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構建內在敘事能力之前,人的決斷與行為依賴於「二分心智」。簡單來說,就是本能與聲音的結合。多數人可能會有這樣的體現,就是你想做一件困難事情時,腦海中一個聲音會告訴你,先不著急,可以先看看視頻,或者玩玩手機。古人想不明白,大腦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於是很長時間它被稱為神的聲音。
當人類社會日趨複雜,人們直接或間接獲取的活動經驗值越來越多,大腦中那個被稱為神的聲音無法處理日益累積的信息時,它就徹底崩潰了,人類的自主意識開始覺醒。比如自然災害、部落戰爭頻發,人在面對接連不斷的危機時,那個叫神的聲音總給我們下達一系列錯誤的指令,我們就會懷疑眼前的世界和質疑行為背後的指引。
這種自主意識是你根據內外環境重構了「內我」,它是一種內在敘事的能力。你會去想像一個美好未來,並會根據現有的經驗和資源,設計一條抵達的途徑。人還會面對外部世界很多現象進行思考,當得不到解決時,我們會轉向「內求」,從而讓自己不糾結,思想更加超脫。
伍福文化學者宋自福先生說過,「人類對災難的想像是非常震撼的,它會促進人類自我救贖意識的飛躍。」人在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勢單力薄,而這會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進而窮盡腦汁想出應對災害的工具和辦法。
一個人成熟與否,不是年齡線圈的疊加,也不是歲月在容顏上留下的痕跡,而是心智的成熟。實際上,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也會經歷「二分心智」的崩塌和自主意識的覺醒。在孩童、少年時期,我們處於無律、他律階段,我們任性而為,甚至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心生叛逆,覺得囉嗦。而一旦我們失去父母、長輩的護佑,在社會上遭遇接踵而至的打擊,突然有一天意識到,我必須改變,並學會重新認識世界時,我們就進入到自律階段。
當我們自己意識到需要成長,需要學習,需要不斷進階時,一種處理複雜信息與快速運算的能力從內心深出被喚醒,那就意味著我們心智模式開始走向成熟。成長就是長大和成熟,有的人只有身體的長大,卻沒有思想的成熟。
成熟是一個經歷的過程。人在職場,沒有挑戰,不敢承擔,遇事就躲,有責任推卸,怕累、怕苦,自然就不會去想解決辦法,也會錯過許多與人社交及合作的機會,尤為遺憾的是意志也沒有得到考驗,最後只是守著歲月徒悲傷。
所謂能力就是思考的習慣。兩個人具備相同的社會資源,而他們的心智成熟程度不一樣,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會不一樣,資源發揮的效力也不同。
成長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而成功是不再犯過去的錯誤。有的人創業總是失敗,那是從一個舊的失敗,走向了一個新的失敗,他有的只是失敗的經驗,如果他能意識到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他就更可能成功。
朋友圈一篇毒雞湯文被網友吊打,其主旨是如果在35歲之前,沒有完成屌絲逆襲,那也幾乎就是屌絲命了。這種論斷傷人頗深,如果姜太公聽到了,就直接投江了,就不會有「太公垂釣」典故。但我們用太極思維來看,這句話隱藏著:如果35歲之前,我們還不奮鬥,還不成長,那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了。
其實,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年齡,置身哪種境遇,能意識到成長的力量,喚醒內心奮鬥的欲望,都為時未晚。如果我們還幫助別人發掘那些隱藏的美好事物,那就更加功德無量了。
點擊圖片,伍福有很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