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代碼,搞定教育孩子的所有問題?樊登教你怎樣陪孩子終身成長

2020-12-05 騰訊網

關於孩子的教育,我們經常會想,有沒有一個方法,我學會了,就徹底解決了孩子成長的問題?

答案是,有的。

把孩子當人,而不是機器

你可能會很納悶,我們為人父母,怎麼可能把孩子當成機器呢?

但事實上,你的很多行為,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可訓練的機器。

比如,你是否經常說:我教過你多少遍了,為什麼還做錯?

你知道誰不會犯錯嗎?機器永遠不會犯錯,只要你輸入正確的指令,他就會做你期望他做的事。

這時候,你就希望孩子是一個學習機器或者考試機器。

而實際上,人是「複雜」的。

複雜性和簡單性什麼區別呢?

簡單性的東西,是可以追溯的,可以被還原或被複製的。

比如:造一輛汽車、一座摩天大樓、一搜航空母艦、甚至一個火箭。看起來這些工藝都很複雜。但只要有一次成功的經驗,以後就都可以複製了。

而複雜性的,是無法預估的。

就像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熱帶雨林的蝴蝶,輕輕扇動幾下翅膀,最終會造成北美洲的一場龍捲風。

孩子的成長就是複雜學科。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的一次教育,可能形成孩子未來最重要的性格因素;同樣,父母的某一次打罵或拋棄,也可能對孩子的整個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但是,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簡單性的東西,往往需要非常複雜繁瑣的工序去完成(例如造火箭);但複雜性的東西,卻只需要簡單的幾行代碼,就能實現完全複雜的生長。

就像整個人類的進化歷史,就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如果回到1萬年前,我們無法想像,為什麼人類社會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當然我們現在也無法想像,未來人類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但是,這麼複雜的進化過程,總結出來就是三行代碼:

1)遺傳:父親母親各一半基因,組合在一起,形成孩子的基因。

2)變異:形成好的基因上,隨即變異幾個地方。

3)選擇:好的基因留下,不好的淘汰。繼續下一輪循環。

你看,就這麼簡單的三行代碼,這就是人類進化的核心原理。

孩子的成長,就像在管理一個花園,而不是管理一個生產線。管理生產線,需要我們制定規範,嚴格遵守,才不會出錯;而管理花園,需要我們提供陽光、水分、肥料,然後剩下的時間,就是喝喝茶,曬曬太陽,等待著它們自己生長就好了。

所以,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可以生長的土壤和環境,讓他們自己生長,他們會生長的比你想像的更好。

人的生長是非常有彈性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從小沒有良好的生長環境的孩子,長大後變成很棒的人。真就是人的彈性,人會自我糾正,哪怕環境惡劣,也能長成大樹。

孩子成長需要的三行代碼

先公布答案,孩子能夠良好的成長,所需的良好的生長環境(那三行代碼)是什麼呢?

1)無條件的愛

2)價值感

3)終身成長的心態

那麼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

第一個,無條件的愛。

我上篇文章中說到,其實孩子愛我們勝過我們愛孩子。孩子對我們的是無條件的愛,而我們愛孩子,往往是帶有條件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絕對無條件的愛我的孩子。但是你做的事,卻可能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比如,孩子這次考試考的不好,回到家,你看到成績,可能會說:「怎麼考的這麼差,還有臉去旅遊嗎?不去了,懲罰你」(你本來答應孩子考試完出去旅遊)。

這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會想:「媽媽不愛我了,他愛的是那個成績,他愛成績好的孩子,不愛我。」

所以,你覺得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但孩子覺得是有條件的。

有人會說了,那難道就不能批評了嗎?

批評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

比如孩子公共場合大聲喧譁,你需要停下來認真的跟孩子談:「孩子,媽媽很愛你,所以媽媽必須馬上糾正你現在錯誤的行為,公眾場合有很多的人,如果每個人都大聲喧譁,就會造成秩序非常混亂,所以在公眾場合我們要小聲一點,安靜一點。媽媽很愛你,所以媽媽必須糾正你的錯誤,你明白了嗎?」

看起來是不是很複雜,有時候我們還張不開嘴說我愛你?

但你要明白,我們只需要這樣說幾次,甚至只說一次,孩子就會永遠記得公眾場合要安靜一點(因為孩子完全的相信我們),這將成為他一生的修養,這樣你還會嫌麻煩嗎?

第二個,價值感。

《自卑與超越》中說,人類最需要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無條件的愛,會給孩子歸屬感(也會帶來安全感)。那怎樣給孩子帶來價值感呢?

