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2000噸垃圾吐96萬度電能!垃圾在這裡變廢為寶

2021-01-19 看看新聞Knews

這個地方森林環抱,鳥語花香,也許你會以為這裡是一個新開的郊野公園,但其實這裡是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這裡每天會吃進2000多噸垃圾,吐出96萬度電,按照每個家庭一天六度的用電量來算,可以供給16萬戶家庭。這一切就發生在這裡。這裡是上海天馬生活垃圾末端處置綜合利用中心。

卸料大廳——生活垃圾來到這裡之後的第一站。垃圾車上的垃圾通過投料口傾瀉而下,雖然垃圾非常多,但是在這兒我們卻沒有聞到想像當中的臭氣燻天,因為這裡的空氣循環裝置有負壓系統,空氣從外往裡流。這裡的工作人員需要帶著安全帽進行工作。

在廠區六樓,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坑,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後,垃圾將被投放進隔壁的焚化爐。操作這麼大一個巨型抓斗沒有那麼容易,一定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持證之後才能上崗。

這個巨大的垃圾坑到底有多大?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垃圾操作員李霖斌說:這個垃圾坑,寬27米,長86米,深29.6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這麼大,大概能填滿25000噸,相當於上海市一天的垃圾量。進場之後,夏天的話經過3到5天的發酵,冬天的話要經過3到7天的發酵,發酵了之後再投到爐子裡燒。抓的過程中還要先抓起來,先松一下之後,再投到爐子裡頭,幫助它燃燒比較完全。這樣一抓斗能抓起7到10噸左右垃圾。

幹垃圾進入焚化爐後,要經過乾燥、燃燒一段、燃燒二段、燃盡段等四個階段,在這其中產生的蒸汽熱能就通過發電箱變為電量,輸送到國家電網!而從7月1號上海垃圾分類強制實施以來,發電效能也得到了不斷提升。

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雷說:7月1號之後明顯的幹垃圾多了,體現含水率下降,我們發酵的時間原來是4到5天,現在減少到2到3天,也就是垃圾底的熱量高了,單位垃圾的發電量也上漲了大概10%,用於助燃的天然氣的耗量是下降了大概下降一半。

爐膛內高達950到1100攝氏度的高溫足以有效去除二惡英等有害物質,但人們依然關心焚燒後產生的物質是否會有汙染,這個煙氣淨化間就是關鍵所在,經過檢溫塔所排出的煙氣,通過管道噴入的消石灰和活性炭,再次去除殘留的二惡英、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之後進入布袋除塵器除塵,在進入溼式洗滌塔,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洗滌,最後通過再加熱器加熱到120℃,就可以經過80米的煙囪排入大氣。

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雷說:最主要的煙氣裡的物質還是我們通常說的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包括有20%左右的水分,包括二惡英類的,包括三項汙染物都是非常非常低的一些衡量濃度的指標,遠遠低於歐盟2010標準以及國標地標要求,我們有專門設置的煙氣的在線檢檢測裝置,這裡面有七種汙染物,全部進入生態環境部的網站,生態環境部專門有軟體來監控這些數據,實時監測,每五秒鐘一個數據。以一氧化碳為例,一氧化碳我們經常是零,但是如果零的持續時間超過五分鐘,他會給你一張電子督辦單,他說你的設備是不是需要檢修維護了。

有害數據的展示就在天馬公司的正門門口,這些數據也實時向公眾開放,每一個人都可以進行監督。那這些有害物質的檢測到底又是怎麼做的?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中心的綜合實驗室裡,爐渣指標、飛灰重金屬含量等都是在這檢測發布的。爐渣、飛灰都有哪些相關的指標需要測定?其中又透露出了什麼信息?黎明資源綜合實驗中心經理張海濤表示,飛灰按照國家規定它屬於危險廢棄物,它在真正的外運填埋之前,需要進行場內穩定化,然後進行一個質檢,質檢主要關心裏面一些重金屬含量,重金屬含量的檢測主要是前端的預處理。經過18小時的翻轉震蕩,我們把浸出液過濾,浸出液上到我們這臺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通過它進行做技術含量的分析,最後質檢合格以後,我們出具質檢報告,然後隨車運至老港填埋!爐渣的檢測主要關心的指標是熱灼減率,熱灼減率主要是考核鍋爐對垃圾焚燒徹底不徹底,熱灼減率越低越好,說明焚燒得比較徹底,國家標準是小於5%,但是我們實際測出來一般在1%到2%。

爐渣都去哪兒了?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非常常見,比如人行道地磚,還有柏油路面下的基材,都很有可能就是這些爐渣變的,真正的變廢為寶。

