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汙染負荷已超環境容量 昆明「十三五」擬追投200億治理

2021-01-18 每日經濟新聞
滇池流域汙染負荷已超環境容量 昆明「十三五」擬追投200億治理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7 00:19:51

近日,昆明市環保局發布《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並就此舉行了聽證會。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昆明擬總投資192.68億元治理滇池,規劃項目100個。其中,新建項目77個,投資約106.69億元。這讓滇池治理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孫皓翎    

◎每經實習記者 孫皓翎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雲南滇池,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嚴重汙染現象。當地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自1996年後的20年左右,已投入近500億元治理滇池。

治理滇池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滇池流域的生態環境現狀仍需進一步改善。截至目前,滇池多處水域水質仍屬劣V類。

近日,昆明市環保局發布《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聽證稿)(以下簡稱《規劃》),並就此舉行了聽證會。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擬總投資192.68億元治理滇池,規劃項目100個,其中新建項目77個,投資約106.69億元。這讓滇池治理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對此,昆明環保科普協會副理事長梅念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滇池「十三五」治理,關鍵仍需對城市發展、人口規模等作出一定控制,就滇池流域的生活生產布局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汲取以往的經驗教訓,著重從汙染源上解決問題。

對於滇池治理「十三五」規劃等問題,記者近日聯繫昆明市環保局、滇池管理局,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相應回復。

20年來已投入近500億元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因為流域內農業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導致汙水垃圾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引發了滇池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上述《規劃》顯示,滇池流域水汙染源主要包括陸域點源、農業農村面源、城市面源和水土流失。2015年,滇池流域汙水排放量3.6億立方米,陸域主要汙染物入湖量分別為化學需氧量3.97萬噸、氨氮5205噸、總氮7321噸、總磷614噸。

「滇池清,昆明興。」這句昆明人出口成誦的話,反映了人們對滇池治理的渴盼與厚望。

實際上,從「九五」時期開始,滇池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治理湖泊,治理投入不斷增加。從1996年到2015年,20年來各級政府投入近500億元。2015年,來自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材料顯示,20年來,滇池治理累計完成投資488.93億元。

對於滇池治理,《規劃》顯示,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水汙染防治成效逐步顯現,營養狀態已由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水質企穩向好,藍藻水華發生規模和頻次不斷下降,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湖泊富營養化仍然存在,產生規模化藻類水華風險依然較大,水生態系統仍然脆弱。

部分水域水質仍為劣V類

2015年夏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在位於昆明西山風景區的滇池流域發現,部分區域湖水整體泛綠,富營養狀態明顯。尤其暴雨過後,湖水綠浪翻滾,傳來陣陣異味。這種情況在遇到藍藻爆發時更甚。

對於滇池水質狀況,上述《規劃》稱,2015年,滇池外海和草海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水質仍為劣Ⅴ類,滇池主要35條入湖河流中(含納入考核的16條河流)4條河流水質為劣Ⅴ類。

就滇池流域目前的狀態來說,在外界分析看來,其治汙已取得較大進展。

昨日(9月6日),正參加滇池治理相關討論工作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滇池水質已逐步改善,在當前滇池水質超標指標中,較難達標的是總氮一項,其他如COD(化學需氧量)等指標相對更容易達標。

夏青認為,滇池是按控制單元、不同的河流斷面一步一步進行治理,治理工作不是一口吃,而是循序漸進、逐個達標。「先揀最重要的指標進行達標。」

實際上,昆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加速,讓滇池承受著巨大壓力。

《規劃》顯示,目前,滇池流域以約佔雲南省0.75%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省約23%的GDP和8%的人口,是雲南省人口高度密集、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汙染排放超過了環境承載力。2015年滇池流域常住總人口已達到約406.86萬人,約佔昆明市總人口的60%;流域內GDP達到3168億元,約佔昆明市GDP的80%。

梅念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地的土地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有限,在過去的治理中,城市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了治理的進度,導致滇池治理和經濟發展捉襟見肘。

