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2020-12-04 21CN

  新華社西寧12月2日電題: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新華社記者李佔軼

  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境內,遠處巍峨的雪山腳下,廣袤的草原早已褪去青色,許多綠色的身影活躍在草地上,一個個遺棄的塑料瓶、食品袋被他們撿起,寂靜的草原變得生動起來。

  33歲的江文朋措是綠色身影中的一個,他是治多縣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員。2016年的一個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膠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治多」藏語譯為長江源頭,該縣素有「萬裡長江第一縣」之稱,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三重疊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當地群眾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產生的生活垃圾隨之增多,然而許多人的環保理念還沒有跟上。

  「垃圾像是草原上的傷痕一樣,看著很刺眼,讓人心裡很不舒服。」江文朋措說。

  回到家後,江文朋措和兩個朋友商量著成立了治多撿垃圾志願隊,利用閒暇時間在縣城周圍撿拾垃圾。

  撿垃圾聽起來容易,堅持做下去卻很難。江文朋措說,泥裡有垃圾,要趴在地上挖,草地裡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摳。每次出去撿垃圾,一次能裝滿十幾個編織袋,再用自家的小汽車運到縣城的垃圾處理廠。

  說起撿垃圾的辛苦,志願者們都有故事——垃圾放時間久了惡臭難聞,有些志願者撿著撿著突然開始嘔吐;汽車後備廂裝過垃圾之後,車裡的臭味過了一周都沒有散盡;還有人嘲笑他們「累死累活不賺錢」。

  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捏著鼻子在堅持。

  一開始,跟他們撿拾垃圾的只有附近幾個牧民,耳濡目染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隊。後來,機關單位、學校、醫院、企業的幹部職工也參與進來。撿拾垃圾的隊伍裡不僅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撿垃圾的範圍也擴展到縣城周邊更遠的地方以及立新鄉、扎河鄉、多彩鄉等地。

  本著對草原的熱愛,大家不分你我,不計報酬,共同守護這片遼闊美麗的土地。

  如今,志願隊的微信群裡已經吸納了80多人,治多縣扎河鄉治賽村的牧民索羅是其中的一名老隊員。

  「我家裡有一百頭牛,曾經有幾隻牛突然死了,牛的胃取出來劃開,裡面是滿滿的塑膠袋、紙盒。」索羅告訴記者。

  2016年的一天,當江文朋措和志願者們來到索羅家附近的草場撿拾垃圾時,正在放牧的索羅被眼前的場景觸動。

  「看著他們一群人彎腰撿垃圾,我覺得這也是我應該做的。」索羅放下牧鞭,當即加入了志願隊,一直堅持到今天。

  「垃圾少了,牛羊誤食垃圾死亡的事情越來越少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索羅從生態改善中獲得了切實的利益。

  「草場如果被破壞了,牛羊沒辦法生存,牧民沒辦法養活自己,金山銀山就沒有了。」在牧區,牛羊養殖一直是廣大農牧民群眾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也讓江文朋措牢記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樸素道理。

  江文朋措說,撿完垃圾後,他們經常在鄉鎮、村社、街道做環保宣講,而一袋袋垃圾就是鮮活的教材。環保知識還進了學校課堂,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愛護家園、呵護山水的理念。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治多縣域內垃圾已經明顯減少,自覺撿拾垃圾、不亂扔垃圾已經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同時,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也讓愛綠護綠、保護生態的理念走進人們心裡。

  如今,治多撿垃圾志願隊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的一個協會——三江源國家公園治多生態環保協會,大家有了統一的綠色會服。

  每逢周末,綠色身影就活躍在草場河岸。綠色是草原的顏色,是三江源的顏色。江文朋措說,堅持不懈只為心中那片綠色,因為家永遠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完)

