將會達到發生氫核聚變的條件,於是一顆恆星就這樣誕生了。恆星誕生之後剩下的塵埃盤,則形成了行星以及其它小天體。而構成地球的物質則來源於死亡後的恆星殘骸。

在星體形成時,物質會向著引力中心聚集,邊緣的物質在引力的拉扯下會逐漸向中心移動,直到保持平衡。引力作用於四面八方,假設引力源是個點,那麼在三維空間中所有到定點距離相等的點圍成的就是一個球面,隨著距離的增加,引力作用將以球面擴散開來,離引力源越遠的地方引力越弱。球的表面積為4πr^2,半徑越大、球的表面積就越大,而物理量的密度分布和面積成反比。物質之間的引力之所以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這麼個原理,通常被稱之為平方反比律。

     

當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收縮時,會受到來自物質內部的抵抗力。當天體的密度及質量過大時,只有當物質以球狀分布時,內部的支撐力與外部的壓力才能保持平衡,天體才能保持穩定的結構,並阻止進一步的坍縮。此時,這個星體便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恆星之所以能夠維持穩定就是此原因。而形成黑洞的原因,就是因為引力過於強大,物質無可避免的發生了坍縮。

當星體的質量過小,比如小行星,它們的形狀就是不規則的,因為他們不需要達到了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就能夠保持結構的穩定。天文學家在行星的定義中,首要的條件就是星體要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也就是星體的形狀必須是球形,要想達到此標準,星體的質量就必須足夠大。因為只有足夠大的質量,才能產生足夠強的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才能成為球形。

     

地球和太陽究竟有多圓?

前面已經說過了,地球的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21公裡,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圓球,而是橢球。其實,自然界中的星球幾乎不存在標準的球形,幾本上都是橢圓。

     

上圖為太陽系家族主要成員的全貌

在數學中,我們用扁率來描述橢球體的扁平程度,其值介於0和1之間,數值越小越接近圓球。所有的星球都是在旋轉過程中形成的,而旋轉橢球的形狀和大小是由子午橢圓來決定的,若該橢圓的長半軸為a,短半軸為b,那麼橢球體的扁率為(a-b)/a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地球的扁率為0.0034。

     

說完了地球,來說說太陽。地球是一顆巖石行星,而太陽是一顆體積和質量巨大的、由等離子體構成的恆星。太陽的扁率為0.000009,可以看出太陽非常接近於標準的球,比地球圓多了。