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

在梅念蜀看來,滇池「十三五」規劃治理,關鍵需對城市發展、人口規模等作出一定控制,就滇池流域的生活生產布局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汲取以往的經驗教訓,著重從汙染源上解決問題。

在8月31日舉行的《規劃》聽證會上,多數與會代表指出,滇池治理「十三五」規劃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銜接,否則,如果「十三五」期間不控制城市發展規模、人口增長等問題,滇池的汙染壓力將難以減輕。

《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滇池流域經濟社會仍將持續增長,預計GDP年均增長9%左右,新增常住人口20萬以上;流域汙染排放負荷持續增加,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產生量與2015年相比,預計分別增長13%、10%、5%和4%。

同時,《規劃》稱,「目前滇池流域汙染負荷已超環境容量,需從產業結構與布局、人口分布與規模、城市發展空間與布局等方面優化調整,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滇池保護治理間的關係是重點和難點。」

對此,四川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黃川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建議,在滇池「十三五」治理期間,應當轉變思路,從過去的「按經濟需求開發」到「按環境承載力開發」,從過去的「開發利用」到「控制利用」,進行轉變。所謂控制利用,即在控排治汙的前提下,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進行利用。

黃川友認為,環境承載力應反過來調節經濟發展,讓經濟發展處在生態環境允許的範疇中。若要減少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則需進一步提高開發水平和治汙能力,進行科技創新。

此前,昆明市副市長王道興對「十三五」滇池保護治理的目標進行了披露:到2018年,草海穩定達到V類;到2020年,滇池湖體富營養水平明顯降低,藍藻水華明顯減輕,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滇池外海水質穩定達到IV類;主要入湖河流穩定達到V類以上;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相關焦點

