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心態在心理學上又稱為鴕鳥綜合症(Ostrich Syndrome),是由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提出的。
說的是一種匪夷所思的自然現象:鴕鳥在遭遇危險時,會把頭埋入沙坑,蒙蔽自己的視線,並自以為安全。
隱身到成長教育這個層面上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視若無睹、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的懦弱心理。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因這種「鴕鳥心態」作祟而把頭埋藏在沙裡或草堆裡坐以待斃的話,它是足以躲得過任何猛獸攻擊的。可悲之處是它與我們有些人類一樣,不懂得或者懶於去懂得一個並不深奧的哲理:奔跑的人生最安全。
「鴕鳥心態」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或者不客氣地說,就是不敢面對現實問題的懦弱心理驅動之下的懦弱行為。這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遇到危險時,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
這聽上去似乎很搞笑,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扮演過這種角色,只不過有些人醒悟得早,有些人醒悟得遲或者根本不願意醒來而已,二者的人生差異就是前者是成功者並且弄清楚了自己為什麼會成功,後者是失敗者並且永遠弄不清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倘若以鳥兒及人,我們便不難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其實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習慣於選擇迴避態度。
這並不奇怪,關鍵是如何有勇氣發現並承認自己思想的劣根性之存在,且如何理性而決然地「消滅」它。
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行為即我們熟知的「掩耳盜鈴」,或「此地無銀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而在成長教育中,我們正面對的是兩個層面的鴕鳥綜合症:一方面是成長中的孩子,另一方面恰恰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總會有少部分孩子因於思想積澱、追求目標、以及自制力、自控力的局限,他們不只是面對危險是會偶現「鴕鳥心態」,面對學業上的挫折或者失敗,個別學子也會頻現鴕鳥綜合症的,具體表現就在於逃避現實、視若無睹、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然後得過且過,混一天算一天,混一學期是一學期......
對於父母有益於自己成長的話聽而不聞,對於一些榜樣的人與事情視而不見,明明吃點苦或付出一些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能躲掉就躲掉,能迴避就迴避,實在逃不了就跟父母討價還價,自以為聰明地跟父母「鬥智鬥勇」並以此自鳴得意,找理由永遠比做實事來得容易,吃喝玩樂的享受來者不拒,吃苦耐勞的事情恕不奉陪......
以上其實都是成長中的鴕鳥心態在成長中的孩子們身上的具體體現。
而另一方面,對於少部分家長來說,也有可能會是另一種「鴕鳥心態」的思想宿主。他們或者因於工作忙碌,或者因於家庭因素,或者因於思維方式,或者因於自身的懶散素質,亦或缺乏對孩子的擔當心,對孩子的成長或懶於關心或疏於管理而造成的。但無論怎樣這是個社會問題,對孩子的成長,對家庭的未來,甚至對未來社會的整體素養都是不可不重視的。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問題起初都是簡單的,容易處理的。問題發生前不去積極處理,明知問題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生活也好,工作也罷,甚至包括孩子的成人與成才其實都是有機遇與風險的。而且風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尤其是成長教育,等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精力和時間來解決。
孩子是成長的主體,家長是施教的主體,無論哪一方,都需要及早解決鴕鳥心態,惟其如此,才會有利於家長更為從容地施教,也必然會有利於孩子更為飽滿地成長。
那麼如何解決呢?
首先要積極尋找原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造成逃避責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客觀條件確實會對事情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主觀認識,人本身對事情的認知和態度會決定面對責任的表現。
其次,須知人都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對於可改變的因素要積極的去改變,不可改變的應該努力去適應,不用害怕挫折,正確看待和面對它。
焦躁的心情往往是因為事情不順或是過於挫折而產生的,任何人在遭受挫折後,都會有一種挫折感,除了與挫折本身的嚴重程度有關,更多的是與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性格和意志力等有關。
這便是克服鴕鳥心態的另一劑良藥:挫折教育。
再次,要培養孩子敢於面對「麻煩」的勇氣,以及以解「麻煩」為樂趣的情懷。不經歷「麻煩」的孩子是難以成功的,即使僥倖取得了一次兩次成功也只能是偶然的短暫的而非有「戰鬥力」的,而這些「麻煩」與失敗和挫折一樣,不僅是人生中最常見的,也恰恰就是最有「滋補」功用的成長營養,只有真正的去認識和面對這些「麻煩」、挫折與失敗,才能克服它。
成長是一條船,它不可能不出發,不可能不遇到驚濤駭浪,也不可能擁有永遠的避風港。既然如此,那麼如果不不擯棄鴕鳥心態,不克服鴕鳥綜合症,當然也就永遠無法成才了。
李炳華,詩人、學者、教育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世界漢詩協會會員,張家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家界市永定區文聯副主席(兼)、張家界市永定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月光教育主講人,曾培養出北大、清華、南開、國防大學、中央財大、上海財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中國公安大學等等名校學子數十人,在國內各類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文藝評論等各類作品逾千篇(首),教育專欄文章近三百篇,出版詩、文集數部,作品被收入三十餘種選集。
微信號:13574446382。
傳播思想營養,汲取成長能量。歡迎關注公眾號「流浪的月光」。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流浪的月光》
註:本文首發於2020年3月17日張家界日報第七版《育人筆記》專欄,版權歸屬張家界日報社,著作權歸屬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載分享,歡迎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