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牽著民生,連著文明,事關千家萬戶。早在2003年,浙江就啟動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將農村垃圾治理納入五大項目之一。十多年來,浙江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從點到面、由表及裡,走在了全國前列,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最靚底色。
今年,浙江將更大力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聯合錢江晚報推出《垃圾分類,「浙」樣幹》欄目,為你講述美麗背後的故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朱麗珍 文/攝
陳琴是嘉興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人,前幾天,她拿出手機,到村裡的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用積分兌換了一箱洗衣液、一箱抽紙和幾瓶醬油、黃酒。這些積分,都是她每天扔垃圾賺來的,「一年的油鹽醬醋不用愁了。」
竹林村牆上垃圾分類賺積分宣傳畫
扔垃圾還能賺錢?
嘉興南湖區有4個鄉鎮4.2萬農戶,4萬多人都安裝了一款「垃非」APP。這是一款專用於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手機軟體。對於很多像陳琴這樣的村民來說,每天對著自家分類好的垃圾桶拍一拍,就能賺取積分,而積分就是錢,可以去超市兌換商品。
從源頭分類,到中端收運,再到末端處理,南湖區的垃圾,通過這款APP,實現了分類投放、收集、清運、處理、資源化回收等全流程數據化。
每天拍一拍自家垃圾桶,上傳「垃非」後臺能賺取積分
●源頭分類
每家對應一個二維碼,垃圾分類拍照上傳賺積分
行走在竹林村,道路兩旁青杉綠竹,滿目所及皆是江南美景。
竹林村的小道,兩隻豬是廢物利用做的
以前,這裡可是養豬大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豬圈,汙水、垃圾,引來無數蟲蠅。經過幾年整治改造,村裡拆除了豬棚,又把垃圾管了起來,村莊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村」。
轉變,說起來一句話,背後卻是很多細節要落實,尤其是涉及到每家每戶的垃圾。
2018年5月,南湖區推行農村垃圾分類,最初採取的辦法,是讓村民將分類好的垃圾,統一投到投放亭進行處理,但後期需要不少人力來分揀,幹得累,效果也一般。
垃圾投放亭
那時候,嘉興市南湖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副局長陳軍、區農水局農村生活垃圾監管站副站長方超等人到處考察學習,借鑑一些優秀經驗,結合南湖本身的情況,進行升級推廣。
4個月後,「垃非」APP上線,年底在南湖區4個鄉鎮實現全覆蓋。有了這個APP,對於村民來說,就有了參與垃圾分類的平臺,從源頭解決問題。
在竹林村,每戶人家門口都有兩隻垃圾桶,一隻為綠色的易腐垃圾,一隻為灰色的其他垃圾,蓋子上還有一個對應的二維碼。
每家門口的垃圾桶上有個對應的二維碼
每天,村民只要按照規定分類投放,並拍照上傳到系統後臺,就能賺取30分的積分。經後臺審核,符合分類標準的,還能再賺20分。一天50分,相當於5毛錢。
另外,像玻璃瓶、牛奶箱等可回收物攢起來,通過APP預約上門回收,也能轉換成積分。
可回收垃圾由專人上門回收,也可以積分
「算下來,還有各種月獎、季度獎、年獎,一個農戶現在最高一年能拿500多元,每天正常拍照上傳積極參與的,也有兩三百元,這還不包括村裡的活動補貼。」竹林村黨委書記陳雲華說。
如今,南湖區所有村(社區)全部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把農戶垃圾分類與「三治」融合有機結合,豐富鄉村治理。像餘新鎮餘新社區美迪家園小區,結合年度排名,評選垃圾分類示範戶,進行物業費減免獎勵;鳳橋鎮永紅村將家宴中心的使用、老年人生活補助的發放,和垃圾分類排名進行掛鈎。
竹林村積分兌換超市裡的商品,標有積分價格
有了實實在在的獎勵,村民參與度大大提高。南湖區共有4.2萬戶農戶,如今4萬多戶已用上「垃非」APP,並建立了45家農村「垃非」積分兌換商店。
竹林村積分兌換超市門口,擺著很多食用油。農戶喜歡用積分兌換食用油等日用品
竹林村1168戶,每天村民拍照上傳的自查率達到80.8%。而整個南湖區,2019年5月的自查率只有40%左右,一年後,平均自查率也達到了70%以上。
「垃非」後臺可以檢測數據變化
●中端收運
智能收集車+垃圾中轉房,臭氣燻天的味道沒了
村民上傳到「垃非」後臺的照片,會由45名審核員審核。目前,南湖區在7個村試點AI智能識別技術,實時自動審核評分垃圾分類圖片,準確率在95%以上,下一步還將在其他村莊推廣。
源頭管理,只是垃圾分類的第一步。村民投放在門口垃圾桶的垃圾,怎麼中轉也是垃圾分類的關鍵環節之一。
農戶忘記拍照上傳,清運員可以補錄
在南湖區的鄉鎮,農戶家門口的垃圾,都由清運員統一上門收集,統一運往村裡的垃圾中轉房。每次收集垃圾後,清運員都必須對著垃圾掃碼拍照。如果農戶忘記掃碼上傳,清運員也能進行補錄,為的就是確保垃圾每一個環節都在後臺有據可查。
