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放學路上堅持撿垃圾 稱想周圍環境更好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小學生放學路上堅持撿垃圾 稱想周圍環境更好

2014-11-20 14:10:22來源:銀川晚報作者:責任編輯:葉攀

  每天清晨,環衛工人們都會將我們的街道、門前的衛生打掃得乾乾淨淨,使我們生活的環境整潔明亮。但要讓這份整潔明亮的環境保持下去,我們還需要做什麼?西夏區四小的一幫孩子想到了。他們每天下午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都會將路面的垃圾撿得乾乾淨淨,幾乎從不間斷。

  撿垃圾的孩子越來越多

  陳玉蓮是銀川市西夏區西花園南巷的環衛工人,就在一個月前,她發現有一個穿著西夏區第四小學校服的男孩兒,經常在下午放學後,邊走邊撿起道路上丟棄的垃圾。「菸頭、零食袋、廢紙……他總是雙手各抓著滿滿一大把垃圾,也不嫌髒,見到我們的車就把垃圾扔到車上。」陳玉蓮說,她觀察這個孩子已經一個月時間了,「每天放學都會撿拾,幾乎從不間斷。」

  日常工作中,為了將垃圾及時清理乾淨,環衛工人經常忙到晚上7點半才能下班回家。在陳玉蓮負責清

  掃的區域中,西夏區第四小學門口的蒙城巷是個清掃難點,小攤小販經常在那裡擺攤,製造出來的垃圾被風一吹,很難清理。可自從小男孩幫忙撿垃圾以來,陳玉蓮發現,原本不方便清掃的地方變得乾淨多了。「他這麼一個小小的孩子,一點都不怕髒,我們特別感動。」可是,每當陳玉蓮問起男孩姓名、班級等情況時,孩子都不肯回答。被問得多了,男孩兒才告訴陳玉蓮,他姓魏,在六年級三班上學。

  「起初就他一個人,後來又多了好幾個孩子。」西花園南巷環衛組組長張曙琢磨著要給孩子寫封表揚信。

  「我只想周圍環境更好一些」

  11月19日,記者和環衛工人一道來到學校。表明來意之後,張曙拿出了之前偷拍到的照片,西夏區第四小學的少先大隊輔導員肖老師一眼認出了照片中的孩子。「他叫魏劭,是我們少先大隊委員,也是紅旗手。」肖老師介紹,魏劭不善言辭,但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異。

  肖老師說,魏劭等學生所作的事,原本是學校在假期組織的環保活動,但開學後就停止了,「沒想到他一直在堅持,而且還帶動了其他同學。」

  就在這時,下課鈴響了,記者見到了環保小衛士魏劭,他也叫來了一起撿垃圾的小夥伴們。面對記者的採訪,魏劭並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興奮,他更多的是一份平靜和自然。「我發現學校周圍很多人都亂扔垃圾,地上很髒,我就想組織大家把垃圾撿起來。」魏劭解釋,他的初衷就是想要周圍環境變得更好一點。目前,魏劭的環保隊伍正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了他們的小組當中。

  記者通過和魏劭以及其他學生溝通了解到,這個環保小衛士的隊伍正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了他們的小組,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家經常做家務。

  為了表達對這些環保小衛士的感謝,西華苑南巷清掃組的環衛工人將早已準備好的表揚信送到了這些孩子的手上,校園裡其他學生也好奇地圍過來看。西夏區第四小學的劉校長也笑著圍了過來,「你們真行啊,做了好事,我都不知道。」