價值感,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有價值,有用。

比如,孩子的作業,自己完成,不需要別人督促,也不需要別人監督,這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

但如果我們從一年級就開始盯著孩子寫作業,那孩子慢慢就會覺得,我必須在有人監督的狀態下才能寫好作業。我自己管不了我自己,我必須讓爸媽盯著我。

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喪失自律,他感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怎樣幫孩子塑造價值感呢?答案是在孩子做對了事情的時候。

還是舉個例子,當有一天孩子吃完飯,突然自己跑去寫作業,這時候你就需要過去誇獎他,並說出原因。怎麼說呢,這樣:「寶貝,今天我看到你主動來寫作業了,你真棒。這說明你學會了自主性,你是一個主動承擔自己任務的孩子,你知道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你很棒。媽媽愛你。」

只要這樣說一次,你會發現孩子就會開始樹立自主的習慣。而且做的越來越好。

這就是讚美的力量,但切記,一定要說出為什麼讚美。讓孩子懂得,他做的那件事值得讚美,而不是他這個人值得讚美。(如果只讚美,不說原因,容易讓孩子產生只想要讚美的固定型心態)

第三個,終身成長

孩子的一生當然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挫折,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幫孩子去扛,自己替孩子去解決,甚至不是教會孩子怎樣解決;而是教會孩子,自己去找解決辦法。

其實每次的失敗和挫折,都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當我們教會孩子,遇見挫折是成長的機會的時候,他就不會在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之後,就不再愛學習;也不會在一次學不會一樣技能之後,就放棄。

我們要教會孩子,從失敗中尋找經驗,然後重新再來,用一生來成長,你就永遠沒有失敗。因為失敗只是他通向成功的一個過程而已。

好了,複雜學科,三行代碼。

記得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教他們學會終身成長!

