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120噸垃圾旁邊的囤積癖紳士,並非「窮人才撿垃圾」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如果你是一個生在普通家庭的80後或90後,在臨近中秋的日子,看到鐵盒包裝的月餅時,你肯定會想起家裡年紀比自己還大的雜物盒。

除了月餅鐵盒,這些裝滿雜物的鐵盒子還可能來自曲奇、餅乾、茶葉、巧克力……

今天鐵盒包裝早就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可父母卻仍然要留下它們,擠佔了房間大量的儲物空間。

囤塑膠袋、囤書報、囤玻璃罐,談起父母的囤積怪癖似乎每個人都有要吐槽的點,有人會說這是以前過苦日子養成的習慣,有人覺得由著他們也無傷大雅。

然而,囤積的坑深不見底,瓶瓶罐罐不捨得扔不過是冰山一角,主動撿垃圾回家囤積的行為才令人困惑。

2017年成都商報報導,巴中城區的張懷樹老人家裡堆滿了惡臭的垃圾,社區請來15名工人足足清理了兩天,保守估計這些垃圾達到了10噸,垃圾壓縮車來回跑了8趟。

張懷樹老人是周圍鄰居眼裡的「垃圾王」,他從退休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撿垃圾生涯,習慣每天晚上10點到11點左右出門,一撿就是一個通宵。

老人的藏品主要是附近居民丟棄的一些雜物,包括礦泉水瓶子,廢舊衣物,建築垃圾等。這些在別人眼中的廢品是張懷樹眼中的寶貝,那種情感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據他本人所述,每當天要下雨時他最糾結最難受,因為擔心下雨把垃圾淋溼發臭,他每次都要趕在下雨前跑到社區裡把垃圾撿回來。

撿垃圾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張懷樹和老伴的住所有100平米,相當寬敞,但已經被垃圾填滿,甚至沒辦法走路。

由於這些生活垃圾曾和廚餘垃圾混在一起,不但惡臭難忍還會生蟲子。有一次張懷樹在家睡覺,蟲子爬進了嘴裡,等他意識到時已經鑽到了喉嚨,一下就吞了進去。

沒有人能理解這種囤垃圾的行為,張懷樹從前是鐵路工人,每個月退休金有2000多元,吃穿基本夠用,撿垃圾不是為了錢,他也從來沒有賣過這些廢品。因為擔心引起火災,社區已經是第二次義務給老人清空垃圾了,2015年第一次清空後,2年時間他又囤了10多噸垃圾。

顯然,張懷樹老人的囤積行為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完全超出了我們對囤積的一般理解,實際上它也是一種被承認的心理疾病——囤積癖(囤積症)。

就像抑鬱和抑鬱症之間有很大區別一樣,囤積行為和囤積癖也需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

很多人認為誇張的囤積行為與觀念和生活習慣有關,因為在中國,很多囤積癖案例的主角都是老人,讓人下意識關聯到他們幾十年前的貧苦生活經歷。

雖然我們不能說觀念和習慣對囤積癖人群沒有影響,但這種病症的成因顯然要更為複雜,更不局限於貧苦人家。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對因囤積癖而死的兄弟,他們也是最早讓囤積癖被大眾所知的「鼻祖」,他們的名字甚至一度代表了整個囤積癖群體。

科利爾兄弟出生在美國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在曼哈頓當醫生,母親是歌劇院的歌手,從小生活優渥,哥哥荷馬和弟弟蘭利先後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前者主修海事法律,後者學習工程和化學。

哥哥當了律師,弟弟從小學習鋼琴,畢業後成了鋼琴經銷商,日子可以說過的相當瀟灑。1919年,他們的父母分居,沒結婚也沒獨居過的兄弟倆選擇和母親一起住在公寓裡。

日子沒過幾年,父親去世,兄弟倆繼承了他的所有遺產,包括大量醫療器械和專業書籍。不久後母親也去世,哥倆則繼續住在曼哈頓哈林區的公寓中。

自那以後,生活開始捉弄兄弟倆。先是哥哥荷馬因中風眼底出血導致失明,後來又因為風溼而癱瘓,只能長期居家,而弟弟則辭去了鋼琴經銷商的工作全職照顧哥哥。

1930年代的大蕭條打亂了原本穩固的階層,大量貧民和黑人湧入原本屬於富有階級的社區,兄弟倆所在的哈林區就是典型,犯罪率顯著增加。

1930年代,大量非洲裔居民湧入哈林區

科利爾兄弟因為擔心安全問題而逐漸過上了「自閉生活」,開始變得有些神經質,甚至認為如果把哥哥送到醫院,醫生會加害於他,他們只信任父親留下來的那15000本醫學書籍。

