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很多家長陪孩子做作業到晚上十一二點,當然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的學習能跟上進度。
但是,因為每次都是家長提醒孩子要做家庭作業,每次都是由家長陪同,孩子自己其實並沒有從主觀意識上認識到為什麼要做作業,以及怎麼高效完成作業。
因為每一次都是家長要求的,似乎作業是家長的工作。很多家長說,陪孩子寫作業讓人崩潰。我想說:那是自找的。
家長提醒孩子、陪孩子做作業的結果是,短期內孩子沒有因為作業的事情被老師批評,成績也還過得去。但是,從長遠來看,孩子失去了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的機會,也失去了一項生活技能的學習——那就是時間管理。她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只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做這些事情。
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艾麗卡.雷斯切爾寫了一本書《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裡提供了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
這些方法和工具既簡明易懂,又相互關聯。比如父母可以從這本書中學會如何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通過向孩子描述事情的後果,避免與孩子爭奪控制權。
上面說到的有關做作業的案例,家長都是在替孩子做了他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家長之所以這麼做,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生活太忙碌了,希望能夠應付好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可以比孩子做得更好更快;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不想看到孩子不開心或者犯錯誤。
但實際上,犯錯或經歷「失敗」、失望和尷尬,都是基本的人生經歷,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經歷的。它們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做得更好。如果父母本能地想要孩子少遭受挫折,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做出決定,孩子就無法從中獲得學習的經驗,那麼,以後也是會為此付出代價的。
並且,家長的過度幹預還會產生另外一個重要的負面影響:它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前面說到的提醒孩子做家庭作業這件事情為例,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當我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做家庭作業時(最終總是會變成強迫) ,孩子們會拖延和抗拒,然後,和諧的親子關係就被破壞了。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不這麼做,會發生什麼呢?
試著留意當我們替孩子做很多事情時,問問自己:
為什麼我要這麼做?
我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去做這件事嗎?比如做家務活?(如果孩子有能力做家務,我們可以教會他做。)
如果我不替孩子做這件事,結果會如何?
先問問自己,然後再嘗試著不去做我們經常為孩子所做的那些事情,讓孩子們提前知道,我們以後不會再幫他們做這些事了。
「每天晚上,我總是提醒你要做家庭作業。但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覺得,你應該自己記得按時做家庭作業。從現在開始,我不會再提醒你了。如果你忘了做,或者,故意不做,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總是不做家庭作業,這肯定會影響到你的學習成績。如果你在做家庭作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需要幫助,我會很樂意幫助你,你只管問就是。」
也許一開始,孩子會因為沒有及時完成作業受到批評,但是,很快他會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再也不會替他做任何事情,他會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而如果父母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不停止替孩子做事情,——比如提醒他們做家庭作業——結果會怎樣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依賴於父母去替他們做事情。
父母要容許孩子犯錯和受挫,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圖片來源網絡)
婷媽alan,10歲女寶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有育兒或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我們一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