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布雙起 通訊員 商賀 張珂 孫玉陽
眼下進入三九天,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家住陽穀縣西街小區的居民蔡明霞依然常往森泉溼地公園跑。「這些天都是大晴天,公園裡空氣好,湖裡還有野鴨,看著周邊的景色,心情很舒暢!」蔡明霞說。
而在7年前,這裡還是出了名的「重災區」:一個個煙囪冒著黑煙,兩公裡外就能聞到刺鼻的味道……「現在環境好了,黑煙囪變成了後花園。」順發社區居民李進軍說。而這,只是陽穀縣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一個縮影。2020年1月至11月,陽穀縣空氣品質綜合指數達5.24,同比改善15.5%,優良天數為228天,同比增加66天。
從溫飽到環保,從生存到生態,公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陽穀縣空氣品質持續向好、藍天越來越多的背後,是陽穀治理大氣汙染打出的一系列組合拳:嚴懲違法不手軟,結構調整不打折,緊盯重點不懈怠,持續實施攻堅行動,多措並舉、綜合施策,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源頭治理,一企一策,確保環保「精細管控」
「根據垃圾產生的時間,我們把它們放到4個不同的區域,這是進行垃圾集中處置的第一步。」1月4日,走進陽穀縣垃圾焚燒發電廠操作間,陽穀新源熱電公司副總經理崔新振向記者介紹。經過脫硫、脫銷、電袋複合除塵等一系列工業環保處置流程,重達10噸的垃圾「變廢為寶」,成為陽穀縣城區及周邊地區的「電能輸出源」。
「環保做的好不好,重點企業汙染物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是關鍵。」陽穀縣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大隊隊長秦福兵說。該縣對18家重點涉氣企業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進行嚴格監管、深入分析、科學預警,確保達標排放;督導310家涉VOC企業加大無組織排放整治,「一企一策」制定方案,做到應收盡收,督促46家重點涉VOC排放企業完成催化燃燒升級改造,224家企業及時更換活性炭,確保吸附效果,從源頭治理汙染,進行全過程控制,確保汙染物達標排放。
日查夜查,依法治汙,打造環保「一線鐵軍」
沒有築路人,哪有大寬道;沒有栽花者,哪來花爛漫。「在環保一線工作的人都比較辛苦,其實大家幹的活都一樣。」剛從大布鄉回來的環境保護執法大隊大布中隊副隊長鍾磊還沒來得及吃午飯,就帶著兩名隊員急匆匆地奔赴下一個地點。34歲的鐘磊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對家庭深感虧欠的他,說起工作來卻充滿自豪:「我現在對『環保鐵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有信心把工作幹好。」
「我們堅持依法治汙、分類管控,堅持『日查+夜查』不停歇,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聊城市生態環境局陽穀縣分局法制科副科長張潤南說。2020年以來,陽穀縣共立案174起,處罰880萬元,查封違法企業9家;開展公安、環保執法聯勤聯動15次,行政拘留4起,移送涉嫌犯罪2起,發現各類環境問題62個。同時,規範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依法減免行政處罰3次。
科技監控,對標提升,織密環保「天羅地網」
一間30餘平方米的房間裡,7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觀察電腦屏幕上不斷閃現的最新數據。「這是空氣品質監督平臺,哪個區域有預警,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涉及單位、部門聯繫,力爭將汙染指數降到最低。」聊城市生態環境局陽穀縣分局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主任劉鑫介紹。該縣還建立了核心區網絡工作群,20名網格員深入建築工地、企業,24小時巡迴巡查,實現了人工+科技治汙「雙保險」。
冬日陽光下,藍天白雲飄。如今,在陽穀縣,亭臺、樓閣等建築交相輝映,南湖、溼地公園等風景區,群眾絡繹不絕,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新景。「水清山綠、碧水藍天,這是市民的心願,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下一步,我們將咬定目標不放鬆,堅持統籌施策、精準治理,不斷推動汙染防治再上新臺階。」聊城市生態環境局陽穀縣分局局長洪世璞表示。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