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真功夫治滇池藍藻 「黑科技」打出組合拳

2020-11-28 春城晚報

    經過多年努力,去年滇池保護治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全湖水質30年來首次上升到Ⅳ 類,僅有一天發生重度藍藻水華。藍藻的過度繁殖,曾經一度讓滇池「變色」。那麼,藍藻是如何得到有效控制的?用上了哪些「黑科技」?近日,記者從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了解到,僅去年一年,公司就新增了28套藍藻打撈處置設備,正是得益於這些設備的靈活調配,才使得藍藻得到有效防控。

    現場探訪

    大清河現藍藻移動藻車忙打撈

    昆明剛剛經歷了一個暖冬,近期氣溫也一度突破20℃ 。根據藍藻的生長條件,氣溫超過10℃ 時,會進入復甦期,數量開始增加;氣溫在20-25℃ 時,藍藻開始快速生長繁殖,部分會上浮。

    藍藻水華的發生,是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表現。對藍藻進行打撈處置,可以從滇池中帶出大量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有效削減滇池內源汙染。

    近日,在位於福保片區的大清河入湖口處,用肉眼觀察,已經可以看到有藍藻漂浮於水面之上。岸邊兩臺移動藻車正在工作,一個藏在水中的抽吸裝置,在水面製造出小漩渦,將富藻水源源不斷地吸入管道,並輸送到除藻車裡。

    「每輛藻車都是一個獨立的藻水分離系統。」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宋弘宇說。他介紹,這樣的移動除藻設備一共有7套,根據藍藻聚集的不同區域,可以靈活調配。移動藻車單臺套的日處理量為500立方米(10小時計算),組合式藻站單臺套日處理量達到1000立方米(10小時計算)。

    「黑科技」

    多種設備配合打出防控「組合拳」

    移動藻車:富藻水被抽到藻車的平流式氣浮池內,通過快速釋放,能夠產生大量微細氣泡。在氣泡上升的過程中,就會將富藻水中的固體懸浮物(藻渣)帶到水面。當表層的藻渣聚集到一定數量時,會被刮至脫水分離系統內進行處理,使藻渣的含水率降至90%以下,形成藻泥。脫水後的藻泥會被運輸至處置點進行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而成功實現藻水分離後的清水將被重新排回河道,進入滇池。這種方式,能讓富藻水中的藍藻去除率超過95%以上。

    藻船:工作原理和移動藻車類似,通常搭配運輸船共同在水面作業,在藍藻問題比較嚴重的區域進行藻水分離。

    固定式藻水分離站:位於滇池最容易聚集藍藻的地方,北岸龍門村。該站於2011年8月啟用,設計日處理量20000立方米。去年12月開始,公司對該站進行了提升改造,預計今年4月完工,完工後龍門藻水分離站的日處理量將大大提升。

    水動力設備:藍藻喜歡上浮到水體表層獲取光照,使水體透明度降低,導致沉水植被由於光照不足而退化和消亡,水體底層溶解氧降低。水動力設備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在水中主要是通過向下層水體充氧提高其溶解氧濃度,混合上下水層,破壞藻類的懸浮狀態,使藍藻向下層遷移,抑制其生長。

    加壓控藻船:主要工作範圍是藻車無法處理的水域,通過加壓滅藻技術,使藍藻囊團的囊膜破裂,「殺死」藍藻之後,讓其分解沉入水中。

    曝氣船:有時體積較大的除藻設備無法到達一些近岸水域,這時可以使用體積較小、操作靈活的曝氣船,通過增加水體溶解氧技術,持續改善水質。在滇池大壩、海埂公園等水域,都有曝氣船工作的身影。

    今年計劃

    劃出40片水域重點科學防控藍藻

    去年,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遵循國家環保部「鼓勵採用高效、低耗的物理導流、打撈等技術控制湖庫堆積藻類汙染」的技術政策,進一步強化滇池藍藻水華治理專業化隊伍和能力建設,圍繞滇池22片重點防控水域,年度累計收集富藻水約2.78億立方米,打撈藻漿約866萬立方米,生產藻泥約7945噸。經過科學核算,去年全年累計削減滇池內源總氮約1529.8噸、總磷約88.19噸,基本實現減緩藍藻過度增殖、改善重點水域景觀、加大內源汙染負荷削減的工作目標。

    儘管滇池全湖水質去年已經上升到Ⅳ類水,但是從昆明的氣候和滇池目前的水環境狀況來看,藍藻依然存在大量生長和繁殖的可能。為構建「打撈與處置相結合,固定與行動裝置相輔助」的除藻設施體系,快速提升藍藻水華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去年劃出22片重點防控水域的基礎上,今年的藍藻重點防控水域將增加至40片。同時,公司將根據各種設備的特性和使用水域,按照「固定藻站+裝配式藻站+藻車+藻船」的方式,對藍藻進行科學防控。