由於蘭利不願意在白天出門,只會在午夜出門購買生活必需品,可是有幾家商店會營業到深夜呢?於是就漸漸發展成從店鋪每天的垃圾中撿食物帶回家裡給哥哥吃。

後來,因為科利爾兄弟不再繳費,他們的電話線被掐斷,水電煤氣都被暫停供應。蘭利把一臺汽車發動機改裝成發電機,用水泵從附近的公園裡取水,冬天會用小型煤油取暖器為房間供暖。

由於兄弟倆古怪的生活作息,街坊鄰居開始傳起謠言來,說他們家裡藏了大量貴重物品和金錢,與世隔絕就是怕人偷他們的財產。

1939年,荷馬·科利爾與闖入的警察吵架

事情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後進入高潮,文章聲稱兄弟倆拒絕了房產經紀人購買房子的請求,對方開價高達125000美元,相當於2019年的195萬美元。

報導刊登後,仿佛坐實了兄弟兩人擁有大量財富的傳言,便引來了大量不速之客,有想要入室盜竊的小偷,有路過對窗戶扔石子的熊孩子。

這些遭遇直接讓兄弟兩人變得更加敏感封閉,他們在用鐵絲放上了窗戶,拆掉了門鈴和電話,拒絕一切人來訪,學工程的弟弟蘭利還製作了很多陷阱,以防陌生人闖入。至此,兩人徹底成為了紐約市的傳說。

1947年3月21日,紐約警察接到匿名電話報警,報警者聲稱科利爾兄弟家裡傳出來屍體腐爛的味道。警察趕到後發現很難進入房屋搜查,一樓窗戶被鐵柵欄封死,內部像迷宮一樣。

最終一個巡警從二樓的窗戶進入臥室,最終花了5個小時才找到了哥哥荷馬的屍體,法醫檢查後認為他在10個小時前死亡,死因是飢餓和心臟病發作。

可是警方卻遲遲沒有找到弟弟蘭利的身影,他們懷疑當初匿名報警的正是弟弟,他在警方趕來之前就逃走了。荷馬死亡消息在社區裡傳開,一時間謠言四起,有人說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了蘭利,警方也因為這些謠言白跑了9個州。

另一邊,警察繼續搜查房屋,兩兄弟的垃圾樂園逐漸展現在公眾面前。3000多本書、過時的電話黃頁、馬的顎骨、施坦威鋼琴、X射線機、無數份舊報紙被警察從二樓的窗戶直接扔到街道上。

從第一層清理出了19噸垃圾後,警察又花了一周時間清理出了另外84噸垃圾,期間引來了超過2000人的圍觀。

在4月8日,警方發現荷馬死亡後的第19天,一名工人在荷馬屍體位置的不遠處發現了弟弟蘭利的屍體,他藏在一條約60釐米寬的垃圾隧道中,屍體已經腐爛且被老鼠啃咬過,這才是匿名報警人所說的腐爛氣味的真正來源。

法醫檢查後認為,蘭利早在3月9號就已經死亡,可能是意外觸發了自己設下的陷阱,受傷後他爬行穿過隧道給哥哥送食物,最終的死因是窒息。

最終,警察和工人一共從屋子裡清理出120噸雜物和垃圾,其中有些特別的物品還被收入博物館。這棟房子隨後剷平,原因是年久失修且有火災的隱患。

科利爾兄弟的後半生固然是悽慘的,不過他們的故事卻非常耐人尋味。兩兄弟家境優越學歷也高,為什麼會發展成古怪的囤積癖,這與我們認為窮人才撿垃圾的直覺是相悖的。

類似的富人囤積癖案例其實並不罕見,西方世界有很多著名囤積癖都是出身名門望族或是成名已久。這其實也正暗示著囤積癖並非只與觀念和習慣相關。

在1990年代,囤積癖被當做一個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約有2-5%的人有病態的囤積症狀,早年囤積癖被當做是一種強迫症。

強迫症裡,強迫觀念的出現會讓患者感到焦慮,而強迫行為會減輕這種不適。如果囤積行為是由強迫症激發的,患者會感到痛苦,而撿垃圾就是他們唯一的消解方式。

但是囤積癖患者大多數並非如此,囤積行為是能讓他們感到和諧和快樂的,只有被家人幹預後才可能感到痛苦。另外,強迫症的治療方法對大多數囤積癖患者來說也是無效的。

囤積癖的本質是收集物件,很多人也都有收集物品的愛好,他們樂此不疲地在現實或者遊戲中釋放自己的收集欲,是不是意味著如果一個收藏家以收藏垃圾為樂,他就是一個囤積癖呢?