  記者 李尚文/圖

相關焦點

  • 男子一放假就去山裡撿垃圾,已堅持5年半!賣廢品的錢全部捐出
    男子一放假就去山裡撿垃圾,已堅持5年半!賣廢品的錢全部捐出 6月2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男子利用休假時間去山裡撿垃圾,堅持5年半撿4萬多個廢瓶子。他稱平均每次要走10公裡,挑30餘斤垃圾出山。雖然很累,但把環境收拾乾淨以後,心情很愉悅。至今撿的瓶子已有4萬餘個,賣廢品的錢已全部捐贈。
  •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2016年的一個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膠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治多」藏語譯為長江源頭,該縣素有「萬裡長江第一縣」之稱,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三重疊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 老夫妻堅持四年清理海洋垃圾,垃圾量達785噸,淨化海洋環境
    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固體廢棄物。這些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灘上,一部分可漂浮在海面貨已經沉入海底。僅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經達到300多萬平方公裡。這些年,海洋環境的惡化都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海岸邊陣陣惡臭,不再是清爽的海風。
  • 小學生放學路上被馬蜂襲擊至休克,直接進了ICU……看到趕緊躲開
    看↓↓小學生被馬蜂圍攻致休克,直接進了ICU近日,連雲港小學生小李在放學路上,不幸被一群馬蜂包圍,全身上下被蜇了100多下,病情危急!小李媽媽介紹,孩子是在放學後路過當地市民廣場一個馬蜂窩時,突然被一群馬蜂圍攻,瞬間渾身上下被蜇了100多下,腦袋、額頭、手和臉等部位都有被蜇。被120送到當地醫院後,小李病情開始惡化,出現了休克現象,直接住進了ICU。
  • 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撿垃圾稱:是水到渠成,自然發生的過程
    海歸女碩士陳立雯卻徒手翻垃圾桶、騎三輪車走街串巷,垃圾一撿就是10年!出生於河北滄州農村,碩士學歷的她曾經出國留學,有留校任教的機會,但在「看過世界」後,她選擇回到故鄉。在河北保定的南峪村,她倡導村民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和再利用,改善農村環境。碩士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在北京註冊的環保組織。按她的說法,「當年就是覺得這個概念特別美好。」
  •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所堅持垃圾資源化利用紀實
    草原上的「環保勒勒車」——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所堅持垃圾資源化利用紀實□ 閆錫坤 本報記者 李 豔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沙圪堵鎮的村莊裡,經常可以看到一輛彩色車身的廂式貨車,車廂上面寫著
  • 警察蜀黍路上「撿」到「熊孩子」
    11月23日柴胡店派出所民警在小石樓前BRT路段路中央「撿」11月23日下午5點多,柴胡店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在小石樓前BRT路段有一名小男孩背著書包走在路中央很危險,許久未見家人,請求派出所幫助。接到報警後,派出所值班民警立即驅車趕赴現場。到達現場後,民警找到報警人和小男孩。
  • 俄小學生零下50度頂暴風雪放學回家
    近日,俄羅斯一段小學生放學回家的視頻在網上走紅。視頻中,一群小學生零下50度頂著大雪走路回家,巨大的狂風幾乎將他們吹倒在地。孩子們沒有被嚇倒,相互攙扶著繼續前進。一路上踉踉蹌蹌,令人十分心疼。拍攝者表示,這樣的天氣在當地是非常平常的。據悉,當氣溫低於零下52攝氏度時,11歲以下的孩子們才會停課。
  • 徒步撿垃圾,海底種珊瑚,《閃耀的平凡》走近民間「海洋拾荒者」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與環境系統的破壞度不斷加強,海洋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的速度加快,海洋生物多樣性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保護海洋迫在眉睫,本期節目,我們將通過外籍體驗嘉賓歐生·優麗的獨特視角,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來講述海洋義工凱蒂和楊旭聰,組織群眾保護家鄉海洋生態環境的故事。