相關焦點

  • 堅守大山四十載,只為心中那片綠——記蘭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連城...
    堅守大山四十載,只為心中那片綠——記蘭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連城派出所 2020-11-25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撿垃圾」的博士李東:賦予廢棄物新生命
    李東的研究方向為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從事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工業糟渣等有機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的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和國際援助等工作。他常常自嘲,自己就是個「掏大糞、撿垃圾、拾秸稈」的人。別人眼裡的「廢物」,他卻像對寶貝一樣,甚至賦予其新的「生命」。
  • 「動手分一分 垃圾變黃金」———探訪北京門頭溝區垃圾源頭分類的...
    □ 據專家估算,王平鎮「農村垃圾源頭分類、資源化利用」的做法,若在北京郊區推開,按北京郊區350萬人口、人均日產垃圾1.5公斤計算,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達到80%計,每年將節省約2.5億元垃圾費,每年還可節省600多畝垃圾填埋用地。  提起「垃圾分類」,很多人認為這是城裡小區的事。
  • 為了心中的那一抹迷彩綠,如願穿上綠軍裝,不悔這一生
    為了心中的那一抹迷彩綠,我從沒有放棄過。2016年6月,在與軍營兩次擦肩而過之後,我再次報了名,最終如願穿上了綠軍裝。我之所以想當兵,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哥哥的影響。他大學畢業就選擇了去當兵。在部隊期間,不管自己吃了多少苦,他從來沒和家裡人透露過一星半點。從他的身上,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那種充滿激情、熱血沸騰的活力。哥哥在部隊很優秀,上等兵的時候就當了班長。
  • 你不知道的長江之長江的源頭到底在哪裡?
    長江三源長江的源頭也即通天河的源頭是一個寬闊的地理單元,它包括崑崙山至唐古拉山間的廣闊地域,東西長約400公裡,南北寬約300公裡,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裡。長江有三個源頭,南源為當曲,北源為楚瑪爾河,西源為沱沱河,但是誰才是長江真正的源頭呢?
  • 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的源頭在哪裡?
    長江是我國的母親河,也是我國的第一長河,長江的長度達到6300千米,比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要長大約800多千米,也是世界第三長河,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孫河。由於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所以我國大多數的大河流向都是自西向東流動,長江幹流的總體流向也是自西向東流動的,最終注入東海。長江的源頭在哪裡呢?長江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水系,從形態上來看屬於「樹狀水系」,整個長江流域的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
  • 保潔員變身「蜘蛛俠」在1000米懸崖峭壁攀爬幾小時只為撿一袋垃圾
    我們在景區遊玩時,尤其是到山區的景區遊玩時,總要扔掉一些垃圾。不知道你是否有過把垃圾扔進山谷裡、懸崖下的經歷?你是否將垃圾帶走或者丟到垃圾桶的習慣?要知道,你有時候隨手一扔,逼得一些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撿。
  • 為了那片「環保」藍——陽穀打出大氣汙染治理組合拳
    源頭治理,一企一策,確保環保「精細管控」  「根據垃圾產生的時間,我們把它們放到4個不同的區域,這是進行垃圾集中處置的第一步。」1月4日,走進陽穀縣垃圾焚燒發電廠操作間,陽穀新源熱電公司副總經理崔新振向記者介紹。經過脫硫、脫銷、電袋複合除塵等一系列工業環保處置流程,重達10噸的垃圾「變廢為寶」,成為陽穀縣城區及周邊地區的「電能輸出源」。
  • 死在120噸垃圾旁邊的囤積癖紳士,並非「窮人才撿垃圾」
    然而,囤積的坑深不見底,瓶瓶罐罐不捨得扔不過是冰山一角,主動撿垃圾回家囤積的行為才令人困惑。2017年成都商報報導,巴中城區的張懷樹老人家裡堆滿了惡臭的垃圾,社區請來15名工人足足清理了兩天,保守估計這些垃圾達到了10噸,垃圾壓縮車來回跑了8趟。