其實不然,收藏家的收藏行為是可控且理智的,他們對購買藏品有合理的預算和動機,可能出於喜愛,可能出於利益,且他們會對藏品分類和整理,並樂於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藏品,而囤積癖不會整理自己的撿來的垃圾,也愧於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藏品,更不會考慮對藏品進行買賣。

那麼囤積癖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呢?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定爭議,有研究指出85%的囤積癖患者有一個以上的直系親屬也有強烈的囤積傾向,但這個數據也很難說明究竟是遺傳基因還是生活習慣的影響。

也有研究者認為囤積行為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本能,只不過由於一些生活經歷或精神壓力意外觸發,以至於達到病態的程度。

在自然界裡,很多動物都有類似的囤積行為,比如松鼠會在冬天前囤積大量的堅果,北美星鴉每年秋天可以囤積10000顆松子……這些都是它們度過艱難環境的手段。

在動物實驗中,特定的環境壓力會激發強烈的囤積行為。一種生活在沙漠的更格盧鼠在定期餵養的狀態下表現得非常消極,沒有出現明顯的囤積行為。

一旦食物不足,其體重開始下降,它們的大腦就會感受到壓力而分泌激素,促使它們開始囤積。如果囤積過程中出現了食物被偷的情況,它們會將所有食物塞進嘴裡儲存。

在科利爾兄弟的案例中,兩個人也是在經歷了父母雙亡、社區環境變化、陌生人騷擾偷盜等事情後才逐漸走向無法抑制的囤積。

而國內報導的囤積癖老人也大多是有子女疏遠、工作狀態變化(退休)等誘因的,他們的心理狀態大多缺乏安全感。

研究發現囤積行為與眶額皮質的異常相關,囤積癖在做出與物品有關的選擇時,眶額皮質的活動增加,這個區域與認知決策有關。另有部分患者是在眶額皮質受損後才出現囤積行為。

目前最有效的囤積癖治療方法也是認知行為療法,通過矯正患者不合理的認知來改變心理問題,需要訓練有素的心理治療師數月的上門拜訪,實際執行還是存在很多的困難。

同理,如果我們想要糾正家人囤積的傾向,最好的方法不是偷偷扔掉或賣掉他們的收集品,那樣只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和不安,很可能適得其反。也不要抨擊批評他們,畢竟囤積是每個人的本能,誰也躲不過。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偷偷把你存滿「學習資料」的硬碟、所有遊戲的通關全收集存檔、精挑細選好幾年存下的口紅、6級帳號的視頻網站收藏夾、存了10年照片的相機儲存卡……弄壞或者刪光了,你會從此不碰它們嗎?

鍾遠惠,劉崢榮,何曉華,周海平,謝穗峰.囤積症患者心理特徵及影響患病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7):35-38.

郭婷. 高校生囤積行為的特徵及其執行功能研究[D].哈爾濱師範大學,2015.

杜建政,景衛麗.囤積症的行為心理特徵及相關因素[J].心理科學,2014,37(04):993-997.

Stephanie Preston. Your brain evolved to hoard supplies and shame others for doing the same. the conversation, March 27, 2020.

Mary Duenwald. The Psychology of...Hoarding. Discover, January 20, 2004 8:00 AM.

BONNIE TSUI. WHY DO YOU HOARD? Pacific Standard, UPDATED:JUN 14, 2017ORIGINAL:APR 29, 2013.