據了解今年上海將抓緊建設7座幹垃圾焚燒設施,到2020年全市幹垃圾焚燒能力將增至2.08萬噸每天。

曾經上海的生活垃圾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填埋來進行處理的,而現在環境已經不允許我們再這樣做,我們找到了更多綠色、環保、高效的垃圾處理方式。有了這些方式,在黎明廠曾經填埋了960萬噸垃圾的填埋場,現在已經變身為了中心綠地,草木茂盛,鳥啼蟬鳴。而在天馬公司附近的300米範圍之內,也已經建起了646.8畝的生態林。天馬和黎明的下一個春天值得期待,垃圾分類之後的上海值得期待。未來更值得期待。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瑜 章昕 洪煥銓 攝像:屠佳運 成奕霖 編輯:傅群)

相關焦點

  • 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圾不可失」變廢為寶
    記者近日來到豐澤新村法制公園,這裡有個環保驛站,驛站一間小屋內有臺被居民稱為「佳佳」的生化處理機,旁邊是一包包褐色的有機肥料。來自四川的羅師傅今年58歲,是這臺生化處理機的操作師傅。「大家都很樂意,拿來垃圾後還能帶走有機肥回去種花。」
  • 天津新區兩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發電2.4億千瓦時 「吃」垃圾...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在天津濱海新區,矗立著兩座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它們「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電能。兩座工廠每年可焚燒處理垃圾91.25萬噸,發電2.4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7.73萬噸,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圓桌小記者實地考察垃圾「變廢為寶」
    「為什麼要開展垃圾分類?分出來的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是如何『變廢為寶』的?」9月12日,北京青年報旗下「教育圓桌」舉辦新學期首次圓桌小記者線下體驗活動,北青報記者王斌在海澱區學院路黨群服務中心帶來了一堂特別的培訓課《小記者眼中的垃圾分類》。
  • 臭氣烘烘的餐廚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1噸餐廚垃圾可變成80立方米沼氣...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各種各樣的食物,同時產生了大量餐廚垃圾。餐廚垃圾處理是一個城市綠色能源建設的一個重要窗口。那麼,這些餐廚垃圾最終會如何處理?近日,記者走進市偉明餐廚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近距離了解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旅程。
  • 福建紅廟嶺是怎麼變廢為寶的?——垃圾分類不是無用功 每種垃圾都...
    福建紅廟嶺是怎麼變廢為寶的?——垃圾分類不是無用功 每種垃圾都有「出路」北極星固廢網訊:辛辛苦苦做好垃圾分類,後端怎麼處理?會不會是無用功?今年5月,福州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推行滿一周年,面對這一問題,福州給出回答:絕不是!每種垃圾都能科學處理,更能一一變現。底氣來自哪裡?
  • 神秘黑水虻成為垃圾處理新技藝?——專吃餐廚垃圾
    北京市餐廚垃圾主要來源於餐飲業、小吃店、快餐店、集體食堂等4萬多家餐飲服務單位。北京市餐廚垃圾年產生量約為80萬噸,預計2020年約106萬噸。目前已建成10座集中處理設施和30座就地處理站,總處理能力1402.8噸/日。  近日,一項利用「生物處理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新技術,正在東城區試點運行,目前每天可處理餐廚垃圾200噸左右,可謂既環保又高效。
  • 海洋垃圾能否變廢為寶-光明日報-光明網
    垃圾島成「新大陸」     曾有人到太平洋公海給一個「21世紀的大陸」繪圖並對其進行探測——這個「大陸」危害極大,面積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兩倍,構成物是600萬噸廢棄的塑料等垃圾,人們希望通過這項任務去回收利用位於北太平洋中部的這個垃圾島
  • 變廢為寶 前景無限——各地推進垃圾分類掃描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 題:變廢為寶 前景無限——各地推進垃圾分類掃描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鄭生竹  「綠色帳戶」吸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智能化垃圾分類、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國各地正在因地制宜採用激勵辦法和剛性約束手段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
  • 我國建造的「吞噬獸」,每天吃掉5000噸垃圾,3天後變成「寶貝」
    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之中處處都是可見垃圾的身影,中國作為一個超級人口大國,同樣也是垃圾製造大國,每年的垃圾產量可達3億噸,一直以來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很多人都考慮這些垃圾難道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能不能將這些有害物品轉變成有利於人類發展的資源呢?
