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思維:鴕鳥心態

2021-01-13 流浪的月光


鴕鳥心態在心理學上又稱為鴕鳥綜合症(Ostrich Syndrome),是由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提出的。

說的是一種匪夷所思的自然現象:鴕鳥在遭遇危險時,會把頭埋入沙坑,蒙蔽自己的視線,並自以為安全。

隱身到成長教育這個層面上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視若無睹、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的懦弱心理。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因這種「鴕鳥心態」作祟而把頭埋藏在沙裡或草堆裡坐以待斃的話,它是足以躲得過任何猛獸攻擊的。可悲之處是它與我們有些人類一樣,不懂得或者懶於去懂得一個並不深奧的哲理:奔跑的人生最安全。

「鴕鳥心態」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或者不客氣地說,就是不敢面對現實問題的懦弱心理驅動之下的懦弱行為。這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遇到危險時,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

這聽上去似乎很搞笑,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扮演過這種角色,只不過有些人醒悟得早,有些人醒悟得遲或者根本不願意醒來而已,二者的人生差異就是前者是成功者並且弄清楚了自己為什麼會成功,後者是失敗者並且永遠弄不清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倘若以鳥兒及人,我們便不難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時,其實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習慣於選擇迴避態度。

這並不奇怪,關鍵是如何有勇氣發現並承認自己思想的劣根性之存在,且如何理性而決然地「消滅」它。

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行為即我們熟知的「掩耳盜鈴」,或「此地無銀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而在成長教育中,我們正面對的是兩個層面的鴕鳥綜合症:一方面是成長中的孩子,另一方面恰恰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總會有少部分孩子因於思想積澱、追求目標、以及自制力、自控力的局限,他們不只是面對危險是會偶現「鴕鳥心態」,面對學業上的挫折或者失敗,個別學子也會頻現鴕鳥綜合症的,具體表現就在於逃避現實、視若無睹、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然後得過且過,混一天算一天,混一學期是一學期......

對於父母有益於自己成長的話聽而不聞,對於一些榜樣的人與事情視而不見,明明吃點苦或付出一些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能躲掉就躲掉,能迴避就迴避,實在逃不了就跟父母討價還價,自以為聰明地跟父母「鬥智鬥勇」並以此自鳴得意,找理由永遠比做實事來得容易,吃喝玩樂的享受來者不拒,吃苦耐勞的事情恕不奉陪......

以上其實都是成長中的鴕鳥心態在成長中的孩子們身上的具體體現。

另一方面,對於少部分家長來說,也有可能會是另一種「鴕鳥心態」的思想宿主。他們或者因於工作忙碌,或者因於家庭因素,或者因於思維方式,或者因於自身的懶散素質,亦或缺乏對孩子的擔當心,對孩子的成長或懶於關心或疏於管理而造成的。但無論怎樣這是個社會問題,對孩子的成長,對家庭的未來,甚至對未來社會的整體素養都是不可不重視的。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問題起初都是簡單的,容易處理的。問題發生前不去積極處理,明知問題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生活也好,工作也罷,甚至包括孩子的成人與成才其實都是有機遇與風險的。而且風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尤其是成長教育,等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精力和時間來解決。

孩子是成長的主體,家長是施教的主體,無論哪一方,都需要及早解決鴕鳥心態,惟其如此,才會有利於家長更為從容地施教,也必然會有利於孩子更為飽滿地成長。

那麼如何解決呢?

首先要積極尋找原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造成逃避責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客觀條件確實會對事情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主觀認識,人本身對事情的認知和態度會決定面對責任的表現。

其次,須知人都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對於可改變的因素要積極的去改變,不可改變的應該努力去適應,不用害怕挫折,正確看待和面對它。

焦躁的心情往往是因為事情不順或是過於挫折而產生的,任何人在遭受挫折後,都會有一種挫折感,除了與挫折本身的嚴重程度有關,更多的是與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性格和意志力等有關。

這便是克服鴕鳥心態的另一劑良藥:挫折教育。

再次,要培養孩子敢於面對「麻煩」的勇氣,以及以解「麻煩」為樂趣的情懷。不經歷「麻煩」的孩子是難以成功的,即使僥倖取得了一次兩次成功也只能是偶然的短暫的而非有「戰鬥力」的,而這些「麻煩」與失敗和挫折一樣,不僅是人生中最常見的,也恰恰就是最有「滋補」功用的成長營養,只有真正的去認識和面對這些「麻煩」、挫折與失敗,才能克服它。

