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新華網日內瓦9月18日電(記者張淼 施建國)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18日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2011年升空的阿爾法磁譜儀由國際空間站搭載,任務是尋找暗物質並探尋其起源。根據現有理論,宇宙中的暗物質遠遠多於普通物質,暗物質碰撞會產生過量的正電子,阿爾法磁譜儀可對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進行精密觀測。

根據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發布的數據,阿爾法磁譜儀觀察到的410億個宇宙射線事件中,約有1000萬個是電子或正電子。從8吉電子伏特(1吉等於10億)的能量開始,正電子佔電子與正電子總數的比例快速增加,在275吉電子伏特左右停止增長。比例上升的過程較為均衡,沒有明顯峰值。此外,正電子似乎來源於宇宙空間的各個方向,而不是某個特定方向。

研究人員說,觀測到的正電子分布特徵與暗物質理論的某個模型一致,該模型認為暗物質由一種稱為「中輕微子」的粒子組成。不過,這些過量的正電子到底是來源於暗物質,還是來源於脈衝星等天文現象,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確認。

項目首席科學家丁肇中教授18日晚對新華社記者說,暗物質碰撞產生過量正電子有6個特徵,開始點、上升速率、最高點等5個特徵都已被阿爾法磁譜儀測量到,最後一個特徵就是測量正電子產生率會不會突然下降。

「怎麼樣下降,慢慢地下降還是很快地下降?很快地下降就一定是暗物質,」丁肇中說。

研究小組在同一期雜誌上發表的另一篇論文認為,宇宙射線中電子與正電子的通量(即單位時間裡通過單位面積的粒子數量)分布顯著不同,其特徵也顯示,過量的高能正電子有可能來自暗物質碰撞。

研究結果顯示,電子通量與正電子通量均無法由單一不變的譜指數描述(通量隨能量的變化由譜指數決定,通常是正比於能量的譜指數次方),特別是在20吉到200吉電子伏特間,正電子通量隨能量變化的速率高於電子通量,這可被視為正電子比例增加來源於過量高能正電子而非高能電子損失的重要證明。

