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汙染突出,大氣治理任務依然艱巨

2020-11-24 中國環境報

  ◆中國環境報記者 郭薇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北接河南、山東,東臨江蘇、浙江。安徽省的環境質量不僅對推進長三角環境質量協同改善有重要影響,更關係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目標。

  近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帶隊的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到安徽開展《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

  在執法檢查期間,檢查組先後在安徽省蕪湖、馬鞍山、合肥等地與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及其有關部門座談,聽取相關省、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匯報;還與環保部門、人大代表、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基層執法人員舉行多場專題座談會,聽取他們對《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意見和建議;執法檢查組還深入地方和企業單位,實地查看企業汙染治理、機動車汙染治理、揚塵防治、空氣品質監測等情況。

  從此次執法檢查的情況看,安徽省重視大氣汙染防治,並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舉措,大氣質量得到初步改善。全省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17年為8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1.1%,完成了國務院《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確定的目標任務。

  但檢查組也注意到,安徽省作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夠合理,結構性汙染突出,加之汙染防治投入存在缺口、管理還沒有完全到位等原因,導致空氣品質與目標要求和公眾期盼仍有較大差距,空氣品質達標壓力較大,大氣汙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具體來說:一是環境保護責任體系仍需健全。部分地方監管責任有待進一步壓實,環境管理、環境執法「嚴緊硬」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一些地方違法排汙行為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有的企業治理設施建設滯後或運行不正常,提標改造進展緩慢;部分項目未落實揚塵防治措施。二是能源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安徽省是全國能源基地,同時肩負著向滬、浙送電的任務。目前,安徽省燃煤火電機組4773萬千瓦,佔全省電力裝機容量的74.5%,其中皖電東送裝機1354萬千瓦。納入國家電力建設規劃,並於「十三五」期間投產的燃煤火電建設項目9個、裝機1055萬千瓦,全部建成後年均新增煤炭消費約2100萬噸,環境容量將更加有限。三是資金和人員保障存在一定壓力。儘管近年來,省、市、縣不斷加大大氣汙染防治資金投入,但仍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同時,面對日益繁重的監管任務,環境監管人員不足凸顯。

  從本次執法檢查的情況看,影響安徽省大氣質量還有以下問題:

  問題一

  區域聯防聯控工作力度不夠

  當塗縣縣長吳瑞新說:「當前涉及區域環境質量保障和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均明確提出區域內城市統一管理手段、統一執行標準。但考慮到各地不同特點,在具體操作上不夠精準明確,操作性、聯動性不夠強。」他建議,結合區域特點和實際,制定統一環境標準、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聯防聯控機制。

  當塗縣人大代表田際華說:「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特別強的工作,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調,完善大氣汙染聯動協調機制。」他建議,一方面,要明確本行政區域各相關部門具體職責;另一方面,區域外的各地方政府也要明確聯合防治的措施和要求。在《大氣汙染防治法》中,對這兩方面規定還不夠清楚,對區域外的聯合防治也僅僅提到了重點區域。

  安徽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建議,在國家層面將安徽省的機動車汙染防治納入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執行統一標準的二手車遷入政策,支持安徽省機動車汙染防治工作。

  問題二

  煤炭消費總量逐年上升

  安徽省一些地區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產業布局對大氣環境已經形成短期固化效應,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徽省一次能源中,煤炭佔比為88%,燃煤火電機組佔全省電力裝機容量的74.5%,其他高耗能項目還在持續建成投產,導致煤炭消費總量還將進一步增加。很多小企業根本沒有汙染治理設施,長期違法生產,汙染物直排;礦山大面積裸露,道路施工敞開式作業,一些應淘汰的燃煤小鍋爐仍未拆除。

  安徽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根據安徽省能源局提供的材料,2015年、2016年安徽省煤炭消費總量分別為1.567億噸、1.573億噸,2017年為1.6億噸以上,呈逐年上升態勢。2015年,煤炭消費量佔全省能源消費量的76.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8個百分點。減煤壓力十分巨大。」

