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滇池的改變
自「九五」以來,滇池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汙染治理的標誌性工程。經過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滇池成為水環境治理的表率和優等生,是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的寵兒。
滇池水質近80年以來經歷的幾個曲折變化過程:
根據滇池保護治理的實際情況,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下圖是十三五以來,滇池每年的水質變化:2016年首次告別劣V類,2017年穩定保持在V類,2018年首次全年達到Ⅳ類,重度藍藻水華僅發生一天。
2008年11月習總書記專程到昆明考察,強調「強化生態文明觀念,保住青山綠水」。
2015年1月20日習總書記考察昆明時提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
2019年1月13日,雲南日報頭版報導了滇池草海、外海水質均達到Ⅳ類,是30年來最好水質。
2019年1月20日,習總書記再次考察昆明,對滇池治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並強調「要繼續抓下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習總書記三次考察昆明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足見滇池保護治理的重要性,緊迫性。
2019年2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以「雲南:推進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為題,對滇池水環境治理取得新成效進行了報導。
2020年1月20日,正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昆明,前往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察看滇池保護治理情況。
滇池治理取得喜人的成果,鼓舞了所有水環境人的信心。總結滇池保護治理的成功經驗,探索河湖保護治理的「滇池模式」,不僅對我國其他類似地區做好河湖保護治理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而且對建設美麗中國也有重要作用。
滇池治理模式
通過十年的滇池綜合治理經驗的總結,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的成功經驗,滇池取得了目前的成果,其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領導的引領作用
制度的驅動作用
科技的促進作用
人才的支撐作用
融資的保障作用
特別是市委、市領導審時度勢的明確提出並具體實施的核心措施起到了關鍵作用:
(1)構建實施了滇池治理的統籌部門——滇池保護治理指揮部,市委書記親自掛帥。
(2)明確滇池治理的戰略要求:從「工程治滇」轉變為「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
(3)制定並嚴格實施《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滇池治理的突破——三年攻堅
回顧歷程,在滇池保護治理的「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側重工程治滇,實施多項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間,在完善工程措施的同時,及時系統總結復盤,十幾年來的滇池治理經驗結合當前滇池水質的特點,以及滇池治理的緊迫性。市委市政府決策編制並實施《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技術指導意見》,爭取在三年內使滇池水質有所提升。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滇池治理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實施了滇池治理管理體制的重構,為「三年攻堅」提供了管理體制保障。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總指揮的滇池治理指揮部,下設三個部門,統籌全市涉滇的各部門工作,統一發布任務、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監督,使三年攻堅有了組織保障。
2)制定並明確滇池保護治理「雙目標責任制」;明確水質提升和汙染負荷削減「雙目標」,同時形成分區域、分階段的考核目標。逐一明確各河道水質目標和各行政區汙染負荷削減目標,提高目標考核的可操作性。通過明確目標,實施目標倒逼,倒排治理工作,掛圖作戰,加快推動保護治理。
3)制定並明確了河長制及配套的生態補償機制;編制並實施了考評量化手段措施,為「三年攻堅」提供制度、考核的量化依據。
4)編制昆明地方標準:《汙水處理廠主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並實行分區分級的汙染物排放限值。統一了原來各種標準之間的差異,為滇池治理各項工程措施明確了標準,為「三年攻堅」提供了量化標準及考核依據,解決了二十幾年來沒有地方標準的重大問題。
5)明確滇池保護治理水質關鍵因子——總磷、總氮,突破性地提出TP≤0.05mg/L,TN≤5mg/L的具體量化指標。
6)完成全市35條入湖河道的汙染物總量普查,滇池承載力核算,規劃設計出近四年以來每年每條河的量化汙染物總量,為「三年攻堅」提供關鍵汙染削減量考核依據,為生態補償機制提供核算依據。
7)完成並實施了雨汙合管網系統的雨季面源汙染問題的解決方案,以西山區「車家壁岔溝示範工程」作為《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技術指導意見》中的技術指導之一,並全市推廣。該治理理念的應用,破解了困擾滇池治理二十幾年的核心汙染問題,為滇池水質持續向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8)全市入湖口前置庫的規劃、設計、建設,構建入滇河道的最後一道屏障。對35條入湖河流,採用「雨汙調蓄汙染物削減+河道措施汙染物削減+前置庫汙染物削減」系統治理防範,最大限度地削減入滇汙染物總量。
《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提出:
明確滇池水質治理的關鍵因子是總磷、總氮。
國內外專家、科研院所通過大量實驗和分析測試,得出控磷穩氮的治理要求。
針對35條入滇河道,調整以往「單獨考核水質目標」的策略,實施「水質目標與汙染負荷削減」雙控考核機制。
支流溝渠治理水質目標與主河道治理目標一致。特別是雨季雨汙混流,面源汙染的滇池重要汙染源。
重點河道水汙染治理設施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河流)Ⅳ類,在旱季總磷、總氮尤為嚴格:總磷≤0.05mg/L,總氮≤5mg/L(冬季8mg/L)。
開展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以超極限除磷為主總氮挖潛為輔的原則,雨季多餘混流水啟動一級強化處理。新建汙水處理廠均引入旱、雨季雙運行模式設計理念,以應對雨季面源汙染。
在主城區及重點河道周邊建設調蓄設施,收集汙染負荷較高的初期雨水,削減城市面源汙染負荷。在城區(二環以內)建設19座調蓄池,每座調蓄池容積1萬-2萬m,在其它地區建設調蓄坑塘,近100萬m,收集7~10mm降雨量的初期雨汙混合水,削減初期雨水汙染。
在入滇河道入湖口有大量溼地,利用溼地,修建前置庫,在滇池邊再建一道屏障,實現雨季溢流汙染的防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