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努力,去年滇池保護治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全湖水質30年來首次上升到Ⅳ 類,僅有一天發生重度藍藻水華。藍藻的過度繁殖,曾經一度讓滇池「變色」。那麼,藍藻是如何得到有效控制的?用上了哪些「黑科技」?近日,記者從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了解到,僅去年一年,公司就新增了28套藍藻打撈處置設備,正是得益於這些設備的靈活調配,才使得藍藻得到有效防控。
現場探訪
大清河現藍藻移動藻車忙打撈
昆明剛剛經歷了一個暖冬,近期氣溫也一度突破20℃ 。根據藍藻的生長條件,氣溫超過10℃ 時,會進入復甦期,數量開始增加;氣溫在20-25℃ 時,藍藻開始快速生長繁殖,部分會上浮。
藍藻水華的發生,是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表現。對藍藻進行打撈處置,可以從滇池中帶出大量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有效削減滇池內源汙染。
近日,在位於福保片區的大清河入湖口處,用肉眼觀察,已經可以看到有藍藻漂浮於水面之上。岸邊兩臺移動藻車正在工作,一個藏在水中的抽吸裝置,在水面製造出小漩渦,將富藻水源源不斷地吸入管道,並輸送到除藻車裡。
「每輛藻車都是一個獨立的藻水分離系統。」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宋弘宇說。他介紹,這樣的移動除藻設備一共有7套,根據藍藻聚集的不同區域,可以靈活調配。移動藻車單臺套的日處理量為500立方米(10小時計算),組合式藻站單臺套日處理量達到1000立方米(10小時計算)。
「黑科技」
多種設備配合打出防控「組合拳」
移動藻車:富藻水被抽到藻車的平流式氣浮池內,通過快速釋放,能夠產生大量微細氣泡。在氣泡上升的過程中,就會將富藻水中的固體懸浮物(藻渣)帶到水面。當表層的藻渣聚集到一定數量時,會被刮至脫水分離系統內進行處理,使藻渣的含水率降至90%以下,形成藻泥。脫水後的藻泥會被運輸至處置點進行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而成功實現藻水分離後的清水將被重新排回河道,進入滇池。這種方式,能讓富藻水中的藍藻去除率超過95%以上。
藻船:工作原理和移動藻車類似,通常搭配運輸船共同在水面作業,在藍藻問題比較嚴重的區域進行藻水分離。
固定式藻水分離站:位於滇池最容易聚集藍藻的地方,北岸龍門村。該站於2011年8月啟用,設計日處理量20000立方米。去年12月開始,公司對該站進行了提升改造,預計今年4月完工,完工後龍門藻水分離站的日處理量將大大提升。
水動力設備:藍藻喜歡上浮到水體表層獲取光照,使水體透明度降低,導致沉水植被由於光照不足而退化和消亡,水體底層溶解氧降低。水動力設備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在水中主要是通過向下層水體充氧提高其溶解氧濃度,混合上下水層,破壞藻類的懸浮狀態,使藍藻向下層遷移,抑制其生長。
加壓控藻船:主要工作範圍是藻車無法處理的水域,通過加壓滅藻技術,使藍藻囊團的囊膜破裂,「殺死」藍藻之後,讓其分解沉入水中。
曝氣船:有時體積較大的除藻設備無法到達一些近岸水域,這時可以使用體積較小、操作靈活的曝氣船,通過增加水體溶解氧技術,持續改善水質。在滇池大壩、海埂公園等水域,都有曝氣船工作的身影。
今年計劃
劃出40片水域重點科學防控藍藻
去年,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遵循國家環保部「鼓勵採用高效、低耗的物理導流、打撈等技術控制湖庫堆積藻類汙染」的技術政策,進一步強化滇池藍藻水華治理專業化隊伍和能力建設,圍繞滇池22片重點防控水域,年度累計收集富藻水約2.78億立方米,打撈藻漿約866萬立方米,生產藻泥約7945噸。經過科學核算,去年全年累計削減滇池內源總氮約1529.8噸、總磷約88.19噸,基本實現減緩藍藻過度增殖、改善重點水域景觀、加大內源汙染負荷削減的工作目標。
儘管滇池全湖水質去年已經上升到Ⅳ類水,但是從昆明的氣候和滇池目前的水環境狀況來看,藍藻依然存在大量生長和繁殖的可能。為構建「打撈與處置相結合,固定與行動裝置相輔助」的除藻設施體系,快速提升藍藻水華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去年劃出22片重點防控水域的基礎上,今年的藍藻重點防控水域將增加至40片。同時,公司將根據各種設備的特性和使用水域,按照「固定藻站+裝配式藻站+藻車+藻船」的方式,對藍藻進行科學防控。
河道治理
「孢子轉移技術」讓水變清「拉網」重建水體自淨功能
車家壁岔溝汙水的生態及科技治水處理示範點內,河道上遊來的汙水會先被引入8個生態水塘,通過汙水調蓄、梯級沉澱、生態淨化等方式進行初步淨化後,提升到設備運行區,用「孢子轉移技術」「速分生物處理」進行處理,再回補到下遊河道。
北京科淨源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孢子轉移技術」主要依靠細微納米級孢子與廢水中的含磷物質、疏水基懸浮物形成「水-氣-固三相混合物」上浮到水體表面,再通過刮渣機清除,從而實現高效率除磷;而「速分生物處理」則能高效去除廢水中的總氮。
從2017年3月開始,經過前後兩期工程建設,西山區已經在小沙溝、鄭河路溝、漁村溝、車家壁岔溝建設了8座水質淨化站,總處理量27200立方/天。水質監測數據顯示:河道汙水經水質淨化站處理後,總磷、化學需氧量明顯下降,溶解氧、透明度明顯上升,河道水質明顯改善。
去年4月,西山區水務局與江陰嘉潤石墨烯光催化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在清水河日新路至廣福路段1.27千米河道內布設了782張石墨烯光催化網。在可見光的作用下,這些網能和河道中的汙染物發生化學反應,將水體中的大分子加速分解為二氧化碳、水以及一些可以被微生物分解的小分子。這樣的技術儘管不能直接消除水中的總氮、總磷,但能提高水體溶解氧,激活水體土著生態系統,從而重建水體自淨功能。
本報記者 孫琴霞 高偉
實習生 彭婷婷 楊萌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