研究人員認為,對正電子佔電子與正電子總數的比例、電子與正電子各自通量以及總通量的精密測量互為補充,或幫助科學界更為深入地了解高能宇宙射線的來源及暗物質的存在。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由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56個科研機構參與,首要目的是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及其起源。2011年5月,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將太空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送至國際空間站。(原標題:新線索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2016-12-09,推動了暗物質研究。」  由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北京時間凌晨2點在歐洲核子中心公布5年太空實驗成果。據悉,本次公布的太空實驗結果揭示了與以往實驗結果有所不同的新信息,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線產生、加速及傳播的認識。同時,阿爾法磁譜儀最新測量的正電子流強及正電子比例結果顯示,正電子的數據與暗物質質量為1TeV的暗物質模型很好地符合。這意味著人類關於暗物質的研究也將更進一步。
  • 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
    本報南京9月21日電 (記者姚雪青、王偉健)9月21日,中國大陸第一所參與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項目合作的高校——東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丁肇中主持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近五年成果—新聞—科學網
    探測數據對尋找暗物質和反物質意義重大   北京時間12月8日24時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AAAS)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AMS)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存在的證據,6個科研小組達成了一致意見,都贊同是探測到WIMP,而WIMP就是一種暗物質的候選體。
  •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日,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發布了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 丁肇中:山大具有專注精神 繼續探索暗物質
    ,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再次讓世界轟動。丁肇中教授將攜手山東大學繼續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這個前所未有的實驗平臺,進行深入持久的探測研究,邁向人類探測暗物質的新裡程。丁肇中教授表示,國內多所重要的大學對AMS項目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其中就包括山東大學。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難以捉摸,但它們可能真實存在。因此,對CMB進行研究能夠揭示關鍵線索,了解宇宙的幼年時代。 歐航局的「普朗克」衛星這項工作成果斐然。2013年3月首次公布的「普朗克」觀測數據顯示,宇宙已經138.2億歲,比此前預計增加了近1億歲。此外,「普朗克」的觀測還為宇宙膨脹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暗物質和暗能量神秘莫測,難以捉摸,但它們可能真實存在。
  • 阿爾法磁譜儀:在丁肇中的5分鐘遊說中「一步登天」—新聞—科學網
    首席科學家丁肇中說,阿爾法磁譜儀的重要使命是尋找反物質。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自洽,物質和反物質應該是平分秋色、等量齊觀的。人類怎能對另外的「半邊天」無動於衷呢?丁肇中教授的另一大雄心,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構成我們已知星球和星系的可見物質只佔宇宙總量的5%,另外95%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作為宇宙中的「一小撮」,怎能對「一大片」毫無所知呢?此外,宇宙中是否有3個夸克構成的「奇異物質」?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元宵節前,傳來丁肇中先生領導的一個大型太空實驗發現暗物質的消息。好幾家媒體要我談談看法或寫點東西介紹一下。我說,現在只有英國BBC一家新聞,而且語焉不詳,現在談這件事還太早。不僅媒體在等,研究暗物質的同行更在焦急地等。
  • 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丁肇中在做的一個重要研究是尋找暗物質。他對暗物質的解釋是:「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因為看不見,所以稱為暗物質。」 在探測暗物質過程中,丁肇中團隊使用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可以捕捉暗物質的「信號」,進而探測到暗物質。 AMS團隊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在丁肇中看來,東方的學生過於注重物理理論,輕視實驗。
  • 暗物質粒子究竟何時現身?我們這代人或親眼看到
    丁肇中    2012年3月2日,美國航天局公布合併星簇Abell 520多波段圖像。巨大的星系團正發生碰撞,但天文物理學家們不清楚為何暗物質會與正常物質分離。    新聞背景    歷時18年,由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終於公布了第一個實驗結果,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項目對宇宙中究竟是否存在暗物質有望給出有趣的探索。    元宵節前,傳來丁肇中先生領導的一個大型太空實驗發現暗物質的消息。好幾家媒體要我談談看法或寫點東西介紹一下。
  • 「40萬個正電子」,暗物質將要走出謎團?
    據英國BBC網站報導,2013年4月,物理學家丁肇中及其團隊公布了由其主持了18年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成果:現已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數據誤差只有1%,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於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  但研究者言辭謹慎,卻讓大眾覺得模稜兩可,究竟那40萬個正電子是什麼概念,人類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尋覓暗物質?新成果能讓我們解開它的謎題嗎?
  • 上海交大公布暗物質相關研究最新結果-自旋,原子核,探測,物質,相互...
    原標題:上海交大公布暗物質相關研究最新結果  據《青年報》報導:由上海交大主導的PandaX-II液氙暗物質探測實驗最近公布了暗物質和核子自旋相關作用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結果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作為編輯推薦於近日發表。
  • 最新研究:也許「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認為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的奇異物質存在。根據數學模型,暗物質佔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四分之三。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暗物質粒子的探測目前是國際科學前沿競爭最為激烈的研究領域。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正在籌建或實施多個暗物質探測實驗項目,其研究成果可能帶來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悟空」由四個有效載荷組成,分別是塑閃陣列探測器、矽陣列探測器、BGO能量器和中子探測器。所有探測器及電子設備安裝在1個立方米的空間內,技術難度超過了我國目前所有的上天高能探測設備。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暗物質與暗能量
    比如,對於一個星系考慮距其中心遠處的天體的旋轉速度,如果物質存在的區域和光存在的區域是一樣的話,由牛頓引力定律可知,距離中心越遠,速度應該越小。可是天文觀測事實不是這樣的,這就說明當中有看不見的暗物質。目前各種天文觀測和結構形成理論強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暗物質。
  • 臭氧消耗物質讓北極迅速升溫—新聞—科學網
    一項1月2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顯示,臭氧層的消耗可能是導致北極氣候變化的關鍵原因。  據《自然》雜誌報導,先前研究表明,與二氧化碳相比,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更易導致氣候變暖。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這類物質如何影響南半球的氣候變化——它們在那裡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