  • 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原標題: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近日,山東省陽穀縣西湖鎮孫樓村傳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駐該村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勇濤、崔榕健利用白星花金龜幼蟲吃垃圾的試驗取得了突破。 在孫樓村白星花金龜幼蟲養殖基地的試驗棚裡,堆滿了正在腐熟的各種秸稈瓜菜秧蔓,「這些都是為白星花金龜幼蟲準備的『美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全部吃掉。」
  • 桃江:參觀垃圾焚燒發電廠 感受變廢為寶全過程
    紅網時刻益陽10月16日訊(桃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夏煒 劉劍)10月16日,桃江縣馬跡塘人民政府組織部分村民代表來到江蘇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實地參觀了垃圾焚燒發電廠區全封閉垃圾吊控室、中央控制室、焚燒爐、煙氣處理系統等地,感受了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之旅。
  • 微生物降解易腐垃圾「吞」一噸垃圾「吐」百公斤肥料
    「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機器,『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卻是有機肥料,將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在大溪鎮,一個面積達8畝的資源化處理中心正在建設中。陳紹康說,一噸垃圾可以產生200斤有機肥,而剩餘90%的汙水,會經過油水分離裝置、一體化處理池預處理後,再經汙水處理裝置處理後達標排入市政汙水管網,也可以經加工後作為液肥或生化營養液使用。「這裡我們計劃安放5臺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機,日處理能力可達到50噸。」
  • 微生物降解易腐垃圾 「吞」一噸垃圾 「吐」百公斤肥料
    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卻是有機肥料,將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陳紹康說,一噸垃圾可以產生200斤有機肥,而剩餘90%的汙水,會經過油水分離裝置、一體化處理池預處理後,再經汙水處理裝置處理後達標排入市政汙水管網,也可以經加工後作為液肥或生化營養液使用。「這裡我們計劃安放5臺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機,日處理能力可達到50噸。」
  • 垃圾分類時代下變廢為寶的也可以是服裝的面料
    草案對"生活垃圾汙染環境的防治"進行了專章規定。     2019年9月,為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全國公共機構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發揮率先示範作用,公布《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價參考標準》,並進一步推進有關工作提出要求。
  • 通州區再生能源發電廠 高效處理分類垃圾
    分好類的垃圾最終歸向何處?日前,記者走進通州區永樂店鎮的再生能源發電廠,探究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記者郭萍萍:「各位觀眾,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於永樂店鎮的再生能源發電廠的地磅房,大家看到我身後陸陸續續有各種的垃圾轉運車來到了這裡,這些垃圾車都是從我區的各個鄉鎮還有街道轉運到這裡,大家可以看到,垃圾將會通過這個轉運棧橋到達我們的卸料大廳,那這些垃圾將如何變廢為寶轉變為電能的,接下來就請大家跟隨我們的攝像機鏡頭到現場去實地查看。」卸料大廳8個卸料門下是垃圾池。
  • 探秘德國垃圾處理如何變廢為寶
    詢問我先生得知,原來這裡是科瑞費爾德垃圾回收處理廠,我們每天製造的垃圾都要送到這裡進行處理。他的話讓我毛骨悚然,想像著垃圾回收場的塵土飛揚和骯髒惡臭,開始疑心近在咫尺的湖水是否真的像看上去那麼清澈﹖    目睹廬山真面目的機會說來就來了。一個周日,在報上獲悉這家垃圾處理工廠舉辦義務開放日,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來到這個在我眼裡非常神秘的垃圾工廠一探究竟。
  • 【盤點】818今年日規模2000噸及以上的垃圾焚燒項目
    如今,2020年已近尾聲,中國固廢網繼續追蹤垃圾焚燒市場的表現,日前對今年以來市場上釋放和成交的處理規模在2000噸/日及以上的垃圾焚燒項目進行了粗略梳理和統計(如有遺漏,歡迎留言補充),通過盤點今年以來業內較大規模的項目,垃圾焚燒市場狀態可見一斑。
  • 通州這座垃圾站變綠色電站,一年沼氣發電3000多萬度
    餐廚垃圾經過處理產生沼氣,繼而轉化為綠色電能,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之路。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30日從京城機電獲悉,該公司旗下的通州有機質垃圾處理站已於近日正式實現沼氣發電,年發電量可達3040萬千瓦時。通州有機質垃圾處理站位於城市副中心涼水河畔,北距京哈高速僅200多米。
  • 垃圾分類「浙」樣幹|嘉興南湖4萬多農戶裝了一款APP,每天拍拍自家...
    竹林村積分兌換超市裡的商品,標有積分價格有了實實在在的獎勵,村民參與度大大提高。南湖區共有4.2萬戶農戶,如今4萬多戶已用上「垃非」APP,並建立了45家農村「垃非」積分兌換商店。竹林村積分兌換超市門口,擺著很多食用油。
  • 這款專門吃垃圾的神器,吐出來的卻是燃氣
    「有了它,剩菜剩飯都能變成燃氣我們一天都要製造許多垃圾各種生活垃圾變得非常容易變質發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