大質量的星體在引力的作用下,總是趨向於形成球體。此外,星球的自轉對它自身的形狀也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大質量星球的潮汐力還會使小質量星球發生形變。因此,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星球基本上是橢球體。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所有星體都是球形的?
    在我們印象中,宇宙中幾乎所有的星球都是球形的。另外在微重力的空間站上,水離開試管後會自動收縮為一個球體。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星球都是球形的,準確來說,大多數行星和恆星是接近球體的。
  • 為何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形的?到底有沒有其他形狀的星球呢?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我們能用肉眼觀測到各種行星和恆星。但是這些星體的形狀,為什麼都是球形而不是方形的?所以這些星體不能歸入成星球。這主要是區分星球與小行星、彗星之間的形狀差異。因為星球都是球狀型的,而小行星、彗星的形狀不一。比如有的小行星形狀是長條形。有些小行星形狀是八角形。
  • 趣知識:人類發現宇宙最圓的天體-恆星克卜勒11145423
    一,宇宙中的星星都是圓的嗎?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圓形的,這是因為宇宙中四大基本力之一萬有引力的作用造成的結果。當宇宙中的天體質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巨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對其外形的作用就逐漸顯現出來了,過於突兀的結構會在巨大自身引力作用下崩塌,最後趨於球形(即趨於「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因而,宇宙中大質量的單個天體均為球形,而小行星,彗星等小天體常呈現不規則外形。
  • 為什麼大多數天體是球形?這種假設太有說服力了!
    現在讀幼兒就已經要學習各種不同形狀了,所以各位成年人們,為什麼大多數天體是球形?而不是其他形狀呢?相信有很多大寶寶們解答不出這個問題來!接下來是有趣的科普,真相會讓你感到意外嗎?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天體!自古,腳下一望無際的大地是人們感覺到平坦、厚重、堅實又可靠的地方!
  • 為什麼天體都是球形的呢?宇宙中的衛星的形狀是怎麼形成的?
    恆星,行星和其他天體之所以都是球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是其他別的千奇百怪的形狀,完全是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任何物體都會對其他物體產生吸引力,因此有很多個不均勻分布的相同例子,總是傾向於聚在一起形成行星和恆星,同時還有許多其他力的作用。
  • 為什麼有的天體是球形有的天體形狀不規則?
    宇宙中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天體。個頭比較大的恆星是球形的,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也是球形的,比行星個頭再小一些的矮行星也是球形的。如果天體的個頭再小一些,形狀很可能就不再是球體,小行星帶中的那些天體以及土星光環中的碎片都是一些不規則的形狀,第一個被確認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奧陌陌,它就是不規則的長條狀。為什麼質量大或個頭大的天體能夠是球形呢?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情景:在地球上建起了一座高1000米的樓,建樓的時候會想盡各種方法避免這座摩天大樓的倒塌。
  • 為什麼大多數星體都是球形的?宇宙中沒有長方體的星球嗎?
    毋庸置疑,絕大部分天體都是球形狀是由於重力作用。 很顯著的一個證據便是:小行星和彗星並不一定是球形,因為它們的質量沒有達到一定的量級。 一旦達到一定的量級,其物質必然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向重心坍塌。
  • 為什麼多數宇宙天體形狀是球體?物理學解釋是這樣的,你認為呢?
    我們將視線範圍擴大,我們會發現在太陽星這八大行星,甚至包括被排出行星行列的冥王星以及各個行星的衛星,再加上太陽這顆恆星,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哪個國家給出的示意圖都將這些星體的形狀表現為球體,這是什麼原因呢?換句話來說,為什麼星體在我們潛意識之中以及事實上它的形狀都是球體呢?
  • 天體為啥都是球形,不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狀呢?
    我們在天文照片中看到天體都是球形的,不過不是一個標準的球形,而是兩頭微扁的扁球形,近似一個橢圓形,但是我們有想過麼?宇宙浩瀚無際,但是卻找不出一個其他形狀的天體,比如長方形、菱形、三角形或者是其他呢?而且像太陽系等星系都呈盤狀,也沒有其他不規則形狀的星系,這直接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 為什麼在宇宙中地球和其它的星星都是「圓」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地球和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圓的呢?其實,確切的描述應該是球形。為什麼它們基本上都是球形的,而不是圓柱形或立方體呢?宇宙太浩渺,在這裡我們可以拿人類較為熟悉的太陽系裡的行星來討論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是球形的,包括太陽。但是,沒有一顆行星是真正完美的球體,我們的太陽也不是。所有這些天體都可以更準確地描述為「扁球體」。
  • 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其實是兩種力對決的結果
    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好奇過,為什麼天體大多都是球形?這首先要從水滴說起。水滴為什麼總是球形?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就像一張緊繃的有彈性的薄膜,如果把一根針輕輕地平放到水面上,可以發現雖然它的密度比水大得多,但並不會沉下去,而是將水面壓出一個小凹槽,浮在上面。水表面的這層「薄膜」產生的張力,穩穩地託住了鋼針。
  • 宇宙到底是什麼形狀?會是球形嗎?科學家用數據告訴我們答案
    到底是一個什麼形狀?可是古人的智慧是不能小瞧的,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就認為「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也就是說地球應該是一個球形,而宇宙應該也是一個球形。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500年的時候同樣也提出了地球是圓球形的說法。
  • 地球是球形的,那麼宇宙又是什麼形狀,科學家終於揭開了它的面紗
    科學家將這個奇點定義為質量無限、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然而,這個奇點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這個解釋看起來像形上學和神學嗎?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奇點嗎?也許連科學家自己都不相信這樣一個奇點的存在,但是如果大爆炸是真的,那麼這個奇點就存在了。
  • 宇宙究竟是什麼形狀?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有限無邊」,是否正確?
    宇宙是一個不斷膨脹的時空, 在人類的認知和理解中,宇宙的概念在不斷的變化,從地球到太陽系,再從太陽繫到銀河系,人類認知中的宇宙空間在不斷的膨脹和擴大,那麼宇宙到底是什麼形狀的?面對地球人類還存在這麼多的疑惑,想要找出宇宙的形狀,可能嗎?宇宙源自一場「奇點爆炸」,為什麼會發生這場爆炸,在爆炸之前時間和空間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對於人類來說無法理解,在這裡大家也會發現,奇點爆炸的理論和盤古開天有些類似,但是在古代人的眼中,我們腳下的大陸是宇宙的主體,漫天的星辰只是點綴。
  • 為何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形而沒有方形的呢?你知道它的原理嗎?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我們能用肉眼觀測到各種行星和恆星。但是這些星體的形狀,為什麼都是球形而不是方形的?在14世紀,科學家與哲學家們的爭論是非常激烈的。主要是圍繞著一個主題:我們所處的星球的形狀是什麼?那時有說正方形的、圓形的、六邊形的等等。
  • 為什麼天體都是球形的?
    天體並不都是標準的球形,它們只是看上去像是球形,或者說幾乎是球形的罷了。地球就是一個兩極稍扁的扁球形;木星和土星由於其極高密度的大氣,因而其兩極看上去更扁。恆星、行星和其他天體之所以都是球形,而不是正方形或是別的什麼奇形怪狀的樣子,完全是萬有引力作用的結果。
  • 為什麼宇宙中的星球都是球形?就沒有甜甜圈形、正方形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其他的行星也都是球形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它們都是球形呢?難倒一開始它們就是這樣的嗎?很多人都知道蘋果之所以會從樹上掉落,是因為它受到了萬有引力的作用。
  • 宇宙星體為什麼是圓的?各星體為什不會突破引力完全合併成一體?
    那麼一個星體,它在自轉的過程當中,內部不同部位的離心力大小是不同的。那麼理論上就會因離心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位置的物質交換。如果這個自轉的物體不是球形的,那麼它因為有距球心不同的半徑,而離心力大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就容易導致旋轉物體表面上一些物質因為離心力而逃逸,比如洗衣桶的甩幹桶就是用的離心力原理。所以,自轉的結果,最後促使的還是自轉物體形成一個近似於球體的圓形體,以保證球體各部分受力相對均衡。所以,我推測,宇宙球體的圓形都是因為自轉,本體受到不同的離心力的作用而形成的。
  • 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方形的星球?科學家給出答案,其與某種力量有關
    在太陽系中,我們都認為星體都是球形的,然而事實上它們只是看起來像球形而已。它們並不是標準的球形,只是接近球形而已。那麼,為什麼恆星、行星和其他的天體都是接近球形而不是其他的一些形狀呢?比如說正方形、長方形或者浪漫的心形呢?其實這跟萬有引力有關。
  •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月亮總是一樣的面?
    地球引力場的潮汐力使月球上的固體潮汐升起,導致月球形狀變成類似足球的非球形物體。這種效應的大小大約是月球在地球上引起的固體潮的20倍,約為20x20釐米或4米。在月球最初形成時,它與地球的距離比現在更近,所以潮汐振幅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