成長是一條船,它不可能不出發,不可能不遇到驚濤駭浪,也不可能擁有永遠的避風港。既然如此,那麼如果不不擯棄鴕鳥心態,不克服鴕鳥綜合症,當然也就永遠無法成才了。


李炳華,詩人、學者、教育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世界漢詩協會會員,張家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家界市永定區文聯副主席(兼)、張家界市永定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月光教育主講人,曾培養出北大、清華、南開、國防大學、中央財大、上海財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中國公安大學等等名校學子數十人,在國內各類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文藝評論等各類作品逾千篇(首),教育專欄文章近三百篇,出版詩、文集數部,作品被收入三十餘種選集。

微信號:13574446382。

傳播思想營養,汲取成長能量。歡迎關注公眾號「流浪的月光」。

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流浪的月光》

註:本文首發於2020年3月17日張家界日報第七版《育人筆記》專欄,版權歸屬張家界日報社,著作權歸屬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載分享,歡迎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 窮人思維之鴕鳥心態
    今天跟大家說一個非常典型的窮人思維——鴕鳥心態。獅子要把鴕鳥吃了,鴕鳥就把頭埋在沙子裡。以為什麼都看不到了,就會覺得很安全為什麼很多大企業每年都要花幾千萬的資金去做市場調研?這就是典型的鴕鳥心態,領導為什麼不把這20年來的財務報表在公司公開一下,讓大家一起討論分析一下趨勢怎麼樣。大家還記不記得曾經有個崗位叫打字員、還記不記得曾經火爆的BP機……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給大家的——拒絕鴕鳥心態,尊重客觀事實放棄主觀臆想。
  • 「鴕鳥心態」心理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人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 老王說幣:炒幣要克服「鴕鳥心態」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人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不敢面對問題的儒弱行為。現實生活中具有「鴕鳥心態」的人比比皆是,幣圈中有「鴕鳥心態」的人也不少。
  • 怎樣克服鴕鳥心態?
    什麼是「鴕鳥心態」?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不過有說法認為這其實是種誤解)。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裡坐以待斃的話,是足以躲避猛獸攻擊的。「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是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鴕鳥心態在心理學又稱鴕鳥綜合症(Ostrich Syndrome,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提倡)。
  • 鴕鳥心態,讓我們無法正確面對問題
    我朋友這種屬於典型的鴕鳥心態,明明看到了危機,卻選擇逃避。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多半對於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個人成長並沒有用處,該是啥樣依舊是啥樣,除了學會了幾個新詞,便沒什麼成長了。可是他們卻自認為在為將來做準備,這樣鴕鳥心態比較隱性,但危害甚至比什麼都不做更可怕。這種的逃避就像鴕鳥在說「我已經讓危險在我眼前消失了」一樣。用所謂的自我努力麻痺、感動自己,浪費了時間,還迷惑自身。
  • 幹部要不得「鴕鳥心態」
    有的領導幹部不敢抓不敢管,抱著「鴕鳥心態」,唯恐得罪人、丟選票。各級黨委要加強幹部日常管理,及時了解所管幹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狀況,抓早抓小,敦促領導幹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選自《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 何為「鴕鳥心態」?
  • 疫情防控,「鴕鳥心態」要不得
    然而,卻有少數幹部,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產生了「鴕鳥心態」:有的戰前「喊話動員」鏗鏘有力,戰時卻「貪生怕死」擔心被感染,唯恐避之不及,嘴裡喊著「給我上」,身體卻躲在後方「指點江山」;有的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產生了畏戰、怯戰情緒,缺乏信心和決心,對戰疫能否打贏持懷疑態度;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栽刺」,害怕得罪人,對熟人裝聾作啞,對問題視而不見,對謠言置若罔聞,導致防控工作流於形式
  • 在工作中如何克服「鴕鳥心態」