垃圾清運車
竹林村口有一處獨立的仿古建築,就是垃圾中轉房,於201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竹林村垃圾中轉站
說是垃圾中轉房,看起來白牆黑瓦,倒像是一處景點。雖然天氣炎熱,但幾乎聞不到垃圾臭味,看不到一隻蒼蠅。
走進中轉站,屋裡擺著70多隻半人多高的垃圾桶,整整齊齊,瓷磚地面幾乎能印出人影;門口水泥地上,有大片未乾的水跡。專管員管師傅說,垃圾車剛運走了部分垃圾,他要及時清洗,將照片上傳「垃非」後臺。
竹林村垃圾中轉站垃圾剛運走,專管員就要清掃地面
「我們還特地在中轉房設置了清運員和專管員的休息室。」南湖區農水局農村生活垃圾監管站副站長方超說,垃圾中轉站也是員工們的休息點,「打掃得乾淨,自己休息著也舒服。」
南湖區34個行政村(11個社區除外)都設有這樣的垃圾中轉站。每一個分類桶、中轉房、收集車都有對應的二維碼,實現分類設施身份化,每次垃圾的轉移全部數據化、軌跡化,鎮、村(社區)工作者通過後臺可以輕鬆掌握面上的風險隱患點,南湖區實現了督查、暗訪、整改一「機」搞定。
系統後臺隨意抽查一張垃圾中轉站照片,都很乾淨
●末端處理
吃進去垃圾吐出來清水,變廢為寶不是空話一句
從最初建立數據模型,源頭解決百姓參與難的1.0版「垃非」APP,到把督查員、亭長、審查員、三級工作人員、運維公司等管理內容納入其中,破解管理考核難的2.0版本,再到打通各個環節,實現四類垃圾去向數據實時展現的3.0版本,到如今集網購、科普等個性化內容於一體的4.0版本……「垃非」APP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每個環節都納入了數據化管理。
後臺網格圖
而「垃非」這個名字,即是「垃圾?非也」的縮寫,包含了將垃圾變廢為寶的寓意。
在南湖區,每一樣垃圾,都有指定的去處。
統一收集的其他垃圾,委託嘉興市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焚燒發電。
垃圾焚燒發電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則由2家有資質的回收公司統一回收,進行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統一回收的垃圾
易腐垃圾由新建的區農村生活垃圾(易腐)處理站處理,採取快速微生物發酵技術,並經過下遊公司的處理,製作成有機肥用於花卉苗木種植,目前日處理量在10噸左右,能實現資源最大程度循環利用。
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易腐)處理站
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湖區有一種餐廚垃圾處理「神器」,吃進去餐廚垃圾,吐出來是符合排放標準的清水。
在新豐鎮農貿市場,佔地20平米左右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有一臺易腐垃圾微生物處理機正在工作。
新豐鎮農貿市場邊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
「這臺機器每天能處理垃圾0.5噸,耗電8度左右,用水1.5噸,低成本解決餐廚垃圾。像魚類、肉類等快速分解的垃圾,處理只需要2—4個小時,含長纖維的蔬菜、水果皮等,10—20個小時也能分解完畢。」南湖區農水局農村生活垃圾監管站工作人員劉源介紹,新豐鎮農貿市場有52家商戶,沿街店面18個,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只需一臺機器就能解決。
易腐垃圾微生物處理機標明每種餐廚垃圾的分解處理時間
2019年9月試運營以來,這臺神器將餐廚垃圾經過低溫發酵和菌種分解,降解成了無機鹽、二氧化碳和微小的有機物,廢水直接排入汙水管道。「每個月都會對排出的汙水進行檢測,看起來就和清水一樣,檢測指標也都是符合汙水排放標準。」
排放的廢水需要取樣檢測
這樣的垃圾處理神器,在南湖區8個試點投放了13臺,與集中處理廚餘垃圾的區農村生活垃圾(易腐)處理站形成互補,所有數據納入「垃非」APP監管。
竹林村廢物利用做成的小豬
採訪中,工作人員透露,其實「垃非」還有一個寓意:它與英文「Life」諧音。做好垃圾分類,樂享美好生活,大概就是如此。
南湖區
延伸閱讀——
化腐朽為神奇,浙江把垃圾變身資源
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破解農村易腐垃圾出路難題,啟動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試點工作,把農村廚餘垃圾變成可利用的資源。
經過6年多努力,全省開展1970個省級分類處理項目村,涉及11個市76個縣(市、區),部署建設1078個農村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理站點,共投入省補助5.5億元,覆蓋1.44萬個行政村,受益人口數1153.98萬人,平均日處理農村生活垃圾3358.76噸,平均年處理120.45萬噸。
2020年,按照集約化多元化規範化要求,完成536個項目村,139個資源化站點的建設。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