積極時刻太極

2020年4月25日

我們正在建設一個終身學習成長的社區,免費分享各種學習知識。期待你來

相關焦點

  • 陪孩子寫作業到崩潰,那都是自找的,還影響孩子的成長
    文/婷媽很多家長陪孩子做作業到晚上十一二點,當然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的學習能跟上進度。家長提醒孩子、陪孩子做作業的結果是,短期內孩子沒有因為作業的事情被老師批評,成績也還過得去。但是,從長遠來看,孩子失去了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的機會,也失去了一項生活技能的學習——那就是時間管理。她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只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做這些事情。
  • 音樂促進孩子成長,開展「音樂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音樂教育的必要性——想要培養孩子的品味和素養,家長不妨從音樂教育開始音樂教育促進孩子成長——音樂教育——家長了解方法,正確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 在寶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會給寶寶做胎教,時不時的陪寶寶說說話,也會通過播放輕柔音樂的方式,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那麼,胎教裡我們希望通過音樂來感染孩子,在將來的教育裡,音樂充當著怎樣的角色呢?
  • 孩子我能陪你多久
    01陪他們久一點,再久一點「我的孩子世界很小,我總想,到底還能陪她多久。自閉症群體的世界很小,小到更多時候都是孤身一人,縮進牆角與自己對話,努力抵抗來自外界異樣的眼光;自閉症群體的世界又很大,大到容得下宇宙萬物、天地眾生。「就我的生日他會記得特別牢,三八婦女節什麼的他都記得牢,他會做卡片送給媽媽。」
  • 孩子的成長規律濃縮為哪個字?特級教師說出真實的教育該有的樣子!
    當我們為孩子擋住了所有的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體驗,擋住了孩子的未來成就。 那麼,真實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孩子的成長真諦濃縮為哪個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每個個體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然而,每一個孩子所接受的「學習」卻未必相同、等值。因為教是為了不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 所以,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應側重於「學會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
  • 如何陪孩子寫作業?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學習和管理的能力,絕對不應該局限和糾纏在某一個具體的題型、某一次孩子完成作業的態度、某一回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作業質量不高這件事上。孩子不好好寫作業都表現在那些方面?
  • 【家教】教育不止靠老師,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好的家風,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後來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拜訪,剛進門,晴晴撲過來打招呼:「王阿姨,我好想你呀,你怎麼這麼久都沒過來……」,朋友老公則拉開晴晴,告訴她:「小弟弟在睡覺,別喊這麼大聲!」當時就感覺晴晴的情緒不太好了。我私下和朋友說,以後當著晴晴的面,最好不要總說「因為弟弟在怎樣怎樣,所以你需要怎樣怎樣」的話。朋友想了想,感覺平時還真沒少說。
  • 繪本《小黑魚》:給孩子的教育不僅只有「甜」,還需要孤獨與自由
    三、繪本給我們的教育意義1.孤獨是發現自我,快速成長的一種途徑。寧勃格在《禮物從大海中來》裡說:「一個人只有在進入自己真正的心臟內核時,才能與他人在根本上發生關聯,對我來說,孤獨在發現自我內核這一方面具有絕對積極的意義。」 孤獨讓我們保持與喧囂的距離,從而不會迷失自己,我們可以透過寧靜的空氣客觀地評價世界和他人。
  • 讓孩子擁有3顆心,會讓他終身受益
    ,只要稍微有點忽略,孩子的成長變化會很明顯。所以不管掙了多少錢,事業發展有多順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當,將來老了會後悔。高情商父母謹記:讓孩子擁有3顆心,會讓他終身受益!孩子會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果作為父母在面對生活上的變化或者不如意的時候是採用大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憤怒,會導致孩子出現同樣的行為。在處理問題上,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因為孩子隨時都在模仿。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
  • 停課不停學:怎樣陪孩子學兒童詩?家長別急,一線老師為你支招
    「這一段時間陪孩子學語文,但是學到兒童詩的時候我毫無頭緒,不曉得應該如何陪孩子學習這一種類型的課文。在這個『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我到底應該怎樣陪孩子學兒童詩呢?」一名家長問。換做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地區的學生差不多已經開始上課好幾天了。
  • 如何陪孩子讀古詩詞?三位北大古代文學博士來教你
    如何陪孩子一起讀古詩詞呢?要不要給他們講解?需不需要他們背誦?這些問題難倒了不少父母。讓我們來看看三位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們的說法。這套給孩子的古詩詞書讀來賞心悅目。近日,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的一套《陪孩子讀古詩詞》亮相上海國際童書展,這個系列的作品從孩子日常生活最熟悉、容易感知的植物、動物、自然現象等幾大主題入手,匯聚廉萍、馬東瑤、周劍之三位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選詩解詩,帶孩子讀懂詩中之意,並由中央美院葉媛媛採用繪本式構圖,帶孩子看見詩中之境。除了內容上的匠心獨運,還特邀央視主播楊海波配樂朗讀,帶孩子聽見詩中之韻。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當孩子單獨面對一個新世界的時候,就是成長的開始。點評:勇敢+堅強,就能衝破一切困難和阻礙。第五部《放牛班的春天》,問題少年心靈的正確打開方式。一個孩子在教育啟蒙時期,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如果不能,那父母就準備做那個好老師吧。看電影名字,可能會以為是一群放牛的孩子,其實放牛班指的就是一群問題少年。直到一個音樂老師的到來,才給他們帶來了希望,用音樂的方式,解放孩子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認知。
  • 「創作開運禮」不是所有孩子全能健康成長:5大信號,父母要關注
    就在所有人都為此扼腕嘆息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不是所有孩子都無憂無慮,作為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如果孩子出現以下幾種表現,家長一定要注意了。一、易怒。這類的孩子,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發脾氣,摔打東西,甚至動手推搡家長。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我也得拼命」,所以教育焦慮成為今天我們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吼媽」,還有「喪偶式教育」,媽媽在陪著孩子,爸爸在整個家庭結構裡也很焦慮,為什麼?
  • 七點早課堂-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且行且珍惜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早上好,歡迎您收聽知會教育早課堂。 我是主播莎娜。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且行且珍惜。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鄰居尚奶奶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而且他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獨特的見解,通常是小區裡所有新手媽媽學習的對象。這一天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尚奶奶就提到了自己經歷過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孩子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根據我的經歷和對問題的一些思考,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我認為,孩子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包括給予孩子品德、生活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社會知識和行為規範意識的灌輸等。讓孩子成為熱愛生活的人家長要做到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生活中積極樂觀向上。
  • 《歌聲的翅膀》關注孩子成長 解開音樂教育密碼
    》,在這個孩子自己寫下的歌詞中,吐露了他對於成績「攀比」的壓力、對於層層重負的煩惱,將兒童教育問題再度被拉回了大眾視野。  當我們討論「音樂教育」,我們在說些什麼  在《歌聲的翅膀》的第一期節目中,兩歲半的小男孩王子辰登臺,有板有眼地演唱了一首豫劇歌曲《誰說女子不如男》。網絡視頻下面的評論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2歲半!回想一下自己2歲半在幹啥?好像是在吃手發呆各種哭。」為什麼你兩歲半的時候話都說不清,「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半就能登臺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