    > 在11月份的公司行政例會中,公司徐總呼籲德龍廣大幹部職工在工作中要杜絕「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指的是鴕鳥一旦受驚嚇或發現敵情,總喜歡把頭埋進沙子裡,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喜歡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人。在我們的生產工作中,各種困難壓力隨時相伴,可能是由於人的惰性心理等因素在作怪,會像鴕鳥一樣採取迴避態度。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必須杜絕的,面對困難推諉拖延,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所以在工作中必須克服「鴕鳥心態」。
  • 原創 如何改變「鴕鳥心態」
    當鴕鳥遇到傷害時,它起首將頭埋到土裡,對傷害視而不見,盼望以此來躲避。以是這種心態實在便是指當出現題目時,起首想的不是辦理題目標要領,而是選擇躲避,不敢重視題目標一種心態。厥後,生理學家將這種悲觀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是一種躲避實際的生理,不敢面臨題目標脆弱舉動。不知不覺養成的「鴕鳥心態」。
  • 絕不能有「鴕鳥心態」
    絕不能有「鴕鳥心態」 發布日期:2019-06-14 10:16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桐鄉新聞
  • 心態小故事:「鴕鳥心態」亦有可取之處
    據說非洲鴕鳥遇到危險時,往往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的。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消極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固然可笑、可悲,但笑完後再細想想,其實「鴕鳥心態」也不無可取之處。
  • 「網際網路+」時代 實體服裝店別有鴕鳥心態
    「網際網路+」時代 實體服裝店別有鴕鳥心態 2015-05-28 08:41:24 來源:甘肅農民報     在眾多的市場調研中發現
  • 輿論面前領導幹部切忌「鴕鳥心態」
    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進沙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 安全生產必須摒棄「鴕鳥心態」
    面對嚴峻複雜的安全生產形勢,我們必須深入落實安全責任、深查安全管理漏洞、深究隱患背後原因,舉一反三、亡羊補牢、擔責盡責,絕不能有「鴕鳥心態」。 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生產單位從停工停產,到復工復產,再到搶工期趕進度保目標,安全生產面臨空前挑戰。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牢牢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把防範風險一以貫之落實到安全生產工作全過程,把安全責任壓緊壓實到每個環節。
  • 「三緘其口」是「鴕鳥心態」下的「怪胎」
    筆者認為,政府部門「三緘其口」是「鴕鳥心態」下的「怪胎」。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人們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或者已經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 遇事逃避原來是鴕鳥效應,教你如何改掉鴕鳥心態
    鴕鳥效應:遇到難題就逃避(私信我【諮詢】 你可以跟我傾訴,我願意幫助你。這就是典型的鴕鳥心態,美國心理學家將這種遭遇危險或挫折時,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入沙坑蒙蔽視線自以為安全的逃避現象稱為鴕鳥效應。而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疫情快速蔓延,情況愈發難以控制,無數人的生命因為這樣的鴕鳥心態而逝去,他們本有機會可以「早發現早治療」的。以上舉得兩個例子,都可以看出來,鴕鳥心態只是一種掩耳盜鈴,它不會讓你的處境變得更好,相反如果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來應對,那只會使問題更複雜、更難處理。
  • 追求完美人格,認同孩子「沒缺點」,暗示父母「鴕鳥心態」嚴重
    明知道孩子的成長明明是多向發展,可是在某一個階段孩子存在一些問題,家長還是選擇視而不見。讓孩子有了好的學習成績,卻沒有自理能力。當然,出現這種問題有心理學家研究和父母身上存在的「鴕鳥心態」相關。「鴕鳥心態」的具體表現:我們也都清楚鴕鳥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
  • 「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2、「苦難」教育帶來的影響當代90後,都是伴隨著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他們深受「苦難」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會告訴他們,生活有多艱難。老師告訴他們,高考有多重要。社會告訴他們,房價只是一個縮影。長而久之,年人氣被壓得喘不過氣,負能量纏身,變得麻木。
  • 向「鴕鳥心態」說不
    一年之計在於春,剛開年,就該有一種「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狀態,一股「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精氣神,決不能精神萎靡、庸懶無為,以「鴕鳥心態」消極避事。從我省的情況看,黨員幹部的精神狀態、工作作風總體上是好的。但也還有一些地方和單位「精神懈怠、庸懶無為」問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