原標題:《死在120噸垃圾旁邊的囤積癖紳士,徹底打破「窮人才撿垃圾」的誤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大教授「撿」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專門消滅餐廚垃圾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施雯 通訊員 姚萍萍田裡的油菜花開得正旺,旁邊的枇杷樹已冒新枝。不遠處的池塘邊,肥碩的土雞成群溜達,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魚蝦滿塘。這樣的景象,離城市不遠,在杭州餘杭崇閒街道運河路邊的一個小農場。農場主叫張志劍,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環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 為了生存,動物有不同囤積妙招,不愁吃喝的人為什麼也喜歡囤積?
    人類的囤積癖如果說,動物的囤積是為了生存老人總喜歡囤積東西,或許是因為過去生活的不容易,害怕再次面對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或許是為了攢廢品賺點零花錢,很多年輕人並不能理解老人的這種想法,因此總是因為一些舊東西而發生矛盾。其實有時候,囤積行為很誇張,那麼就已經上升到了心理疾病的層面,也就是囤積癖。
  • 浙大教授撿垃圾養蟲年入百萬 網友:多讀書果然賺錢
    (原標題:浙大教授撿垃圾,年入數百萬!網友跪服:多讀書果然能賺大錢)田裡的油菜花開得正旺,旁邊的枇杷樹已冒新枝。不遠處的池塘邊,肥碩的土雞成群溜達,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魚蝦滿塘。這樣的景象,離城市不遠,在杭州餘杭崇賢街道運河路邊的一個小農場。農場主叫張志劍,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環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 老夫妻堅持四年清理海洋垃圾,垃圾量達785噸,淨化海洋環境
    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固體廢棄物。這些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灘上,一部分可漂浮在海面貨已經沉入海底。僅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經達到300多萬平方公裡。這些年,海洋環境的惡化都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海岸邊陣陣惡臭,不再是清爽的海風。
  • 探秘「垃圾分選」
    4000噸垃圾中,有A類垃圾1200噸左右,進入垃圾分選及綜合利用生產線;其餘的,直接進入生產線旁的垃圾中轉站,與A類垃圾回收利用後的廢棄物一起,壓縮後轉運至垃圾填埋場。 風選、磁選、人工選,每天,有240多噸資源從生活垃圾中回收這是由長沙市第一垃圾中轉處理場與湖南大學一起研製的垃圾分選及綜合利用生產線,2010年10月投入運營。
  •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當地群眾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產生的生活垃圾隨之增多,然而許多人的環保理念還沒有跟上。   「垃圾像是草原上的傷痕一樣,看著很刺眼,讓人心裡很不舒服。」江文朋措說。   回到家後,江文朋措和兩個朋友商量著成立了治多撿垃圾志願隊,利用閒暇時間在縣城周圍撿拾垃圾。   撿垃圾聽起來容易,堅持做下去卻很難。
  • 「撿垃圾」的博士李東:賦予廢棄物新生命
    李東的研究方向為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從事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工業糟渣等有機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的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和國際援助等工作。他常常自嘲,自己就是個「掏大糞、撿垃圾、拾秸稈」的人。別人眼裡的「廢物」,他卻像對寶貝一樣,甚至賦予其新的「生命」。
  • 全市日收廚餘垃圾714噸,較一個月前增加約572噸 垃圾強制分類...
    龍虎網訊 昨天,《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滿一個月。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滿月」成效如何?記者的探訪結果令人振奮。4171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接近全覆蓋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南京由此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