  • 滇池面源汙染治理案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滇池的改變自「九五」以來,滇池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汙染治理的標誌性工程。經過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滇池成為水環境治理的表率和優等生,是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的寵兒。
  • 從啟動治滇到精準治滇 細數滇池治理歷程及轉變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流域治理是一項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國家重點治理「三河三湖」的難點,滇池治理一直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雲南都對滇池治理作了重要指示。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星海半島生態溼地察看滇池保護治理情況時,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成效,並強調「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2020年11月3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北京組織了「流域治理滇池模式研討會」。
  • ...奮進新昆明」系列|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 滇池連續三年水質達IV類
    「35條入湖河道中,水質達到或優於III類的17條,比2015年增加了12條,納入國家考核斷面的12條河道均達到滇池『十三五』規划水質目標要求。」昆明市滇池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付文介紹,滇池流域「十三五」規劃項目101個,完成95個項目建設,完工率94%。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共計實施項目322個,完成310個,完工率96.3%。
  • 生態保護進行時 昆明向滇池投放20萬尾魚苗
    人民網昆明11月22日電 (虎遵會)11月21日,「2020年第十一屆放魚滇池生態保護行動」在昆明海埂公園舉行。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帶領下,市民和遊客共同向滇池投放了20萬尾鰱、鱅魚魚苗。
  • 生態環境部要求加大滇池藍藻防控
    記者趙偉攝近日,生態環境部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要做好太湖、巢湖、滇池、 洱海等流域藍藻水華防控。藍藻水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種特徵,主要由於含有大量氮、磷的廢汙水進入水體後,藍藻、綠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後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 昆明這個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這樣做
    在進行全面的生態治理後,我們幾乎已看不到以前荒蕪破碎的山體,但是歷史不能被遺忘,保留它是為了警示後人,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謀求發展不可取。」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介紹,為大力加強滇池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昆明市在滇池流域及西山重點保護區範圍內開展關停整治和生態修復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治理行動,全面關停禁採區內所有採石採砂採礦點,並對採空區及水土流失、破碎山體等區域進行全面治理修復。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治理 滇池水質好轉為Ⅴ類
    雲南省水利廳廳長、省河(湖)長制辦公室主任劉剛表示,通過治理,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重點汙染湖泊水質得到有效改善。 劉剛介紹,在對九大高原湖泊實行「一湖一策」分類治理工作中,對水質優良的撫仙湖、洱海、瀘沽湖,將突出流域管控與生態系統恢復,嚴格控制入湖汙染物總量,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健康;對納入國家水質較好湖泊保護的陽宗海和程海,將繼續強化汙染監控和風險防範,提升水環境質量;對汙染較重的滇池、星雲湖、杞麓湖和異龍湖,將通過開展全面控源截汙、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建設、汙染底泥清淤、生態補水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 人民日報點讚:滇池金線䰾重現折射生態治理成效
    報導認為,滇池治理是事關雲南全局的大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從點源汙染治理到流域系統治理,從單一治汙向汙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並重,多年來,雲南省和昆明市鍥而不捨,滇池治理成效明顯。隨著近年來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以及增殖放流活動持續開展,如今在入滇河流盤龍江上遊,滇池金線䰾種群身影重現。
  • 候鳥遷徙季 3萬多隻紅嘴鷗已抵達滇池流域
    中國網11月23日訊 據云南昆明市鳥類協會公布的數據:紅嘴鷗已於11月陸續抵達昆明,目前抵達滇池流域的紅嘴鷗已有3萬多隻。為迎接候鳥到來,當地林草部門備齊鷗糧,昆明交警支隊更專門制定了觀鷗季交通組織實施方案。相關負責人提醒觀鳥人士,觀賞紅嘴鷗時最好讓它們自己覓食,儘量不要投餵麵包等食物,以防紅嘴鷗消化不良。
  • 做好滇池治理主力軍 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滇池藍藻打撈處置工...
    、打造滇池治理工匠精神。近日,由昆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昆明市總工會主辦,昆明市職工技術協會辦公室、昆明市職業技能鑑定中心、昆明地區職工技能提升活動辦公室、昆明市城建工會、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昆明市第一屆「滇投杯」滇池藍藻打撈處理工職業技能競賽拉開帷幕。
  •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
    (一)打好「兩湖兩江」(滇池、陽宗海,金沙江、珠江)流域保護治理及修復專項攻堅戰。一是深化滇池保護治理。繼續把滇池治理作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加大力度,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強化流域空間管控和生態減負,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嚴禁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開發建設及經營活動。
  • 滇池富營養化程度持續下降 氮磷含量減少
    經過綜合治理,滇池水質明顯改善。藍藻水華是如何形成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項目「滇池藍藻水華汙染控制研究」首席科學家劉永定介紹,藍藻大約在距今34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各地淡水環境中幾乎都有。
  • 【人民日報】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
    滇池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經過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五類上升為五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四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繼續保持在四類。
  • ...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
    (一)打好「兩湖兩江」(滇池、陽宗海,金沙江、珠江)流域保護治理及修復專項攻堅戰。一是深化滇池保護治理。繼續把滇池治理作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加大力度,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強化流域空間管控和生態減負,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嚴禁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開發建設及經營活動。
  • 河湖生態治理緣何偏愛中山杉
    滇池治汙的「杉家兵」  《建議》中有一條「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昆明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實行河長制,治理的重點是滇池,使用的植物「主角」是中山杉。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百餘名家長娃娃開啟滇池除藻科普之旅
    掌上春城訊為讓更多普通市民了解滇池藍藻處置的一線工作,調動市民共護滇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9月8日,由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主辦,都市時報、昆明滇池湖泊治理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昆明「探秘母親湖」系列科普活動之2019年「見證滇池除藻 共護碧水清流 」主題公益活動舉行。
  • 滇池汙染底泥疏挖二期工程清除總氮1萬多噸
    一段時間以來,在滇池草海南部、盤龍江入湖河口等地,總能看到滇池底泥汙水通過特殊管道直接從滇池底部排到堆場,經過吹填、沉降、餘水處理等工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