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非洲鴕鳥遇到危險時,往往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的。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消極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固然可笑、可悲,但笑完後再細想想,其實「鴕鳥心態」也不無可取之處。古人說世上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許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有辱自己的言語,如果看見、聽見了也沒有辦法,那就只能讓自己生悶氣,瞎操心,還不如不知道為好,索性就當一回「鴕鳥」,所謂「眼不見為淨」,就是這個道理。
眼不見,首先可以「心淨」,宋代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時,路上接到家書,說女兒夭折,心中悲痛,卻無法回家,第二次出使契丹時,家書說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心裡非常高興,但也不能回家慶賀,以後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書一律不拆就燒掉,左右問其何意,他說:「徒亂人意。」也就是說,家書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又增添許多憂慮,還是不看為好。
呂蒙正,北宋人,剛調到朝廷做官,就有人在背後說他壞話,呂的部下替他不平,一定要去查個水落石出,他趕忙阻攔說:「如果知道了這個人是誰,我就會一輩子記住他的不是,那就可能會少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還是不知道的好。」
所以那些在我們面前撥弄他人是非的人,不管他是出於好意,還是別有用心,我們都要格外警惕,如果腦子裡裝了太多他人的不是的話,我們就不會有幾個朋友了,還是前賢說的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眼不見,還可以「手淨」。米芾,曾任校書郎、禮部員外郎,為官清廉,自律甚嚴,他又酷愛古人字畫,有人為託他辦事,特拿來一幅珍貴字畫相求,畫在他家裡放了三天,他連看都沒看,命僕人歸還,僕人不解:您至少也得打開看看呀。
米芾說:「不看,我還可以當它是贗品來自我安慰,如果一打開,讓我愛不釋手,忍不住要收下,那豈不是要壞我名聲了,還是不看的好。」米芾立志要做個好官,但他深知自己拒腐蝕的定力不夠,所以乾脆也當一回「鴕鳥」,眼不見就不動貪念。他的拒貪辦法實在不算高明,但卻不無作用。
京劇《打金枝》裡,唐代宗李豫,與自己的兒女親家、大功臣郭子儀拉家常時,有一句語重心長的經驗之談: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其實,也是說的眼不見為淨的意思,現實生活中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消息靈通,無所不知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因為他們看了太多不該看的事,聽了太多不該知道的話,也操了太多不該操的心,結果「徒亂人意」,自尋煩惱。
反倒是那些不理閒事,不操閒心,眼耳閉塞,心無掛礙的人,生活得輕鬆愉快,幸福指數頗高,因為他們都多少有些「鴕鳥心態」,不去理會那些「徒亂人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