  除了能源結構不合理外,安徽省基礎工業佔較大比重,經濟呈重型化特徵。2016年,安徽省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佔地區規模以上工業能耗比重為85.41%,高於國家5.13個百分點。工業結構偏重是導致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問題三

  基層環保部門執法資源配置不合理

  從執法檢查情況看,汙染環境行為主要發生在市、縣級以下基層,基層執法任務重,但無論在人員、設備和技術力量配備上均極為缺乏,大氣汙染防治的執法資源更多傾向於國家和省級政府執法部門,使得執法層級權責不匹配,資源分配不合理,使得基層大氣汙染防治執法的有效性受到嚴重影響。

  當塗縣基層環境執法人員郭曉安說:「環境執法部門至今未納入行政執法編制,導致人員、裝備等均未執行執法機關相應標準,在執法權威性、嚴肅性、規範性上遠不能達到相關要求,尤其是基層執法能力嚴重不足、執法人員業務水平和綜合監管能力不強,一線執法力量建設長期跟不上實際工作要求,難以有效貫徹執行《大氣汙染防治法》管理規定。」

  他建議,結合機構改革、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將環境執法部門納入執法編制,整合環境執法力量,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整個執法水平。另外,當前有些中小汙染源分散在各鄉鎮(園區),存在執法監管盲區,建議從法律上明確在鄉鎮建立環保綜合執法機構,有效解決環境執法能力不足的問題。

  與日益增大的環境監管難度相比,基層環境執法隊伍能力仍待提高。目前基層環境執法隊伍中人員混崗、隊伍人手不足問題仍普遍存在。以當塗縣為例,當塗縣環境監察人員編制為15人,但實際在崗人數僅十餘人。基層執法人手緊缺,存在三四個人管幾百家企業的現象。基層環境監察部門「全能型」小部門和「綜合型」大職責不對稱,監管執法難度日益增大。

  執法檢查中暴露的問題還反映出,在實際工作中,環保部門僅在汙染防治和執法監督這個單純層面上履行職能,很多涉及綜合性的重大經濟行為,環保部門仍無權介入。環境監察執法部門沒有相應的強制執行權,對於一些不能如期繳納行政罰款的企業只能申請地方法院強制執行。由於目前受結案率、工作量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法院強制執行情況不理想,使得環保部門付出巨大成本實施的監管和處罰不能發揮作用,一定程度降低了法律的權威和環保部門的公信力。

  執法檢查還發現,大部分基層環保部門受經費限制,缺乏高科技手段,在取證過程中僅靠攝像機、照相機等單一技術手段,遇到緊急情況不能及時取證,對企業的違法行為取證困難或造成有力證據滅失。

  問題四

  環境司法專業化不足,難以發揮懲戒震懾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本次執法檢查還發現環境司法工作存在環境違法案件管轄權設置不合理的問題,環境違法案件主要發生在市、縣級以下地方,但縣級人民法院卻沒有管轄權。國務院行政審批權已經大量下放,但司法審判管轄權卻未能下放。

  安徽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大氣汙染刑事案件取證難、責任認定難、辦案周期長。」安徽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也反映:「目前大氣汙染防治調查取證難,在辦理刑事案件或公益訴訟案件時,確定汙染物種類、確定損害行為和造成環境危害之間的因果關係難度大。此外,處罰力度小。汙染環境犯罪量刑偏輕、起訴率不高,與汙染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長遠危害、後期的環境修復以及檢測鑑定費用等不相匹配,出現犯罪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的倒掛情況,難以發揮刑罰震懾犯罪的效果。三是監督能力弱。大氣汙染案件紛繁複雜、專業性強,辦案人員需要長期專業知識的積累、實踐經驗的錘鍊,往往很難做到精準精細監督。」