  • 東莞中木匠智能全鋁家具|撿垃圾第二周 地球媽媽的孩子去撿垃圾
    今年,2020年,在六一,我跟我的團隊一起去撿垃圾。周恩來總理說:「全中國的人民都是我的孩子。」地球媽媽說:「全人類都是我的孩子。」對於地球媽媽來說,人類應該是個調皮搗蛋的寶寶。懷著感恩的心與敬畏的心,如今我作為一位父親,自然也如同我父母對我的期待那般,期待我的孩子可以在安全、健康的環境裡,快樂無憂地長大。
  • 一老人在美國富人區撿垃圾,月收入過萬,老人:丟的垃圾很奇妙
    現實版「長髮公主」,頭髮已超過身高,如今靠它養活自己 眾所周知,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總免不了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垃圾,為了讓垃圾能夠可循環利用,於是許多地區便推行了垃圾分類,剛開始實行的時候,許多居民都難以接受。但好在後來,人們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好處之後,便逐漸開始接受。
  • 白水晶綠幽靈上的「大日如來」,那可是雕刻師心中的聖潔境地
    綠幽靈就是水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態,也叫幻影水晶、異象水晶,生成原因是水晶的生長過程中,包含了綠泥石礦物質,那白色水晶中奇景多顯如聚寶盆、水草、漩渦、至金字塔、滿天星、千層等異象,每一件意境水晶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給予大家很多的想像空間。
  • 小學生放學路上堅持撿垃圾 稱想周圍環境更好
    他們每天下午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都會將路面的垃圾撿得乾乾淨淨,幾乎從不間斷。  撿垃圾的孩子越來越多  陳玉蓮是銀川市西夏區西花園南巷的環衛工人,就在一個月前,她發現有一個穿著西夏區第四小學校服的男孩兒,經常在下午放學後,邊走邊撿起道路上丟棄的垃圾。
  • 老太太撿垃圾成癮 蚊蟲老鼠害苦鄰居
    內蒙古公安廳住宅小區內有一位老太太撿垃圾成癮。她把各種垃圾都堆放在小區院內的一個角落裡,導致蒼蠅亂飛,老鼠亂竄,鄰居們苦不堪言。
  • 關注|紅,綠,藍,你心中的青山是什麼色彩……
    毛澤東主席親自登上爐臺,見證武鋼煉出第一爐鐵水,▲ 毛澤東在爐臺上向職工揮手致意高爐出鐵的火光,映紅了江城的夜空,染紅了這片熱土。▲ 攝影:張由瓊長江邊的這片蘇式紅房子,從高空中俯瞰,宛如一個「囍」字,紅磚、紅瓦、紅牆,見證著青山的發展。
  • 專心撿垃圾,環衛工常被電動車撞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那次我被一輛摩託車從後面撞上,還好當時傷得不是很嚴重,只是手臂受傷了,很快就恢復了。」昨日上午,在永樂路清掃的環衛工師傅張阿姨告訴記者。  日前,一則武漢環衛工在清理高架橋面垃圾時被撞跌下高架橋身亡的新聞引起了很多市民的關注,記者昨日採訪時了解到,不少環衛工都有過被撞經歷,其中最常遇到的就是被飛快的電動車撞。
  •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撿垃圾維生 校長:自食其力
    虎瀟湘晨報報導,今年4月,張永辭了職,和高中同學從南寧出發,騎單車去越南玩,「那時,在國道上看到很多易拉罐,就開玩笑說以後可以來這邊撿。」回來後,因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張永便想起了這句玩笑話。於是,從湘潭買了張火車票,到了廣西全州,開始了和易拉罐打交道的日子。去年,張永從湖南工程學院材料專業畢業。「(做多久)看心情吧。」
  • 垃圾流浪在青藏線 志願者們已撿拾40多萬件垃圾 請不要亂扔垃圾
    青藏高原是長江的發源地,中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飲長江水。美麗的青藏高原也是多少人嚮往的地方,隨著青藏線的開通,每年有大量的遊客奔赴青藏高原。但是,在青藏高原美麗的風景下,公路沿線卻有大量垃圾。車窗拋物是主要來源,礦泉水瓶、塑膠袋、易拉罐隨處可見。
  • 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撿垃圾稱:是水到渠成,自然發生的過程
    海歸女碩士陳立雯卻徒手翻垃圾桶、騎三輪車走街串巷,垃圾一撿就是10年!出生於河北滄州農村,碩士學歷的她曾經出國留學,有留校任教的機會,但在「看過世界」後,她選擇回到故鄉。在河北保定的南峪村,她倡導村民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和再利用,改善農村環境。碩士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在北京註冊的環保組織。按她的說法,「當年就是覺得這個概念特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