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開展垃圾分類?分出來的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是如何『變廢為寶』的?」9月12日,北京青年報旗下「教育圓桌」舉辦新學期首次圓桌小記者線下體驗活動,北青報記者王斌在海澱區學院路黨群服務中心帶來了一堂特別的培訓課《小記者眼中的垃圾分類》。隨後,圓桌小記者實地考察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了解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旅程。
在培訓課上,一條關於「大胃王」吃播的新聞報導引發了圓桌小記者的熱議。由於廚餘垃圾處理能力是有限度的,加之人們對糧食安全要有危機意識,因此要從小培養節約糧食的意識,抵制「大胃王」吃播的浪費行為。但是,有圓桌小記者發言說,這篇新聞報導並不客觀,吃播中雖然存在「邊吃邊吐」現象,但有些「大胃王」確實胃容量很大,在比賽中可以把食物全部吞下去,並不存在浪費的問題。
對此,北青報記者王斌向在場的圓桌小記者分享了對新聞報導「局部真實」與「宏觀真實」的看法,這也是記者採訪中經常遇到的困擾。「取樣越廣泛,『局部真實』與『宏觀真實』的結合就越緊密。即便真的存在胃容量很大的『大胃王』,但也屬個例。對大多數人來說,短時間內無法吃掉吃播視頻中展現的如此之多的食物,為了達到觀看效果,大多採用『邊吃邊吐』的方式,最終造成浪費,這是我們需要抵制的。」
下午是參觀與動手實踐環節。二裡莊社區裡的幾個新鮮「裝置」早就引起了圓桌小記者的注意。在社區營造工作坊負責人李紫瑩和夕陽再晨社工劉豔紅的帶領下,圓桌小記者一行先來到社區裡的垃圾分類主題廣場。
在垃圾分類投放點,來自白家莊小學科技園校區的圓桌小記者王子兮敏銳地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其他三個垃圾桶都是大個的,廚餘垃圾桶比它們都小?」李紫瑩解釋道:「其他三個垃圾桶是標準的240升容量,而廚餘垃圾桶容量為120升,是為了與『廚餘資源化一體機』相對應。」她指向主題廣場另一頭的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說:「這個一體機能把廚餘垃圾變成肥料,而這個一體機的入口剛好是120升。」李紫瑩進一步解釋說,小區裡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通過這個一體機,經過粉碎、脫水、發酵、晾曬等不走後,就能變成營養土、酵素水等加工品,一部分被用來在社區裡養花種菜,另一部分則獎勵給居民。「比如,我們社區的屋頂花園,用的就幾乎都是這裡產生的營養土。」
登上屋頂花園,小記者們紛紛舉起相機和手機拍個不停:舊抽屜、舊輪胎、泡沫箱、餅乾盒……都在這裡得到了二次利用,變成了養花種菜的容器。隨後,夕陽再晨社工劉豔紅教帶領圓桌小記者動手實踐:用廚餘垃圾加工的營養土每人栽種一小盆花卉,並帶回家培育——這成了小記者們此行的特殊紀念品。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雷嘉 王斌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袁藝編輯/李曉萌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