    河道治理

    「孢子轉移技術」讓水變清「拉網」重建水體自淨功能

    車家壁岔溝汙水的生態及科技治水處理示範點內,河道上遊來的汙水會先被引入8個生態水塘,通過汙水調蓄、梯級沉澱、生態淨化等方式進行初步淨化後,提升到設備運行區,用「孢子轉移技術」「速分生物處理」進行處理,再回補到下遊河道。

    北京科淨源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孢子轉移技術」主要依靠細微納米級孢子與廢水中的含磷物質、疏水基懸浮物形成「水-氣-固三相混合物」上浮到水體表面,再通過刮渣機清除,從而實現高效率除磷;而「速分生物處理」則能高效去除廢水中的總氮。

    從2017年3月開始,經過前後兩期工程建設,西山區已經在小沙溝、鄭河路溝、漁村溝、車家壁岔溝建設了8座水質淨化站,總處理量27200立方/天。水質監測數據顯示:河道汙水經水質淨化站處理後,總磷、化學需氧量明顯下降,溶解氧、透明度明顯上升,河道水質明顯改善。

    去年4月,西山區水務局與江陰嘉潤石墨烯光催化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在清水河日新路至廣福路段1.27千米河道內布設了782張石墨烯光催化網。在可見光的作用下,這些網能和河道中的汙染物發生化學反應,將水體中的大分子加速分解為二氧化碳、水以及一些可以被微生物分解的小分子。這樣的技術儘管不能直接消除水中的總氮、總磷,但能提高水體溶解氧,激活水體土著生態系統,從而重建水體自淨功能。