  地方司法部門建議,最高人民法院應加強對環境違法案件管轄權的研究。環境案件「不告不理」原則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目前大量環境違法案件發生,但在司法審判原則上依然遵循「不告不理」原則,司法機關對環境違法案件被動應對,不能主動作為,建議最高人民法院認真研究這一原則在環境司法案件上的應用。

  此外,環境司法受到環境技術限制,對於大氣汙染違法行為調查、取證均缺乏有效的機制建設、經費無來源,相關司法程序不完善,違法案件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不同地區刑事處罰標準不同,缺乏統一具體規定。地方一些部門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最高人民法院對大氣汙染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認定不明確、不完善,認定無依據,導致公安機關提起環境汙染刑事訴訟難。

  另外,國務院資源綜合利用相關管理部門執法措施不科學,對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採取鼓勵政策,沒有採取強制性措施,不能保證資源綜合利用的有效實施,使得大量工業固廢不能通過資源綜合利用途徑得到充分利用,而增加了汙染物的產生量,是導致環境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為止,全國人大常委會尚未制定有關規範資源綜合利用的法律)。

相關焦點

  • 結構性汙染為何依然突出?中央環保督察組把脈陝西
    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今天(13日)向陝西省反饋「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情況時指出,專項督察發現,陝西省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雖然做了許多工作,大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結構性汙染問題依然突出,形勢依然嚴峻。
  • 大氣汙染治理要強化治本之策 解決結構性問題
    強化治本之策 解決結構性問題——全省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大會精神解讀(三)□記者 馬彥銘「強化治本之策,集中力量抓好根治大氣汙染的重點工作充分調研、摸清底數,找準大氣汙染的深層次矛盾、結構性問題「大氣汙染成因複雜,但說到底根子還是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上。」會議提出,必須強化治本之策。對此,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郭斌深表贊同。
  • 上海PM2.5濃度下降趨勢明顯 臭氧取而代之成為大氣汙染的首要汙染物
    柏國強說,從現階段的空氣品質狀況來看,可以說還沒有擺脫「人努力天幫忙」的階段,稍有鬆懈空氣品質可能會有一些反覆,秋冬季還有汙染天氣甚至重汙染天氣發生,夏季高溫時段臭氧超標時有發生,複合汙染問題進一步凸顯,臭氧已經取代PM2.5成為大氣汙染的首要汙染物。2020年PM2.5超標17天,臭氧超標27天,重汙染出現1天。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中央財政3年將投263億  環保部20日透露,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要批示。為此,環保部對近年大氣汙染治理情況進行盤點。環保部表示,完成情況較好的任務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清潔生產、燃煤小鍋爐整治、煤炭總量控制、油品達標供應、黃標車淘汰等,平均得分率在80%以上。  完成情況一般的任務包括建築節能與供熱計量、大氣汙染防治資金投入等方面,以及煤炭洗選加工、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重汙染天氣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等任務,平均得分率在50%~80%之間。
  • 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霧霾與大氣汙染的措施與啟示
    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大氣汙染問題,先行工業化國家也曾經歷過,如美國的洛杉磯,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部沿海工業帶以及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為治理大氣汙染問題,這些國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為此,我們調研了這些城市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面的舉措和經驗,以期為解決我國的霧霾問題提供參考。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年推出的『大氣十條』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讓空氣品質改善非常明顯。但目前,治理正進入相對困難的瓶頸期,越到後期、難度越大。若把現行措施比作『地面攻打』,如今僅僅靠地面力量已經越來越費勁,急需呼叫『空軍』支援,為深度治理大氣汙染提供強有力的推動。」
  • 【經驗分析】美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殺手鐧」
    1、美國採取了哪些大氣汙染治理措施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自1970年美國環保局成立並開始採用強有力的國家法律來控制大氣汙染到現在美國治理大氣汙染,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大氣汙染治理的區域機制。區域環境管理機制就是在區域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管理機構,對區域內的環境問題進行全盤整合式管理。從操作方式上,這一機制主要通過區域環境自主管理和區域合作兩種方式。而大氣汙染治理區域機制即是區域環境管理機制中的一種。美國環保局將全美劃分成了十個大的地理區域,並根據這樣的劃分建立了十家區域辦公室來進行管理。
  • 期刊擷萃丨劉炳江: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 著力補齊大氣汙染...