  • 從100幅垃圾分類宣傳畫裡,看到武漢小學生的奇思妙想
    長江網12月29日訊(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金輝)「環保號」機械恐龍吸入垃圾,在肚子裡分類;灰暗天空在垃圾分類後變成蔚藍晴空;一張四色分明的飛行棋盤,玩著玩著就能學會垃圾分類……29日上午,「垃圾分類·江城童行」頒獎典禮在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校開幕,展出的100幅優秀作品展現出武漢小學生令人驚嘆的奇思妙想
  • 日本海岸出現彩色「鯨魚」,這兩個小學生太厲害了,科幻驚悚電影《湮沒》靈感來自你們嗎
    原來,是兩個日本小學生創造的。照片中的兩個學生分別是笹山舜月(左)和田中希步(右)。他們是生活在佐賀縣唐津市的小學生,以「生態夥伴」的名義活躍。兩人參加了人類研究所的機器人班。他們學習機器人的機械原理,並通過編程製造機器人。這個鯨魚模型是在唐津市民交流廣場製作的。「我讀了一本書,講的是一頭鯨魚吃了漂浮在海面上的各種垃圾而死亡,最終導致垃圾在胃裡堆積,我很震驚。」
  • 小學生每天步行10公裡上學 稱不穿襪子走得快
    步行10公裡上學不遲到 每天幫母親清洗豬圈11歲優秀小男生感動校園做家務打掃豬圈樣樣都拿手學習成績優秀「不計前嫌」幫同學每天步行10公裡,垃圾場、田埂、水塘,是一名剛滿11歲的小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從家裡到學校沒有公交車,每天上學放學全靠步行,10公裡路馮德志要走2個小時。剛開始時爸爸接送過,以後都是他獨自上學放學。上周五下午5點,記者跟馮德志一同放學步行回家。穿過南湖社區、熊家村、黃家棚,經八庫村附近的工地上文化大道,再進入李橋漁場。這一路,除了不到3公裡的柏油路,其餘都是黃土路、田埂和水塘、施工工地、垃圾場……光腳穿著一雙幾十塊錢球鞋的馮德志,有時一路小跑。
  • 老太太撿垃圾成癮 蚊蟲老鼠害苦鄰居
    內蒙古公安廳住宅小區內有一位老太太撿垃圾成癮。她把各種垃圾都堆放在小區院內的一個角落裡,導致蒼蠅亂飛,老鼠亂竄,鄰居們苦不堪言。
  • 一位家庭成員在路上撿到了兩個大袋子,他們以為他們是垃圾
    一位家庭成員在路上撿到了兩個大袋子,他們以為他們是垃圾,但他們都是現金FamilyinVirginiapickedupbigbagsfilledwithcash有維吉尼亞州和一家人,幾天前在路上看到兩個白色的袋子
  • 小學生書包有多重?稱了35個11個超過10斤
    9月1日開學第一天,現代快報記者就拎著彈簧秤,給南京三所小學學生的書包稱了下「體重」,發現35個書包中有11個重量超過5千克。此外,五六年級學生的書包最沉,平均重5.3千克。專家表示,如果長時間單肩背重物,可能導致脊柱側彎,矯正起來十分麻煩。
  • 死在120噸垃圾旁邊的囤積癖紳士,並非「窮人才撿垃圾」
    然而,囤積的坑深不見底,瓶瓶罐罐不捨得扔不過是冰山一角,主動撿垃圾回家囤積的行為才令人困惑。2017年成都商報報導,巴中城區的張懷樹老人家裡堆滿了惡臭的垃圾,社區請來15名工人足足清理了兩天,保守估計這些垃圾達到了10噸,垃圾壓縮車來回跑了8趟。
  •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撿垃圾維生 校長:自食其力
    「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我喜歡旅遊,所以一開始覺得這份工作挺不錯的,但後來發現實際和想像不一樣。」他說。每天重複的工作,加上在公司上班並不自由,讓張永感受到了現實的骨感。於是,今年4月他辭了職。之後,張永約了一個高中同學騎行去越南,「從南寧,一直到了越南胡志明市,想出去看看。」
  • 不用彎腰撿垃圾 環保志願者研究設計環保拾紙器
    不用彎腰撿垃圾 環保志願者研究設計環保拾紙器www.zjol.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5:52:48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不用彎腰就可以拾起路邊的廢棄生活垃圾、可以當拐杖用、不用時還可以背在背上
  • 專心撿垃圾,環衛工常被電動車撞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日前,一則武漢環衛工在清理高架橋面垃圾時被撞跌下高架橋身亡的新聞引起了很多市民的關注,記者昨日採訪時了解到,不少環衛工都有過被撞經歷,其中最常遇到的就是被飛快的電動車撞。  昨日上午,記者在南長區永樂路上見到了一位正在清掃的環衛工張阿姨,當時,她正在撿一個剛被過路車輛丟在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交界處的豆漿袋,豆漿袋裡還有一些剩餘的豆漿灑在路上,「沒看到是誰扔的,但是不管是誰丟的,我們總要去把垃圾撿走的。」張阿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