  • 英囤積者家中垃圾腐爛物堆成山,蒼蠅老鼠成群,隔壁夫婦門窗緊閉
    據悉,房內曾住著一位囤積者,酷愛將各種物品堆放在家中。此處房產位於英國柴郡的倫考恩地區。據悉,房內老鼠和蒼蠅不斷出沒在骯髒的儲藏室,死老鼠在壁爐裡腐爛,成群的蒼蠅在空中飛舞。房子的牆壁和地板上積滿了厚厚的油脂,烤麵包機、水壺、垃圾和舊雜誌也堆在一起。
  • 一老人在美國富人區撿垃圾,月收入過萬,老人:丟的垃圾很奇妙
    其實垃圾中也有許多寶貝,比如在美國的一位老頭便在富人區撿垃圾,他每個月的收入相當於美國白領的收入,平均能達到每月一萬美元左右,甚至還不止。 在美國有一帶是富人區,基本許多富人都住在這個區域,比如說扎克伯格便住在富人區裡面,而這個老人便在這個富人區中撿垃圾。
  • 美航母提升垃圾處理能力,不再往海裡丟,每天高達1500多噸
    這麼多人因為作戰的需要聚集在一起,每天產生的廢物與垃圾其實都是驚人的。以美方的羅斯福號航母為例,這艘超級航母上就居住著5500多人,艦上人們能夠想到的幾乎所有的設備和機構一應俱全,比如快餐店、消防隊、警察局,甚至還有銀行。
  • 吃2000噸垃圾吐96萬度電能!垃圾在這裡變廢為寶
    這個地方森林環抱,鳥語花香,也許你會以為這裡是一個新開的郊野公園,但其實這裡是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這裡每天會吃進2000多噸垃圾,吐出96萬度電,按照每個家庭一天六度的用電量來算,可以供給16萬戶家庭。這一切就發生在這裡。這裡是上海天馬生活垃圾末端處置綜合利用中心。
  • 老太太撿垃圾成癮 蚊蟲老鼠害苦鄰居
    內蒙古公安廳住宅小區內有一位老太太撿垃圾成癮。她把各種垃圾都堆放在小區院內的一個角落裡,導致蒼蠅亂飛,老鼠亂竄,鄰居們苦不堪言。
  • 我在太空撿垃圾
    參與STS-116(第120次太空梭計劃)的蘇尼特·威廉斯在一次艙外活動期間也丟失了一個攝影機。STS120的工作人員在維修國際空間站上一塊太陽能電池板時遺失一對鉗,在STS-126中一名太空人進行艙外活動時丟失了一個大約公文包大小的工具包。
  • 陪娃刷動畫片,看到愛攀比的蜣螂、囤積癖松鼠和害羞猞猁…
    除了上述的二位之外,有收集癖的烏鴉、在收到威脅時會放出高熱的「屁」的「放屁蟲」(屁步甲)、會把小寶寶背在背上的蟾蜍(負子蟾)等等,都能很好地把與動物有關的知識點和故事本身結合。動畫片中的收集癖烏鴉(左上)、背著小寶寶的負子蟾(左下)、屁步甲(右) | 《萌雞小隊》劇照不過,有點可惜,隨著集數的增加,《萌雞小隊》後面登場的動物塑造……就有些跑偏了。
  • 東莞中木匠智能全鋁家具|撿垃圾第二周 地球媽媽的孩子去撿垃圾
    今年,2020年,在六一,我跟我的團隊一起去撿垃圾。周恩來總理說:「全中國的人民都是我的孩子。」地球媽媽說:「全人類都是我的孩子。」對於地球媽媽來說,人類應該是個調皮搗蛋的寶寶。中木匠人每周一撿垃圾行動,期待你的參與。有任何關於家具、裝修的問題歡迎留言,十分樂意為大家解答。
  • 撿個垃圾能發財致富?歐空局公布1億美元合同,什麼垃圾這麼貴?
    撿個垃圾也能發財致富?注意只是一個。本月27日歐空局ESA與瑞士初創公司ClearSpace之間正式籤訂一項價值1.02億美元的合同,整個合同僅是清除一塊太空垃圾!這個去太空撿垃圾的任務和普通人無緣除了這些之外,另一個最為詬病的就是反衛星試驗,美國與前蘇聯在60至70年代所進行的一系列反衛星武器試驗為太空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計算一塊直徑為10釐米的太空垃圾就可以將太空飛行器完全摧毀,數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使衛星無法繼續工作。
  • 他穿越位面只為撿垃圾,就單憑氣質這一塊就捏得死死的,二次元文
    他穿越位面只為撿垃圾,就單憑氣質這一塊就捏得死死的,二次元文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君墨,首先非常感謝小夥伴點開本文章,在這夏日裡君墨還是個可愛又愛分享小說的小書蟲,君墨每天都會分享小說,當然,這一次不一樣,給大家進入新世界,入新坑,又搞笑又非常的有意思小說才是休閒裡的糧草嘛,書架裡常常都有那麼幾本非常想安利出去的小說,他穿越位面只為撿垃圾,就單憑氣質這一塊就捏得死死的
  • 老人每天半夜出門撿垃圾,居民樓臭氣燻天蟑螂遍地
    無論是廚餘垃圾,還是別人丟棄的鞋襪、衣服,能賣錢或者不能賣錢的廢品,家住一層的老人都喜歡撿回去。由於垃圾中的汙水和油漬不斷發酵,不僅氣味刺鼻,還招來了大量蟑螂,順著煙道跑了其他樓層居民家裡。 李女士說,那個阿姨撿完垃圾,先堆到樓道和草坪。她半個月才賣一次。他們家就是老兩口,也不跟人說話。
  • 小學生放學路上堅持撿垃圾 稱想周圍環境更好
    小學生放學路上堅持撿垃圾 稱想周圍環境更好 2014-11-20 14:10:22他們每天下午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都會將路面的垃圾撿得乾乾淨淨,幾乎從不間斷。  撿垃圾的孩子越來越多  陳玉蓮是銀川市西夏區西花園南巷的環衛工人,就在一個月前,她發現有一個穿著西夏區第四小學校服的男孩兒,經常在下午放學後,邊走邊撿起道路上丟棄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