    本報記者 孫琴霞 高偉

    實習生 彭婷婷 楊萌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滇池藍藻「現身」時間推遲
    這說明滇池治理的成效已逐步顯現出來。「以往這個時候滇池裡的藍藻已在瘋長,可今年還沒看到藍藻,是不是藍藻不會出現了?」昨日,帶著一些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研究所何風工程師解答說:水體富營養化是發生藍藻水華的根本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依然為重度富營養化,發生藍藻水華仍然無法避免。
  • 做好滇池治理主力軍 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滇池藍藻打撈處置工...
    做好滇池治理主力軍 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滇池藍藻打撈處置工職業技能競賽正式開幕 2020-11-05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啟動治滇到精準治滇 細數滇池治理歷程及轉變
    會上,滇池水環境治理技術總顧問、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科淨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敬進行了《滇池治理經驗回顧與總結》匯報,本文根據他的發言整理。60年代後期,滇池北部森林遭大量砍伐。70年代,圍海造田運動興起。80年代,鄉鎮企業迅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滇池,再加上工農業生產大量取水,工農業廢水也全部排入滇池,滇池水體受到嚴重汙染。90年代,滇池水質惡化為劣Ⅴ類,藍藻水華頻頻爆發,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1990年,昆明市滇池保護委員會成立,自此開啟了艱難的保護治理之路。
  • 科技治藍藻汙染遇尷尬 產業化背後是否暗影重重
    6月29日到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赴無錫視察太湖汙染治理情況,並主持召開了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座談會。在市民家中,溫家寶還飲用了白開水。  危機的背後  在一場由藍藻帶來的綠色汙染危機頻發的同時,社會各界開始深思。  北京普仁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金立成告訴《科技中國》,藍藻危機爆發的背後,是太湖水被嚴重汙染的事實。
  • 生態環境部要求加大滇池藍藻防控
    記者趙偉攝近日,生態環境部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要做好太湖、巢湖、滇池、 洱海等流域藍藻水華防控。藍藻水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種特徵,主要由於含有大量氮、磷的廢汙水進入水體後,藍藻、綠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後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 騰衝:四部門同向發力打出高黎貢山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
    騰衝:四部門同向發力打出高黎貢山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 2020-05-01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滇池富營養化程度持續下降 氮磷含量減少
    掌上春城訊 2018年,滇池氣溫和水溫相對較高,雖然局部零散藍藻水華較多,但全年僅一天發生重度藍藻水華,中度藍藻水華也只有5天,成為近30年來滇池藍藻水華防控最好的一年。近年來,相關部門和機構採取了哪些防控措施?滇池藍藻水華會不會出現反覆現象?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多位水環境治理專家以及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相關負責人。
  • 滇池應急除藻有效 「綠漆」正在「洗白」
    昨日,省政府滇池專家督導組調研滇池外海北部沿岸藍藻處理處置工作,目前滇池北岸富藻水處理工作有序進行,處置能力每天可達42萬方,外海北部藍藻水華天數也逐年減少。督導組指出,各相關部門要繼續高度重視滇池藍藻處理處置工作和滇池治理工作,堅持標本兼治,做好滇池藍藻除控工作。  省滇池專家督導組組長晏友瓊參加調研,市「一湖兩江」督導組組長李培山陪同調研。
  • 藍藻水華治理曙光初現 相關儀器設備已「待命」
    生態修復任重道遠  近20年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單位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國內主要淺水湖泊展開了相關研究和治理示範,成效明顯。會上他介紹了他和團隊長期紮根滇池從事水環境治理的成績和經驗。劉永定認為,從數據分析來看,滇池藻華的強度逐年變小,水華暴發連續發生的時間逐年變短,發生的面積也在縮小,這說明滇池的水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回首盤點2007年環境科技成果時,不能不想到這樣的問題:藍藻還會暴發嗎?我們找到治理藍藻的技術了嗎?   2007不能忘記的記憶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大面積藍藻暴發,遭到藍藻汙染的、散發著惡臭味的水湧進了自來水廠,然後通過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
  • 百餘名家長娃娃開啟滇池除藻科普之旅
    藍藻處置:今年已累計打撈藻水約1712萬m作為負責滇池全湖藍藻打撈處理工作的單位,多年來,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滇投公司」)不斷強化滇池藍藻水華治理專業化隊伍和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滇池藍藻水華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削減滇池內源汙染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 生態保護進行時 昆明向滇池投放20萬尾魚苗
    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帶領下,市民和遊客共同向滇池投放了20萬尾鰱、鱅魚魚苗。2010年,在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指導下,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發起了「放魚滇池生態保護行動」,讓「保護滇池,從我做起」從一句口號變成了實際行動,推動滇池保護治理進入全民時代。
  • 滇池為何重現藍藻水華
    入夏以來,雲南滇池北岸似乎成了藍藻的「避風港」,大量藍藻水華在這裡匯集,湖面猶如綠色的油漆,還能聞到濃重的腥臭味。這一事件引起當地群眾普遍關注。  「在水質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藍藻的多少和聚集程度,與溫度、風、陽光息息相關,在這三大氣象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滇池今年再次出現了藍藻水華。」昆明市氣象局局長李文祥分析說。
  • 滇池流域汙染負荷已超環境容量 昆明「十三五」擬追投200億治理
    治理滇池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滇池流域的生態環境現狀仍需進一步改善。截至目前,滇池多處水域水質仍屬劣V類。近日,昆明市環保局發布《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聽證稿)(以下簡稱《規劃》),並就此舉行了聽證會。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擬總投資192.68億元治理滇池,規劃項目100個,其中新建項目77個,投資約106.69億元。
  • 藍藻基本介紹
    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質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或擬核)。在藍藻中還有一種環狀DNA——質粒,在基因工程中擔當了運載體的作用。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
  • 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藍藻水汙染事件
    事發地:南京玄武湖1986年,南京玄武湖首次暴發藍藻,4月,玄武湖出現了「黑水」,湖水發臭;5月,全湖發現大面積死魚,有時一天能打撈起萬斤以上的死魚。2005年7月,玄武湖再次暴發藍藻,從8月6日開始,每天能清理出藍藻200卡車,至9月18日,玄武湖3平方公裡的湖面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綠地毯,嚴重的地方因藍藻腐爛還發出陣陣惡臭。 事發地:雲南滇池滇池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藍藻水華暴發的次數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1999年達到最高峰,水華覆蓋面積達到20平方公裡,厚度達到幾十釐米。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記者近日走訪了專注藍藻治理的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林海」),找尋上述問題的答案。「水華」事件催生一個產業2007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無錫飲用水危機。從那時起,人們開始注意到藍藻這一單細胞原核生物,以及由於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藍藻暴發生態問題。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無錫水利 朱喜(13861812162 2570685487@qq.com)閱讀「學術論壇:(三)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原創 史小麗 Algae Hub 藻智匯 2019-10-19,很有感想。現對文中的部分觀點提出一些看法,與作者、編輯、讀者及關心治理湖泊特別是消除「三湖」(太湖巢湖滇池)藍藻爆發人士探討交流、共同提高。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通知》指出,根據氣象預測和水環境形勢分析,2019年上半年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重點流域氣溫較2018年同期偏高,1月份,太湖、滇池葉綠素a濃度高於往年同期水平,20195) 藻水分離站的處置能力制約了藍藻水華的打撈,尤其是藍藻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是藍藻打撈的瓶頸。6) 打撈任務目前還處於被動應對階段,同時媒體和社會各界對打撈工作的輿論氛圍有待進一步提升。不可以不肯定政府「鐵腕治太」的決心,也不能不肯定科學家對太湖治理的情懷,更不能否認社會各界對太湖治理的殷切希望!
  • 大港採三:精細研究打出組合拳 拳拳生風
    在特殊類油藏剩餘油精細挖潛上,技術人員打出組合拳挖潛提效,對特殊類油藏「三區」集合交叉重疊區域開展補層、酸化等挖潛工作,現場採取變向注水+變頻注水+改進型調剖+降黏複合有機酸自轉向酸化+特種泵等技術集成,挖掘其高效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