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0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黃子平 北美文學家園
緣起——海與岸——離與合——情與欲——虛與實——結語
緣起 那年春季的「當代文學史」課沒上完,後來也沒接著上。然後呢,然後就是師生雲散於五洲四海。很多年以後,我訂閱了一個叫「金色筆記」的公眾號。原來主持者是可以看到訂閱者名單的,就收到了短訊,問,您就是那位在北大講「當代文學史」的黃子平黃老師麼,我是凌嵐呀,很多年以後我終於開始寫小說了,寄幾篇給您看看?——結果不是幾篇,而是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書名叫《離岸流》。
歲月如流沙掩埋了太多的記憶,我不記得這個學生了。凌嵐1991年從北大中文系畢業,留學北美,期間一直用英文寫非文學,直到2015年才開始她所說的「高強度漢語寫作」,寫詩,寫專欄,「終於」寫小說,猶如井噴。但我想把這件事看成是一個象徵或一個隱喻。想起一句古人的話:史統散而小說興。在「當代文學史」中斷之處,小說興焉,小說家興焉。史的敘述斷裂,故事也成了碎片,唯有小說家出來,猶如本雅明說的「黎明時分的拾荒者」,拾綴廢墟中的碎片,檢點支離的細節,聚攏漂泊離散的身影,使日漸模糊的細節重新鮮明,在虛擬的結局設計與開頭呼應的韻腳,來安頓吾人在文本之海的浪濤中惶然的靈魂。
海與岸 凌嵐喜歡寫海,海是凌嵐小說的中心喻象。她那篇一出手就非常成熟的處女作《離岸流》,一開頭,敘述者就說他是「從來沒有見過海的湖北漢子」,從飛抵洛杉磯的上空望下去,「他覺得那就是一片海」。其實,他在洛杉磯這片海裡「一直沒有學會遊泳」。結尾處,他走到布滿離岸流的海灣,撒下來不及成為生命的小生命的骨灰。《冰》的場景是「南極行」的一艘郵輪,南太平洋的海上漂滿大大小小的浮冰,冰山,最高的冰山有六層樓那麼高,在海浪裡緩緩地翻轉,融化,坍塌。破粹後的小冰塊也有幾米見方,在海面上浮動,泛出懾人的藍色,下雪了。翼展三到四米的信天翁使林裡想起了莊周:「鵬之大,不知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海是迷人的,海是兇險的。那麼岸呢?岸也未必安全,要不老尹怎麼會在漲潮時蹈海而亡(《必經之路》)。
離與合 離鄉背井,離婚,離異。離鄉當然是所謂「留學生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凌嵐並未在此多所著墨,她仿佛只是說,哦,來了,好吧。當然,在老家,在國際長途電話的那頭,總有一個絮絮叨叨的老媽在絮絮叨叨。離婚,離異。好多篇小說裡的人物就是一個因失婚而失魂的女性。這種體驗痛徹心肺,這種視覺帶來某種特殊的敏感,這種敘述語調冷漠中壓抑著哀怨、自嘲和希冀,這是凌嵐小說中最值得細細品味的(你也可以將有關婚姻、家庭和性別政治的辯證就勢引入)。《冰》裡林裡的「迷宮噩夢」帶出複雜的心理內容:「窗戶透出黃色的燈光,似乎是晚飯時刻,隱約聽到人聲,很近,但是聽不真切在說什麼;再轉彎,她走上一條新的路,沒有門牌號碼,沒有街名,象兩座黑色的高牆或者峭壁之間的通道,窄僅可容一人過,頭頂的天是奇怪的發亮的暗色,被人工強光照亮的黑夜,前方就是那白光的光源所在,白中發藍的光,好像發著白光的黑洞,要把一切都吞噬進去,周圍完全安靜,只有自己的腳步聲,白光越來越近,她心跳加速,口不能言,無處 藏身……」,希臘神話(阿里阿德涅線團)的心理學解釋轉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在南極冰川的巨大存在面前,林裡覺得自己一輩子都在等待這個時刻,來領悟人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如何全都渺如微塵。
情與欲 凌嵐的情慾書寫細膩幽微,內在於人物的情感變化,是情與欲合一,性與愛合一的。無望的單戀(《啊新澤西》、《橋水》)。少年的青春期(《蜜蜂》)。女性意識的自我覺醒(《槍與玫瑰》)。在唯美的可視形象中有「成長」或「醒悟」的線索貫串,因而不落俗套。北美流行文化和消費時尚元素的織入,不僅給情慾書寫添加斑斕的背景光暈,更重要的是,給「自我覺醒」的主題帶來解構的可能:「自我」可能不過是「他者中的他者」,而「覺醒」不過「總是已經欲望著大他者的欲望」。
虛與實 現代小說從敘事者的視角敘事,因而是主客觀交融的,尤其是採用「自由間接引語」的時候(把這種技巧派定為布爾喬亞的小說專利當然是錯的)。以虛擊實,虛實相生,凌嵐善寫夢境、寫幻覺、寫錯覺,恍兮惚兮,最是精彩。《司徒的鬼魂》寫美國東岸康奈迪克特鎮上的單親華裔母親,在中年困頓時偶遇印第安酋長的後裔,探索「信」,「種族身份」等疑問。除了敘事者,並沒有人親眼看見司徒奧康和他那輛明紅色的保時捷跑車,小說細細地敘寫林裡和他的忘年交。亦幻亦真,疑幻疑真,這是沖天而去的敘事,也是逐浪而生的敘事。
結語 開學了,今年的「當代文學史」可能要「遠程授課」,我希望到時可以跟新一代的學生說,你們有一位修過這門課的學姐,在畢業二十幾年後,終於開始寫小說,而且寫得極好!
二〇二〇年二月
【作者簡介】
黃子平,廣東梅縣人,1949年生。高中畢業後,到海南島橡膠農場當農場工人八年有餘。1977年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論著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文學的意思》、《倖存者的文學》、《革命‧歷史‧小說》、《邊緣閱讀》、《害怕寫作》及《遠去的文學時代》、《歷史碎片與詩的行程》等。參與編著《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漫說文化》叢書、《中國小說》年選以及《香港散文典藏》。
凌嵐,生於江蘇南京,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僑居美國。出版譯著,隨筆集,詩集,中短篇小說集《離岸流》於2020年6月出版。
原標題:《凌嵐小說集《離岸流》序:逐浪而生的敘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