    摘 要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形成臭氧(O3)和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前體物,當前我國O3汙染問題日益凸顯,實施VOCs治理攻堅能有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補齊大氣汙染治理短板,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原標題: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近日印發《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方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有關要求,指導各地加強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廣西南寧治理大氣汙染出「重拳」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廣西南寧市政府印發了《南寧市大氣汙染防治規劃》(下稱《規劃》),計劃用10年時間,對南寧市六區六縣共22112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環境空氣品質達標挑戰,解決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等空氣環境突出問題。
  • 劉國中在調研生態環境保護時強調 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
    劉國中在調研生態環境保護時強調 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2020-12-02 2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專題論壇:
    兩個總量是定燃煤總量不增長,定汙染物的減排必須要完成任務,以此來確定各地能不能新上一些產能項目。具體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轉變政府的職能,強化政府的環境責任,讓各級政府真正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二是要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像河北省淘汰鋼鐵過剩產能的任務就非常突出,而且今年河北進展還是不錯的。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主題論壇:「東亞大氣汙染...
    2013-12-14 17:08:25馮良: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大氣汙染已成為我國當前最突出、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大氣汙染既是環境問題,同時更是發展問題,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並逐步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三十多年裡集中呈現成壓縮型、負荷型特點。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的演變而不斷深化。幾十年來,我國在大氣汙染控制和空氣品質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在系統回顧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基礎上,展望提出新時期推進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創新思路。
  •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當前,我國區域性、結構性汙染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汙染物排放量仍處於高位,環境質量特別是大氣環境質量受自然條件變化影響較大,一些流域和地區水環境質量改善程度不高,土壤汙染、危險廢物、化學品等環境風險管控壓力大。我們必須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聚焦突出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推進、加快解決。
  • 長三角能源約束條件下的大氣汙染問題及對區域協作的啟示
    視覺中國 圖近年來,我國空氣品質總體好轉,但大氣汙染形勢依然嚴峻,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為特徵汙染物的區域性大氣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大氣汙染防治逐漸進入瓶頸期和攻堅期,需要系統謀劃大氣汙染防治戰略。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人口最為密集,同時也是我國複合型大氣汙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 大氣治汙往後要啃「硬骨頭」 ——專訪石家莊市大氣辦副主任馬玉辰
    馬玉辰:今年上半年石家莊大氣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可歸結為「人努力、天幫忙」,但這並不足以打消我們對完成任務的擔憂,目標壓力仍然很大。我們從縣到市都是強力管控,現在我們就是要查漏補缺,一門心思補短板、抓督查,周調度、日會商,幾乎每天都在跟蹤和研判汙染源,一旦發現,馬上查處。
  • 企業大氣汙染減排在行動(三)
    會議開始,主持人介紹了此次培訓會的情況,本次培訓旨在通過公開面向企業傳播大氣汙染防治知識、減排方法培訓和專家優化建議,促進企業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為鹹陽市企業大氣汙染減排提供及時、有效、全面的改進建議和技術支持。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省內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的實踐  治理大氣汙染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因為大氣汙染本身成因、傳導和治理的複雜性,而且自然氣象條件下汙染性氣體的擴散會影響周邊地區環境質量。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涉及面廣、利益關係複雜,機制的建立健全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 [環保微講座]發達國家大氣治理有哪些啟示
    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也曾經歷過嚴重的大氣汙染事件,通過大量的科學探索和持續的治理實踐,這些汙染問題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為我國開展大氣汙染治理和加快空氣品質改善提供了借鑑。  發達國家經歷了漫長而艱巨的大氣汙染防治歷程,從汙染高峰到空氣品質達標需要大約30-40年的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