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張永沒有想到,騎行去越南時跟同學的一句玩笑話,成了他現在的生活狀態。
虎瀟湘晨報報導,今年4月,張永辭了職,和高中同學從南寧出發,騎單車去越南玩,「那時,在國道上看到很多易拉罐,就開玩笑說以後可以來這邊撿。」
回來後,因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張永便想起了這句玩笑話。於是,從湘潭買了張火車票,到了廣西全州,開始了和易拉罐打交道的日子。
去年,張永從湖南工程學院材料專業畢業。「(做多久)看心情吧。」說到夢想時,張永有點不好意思,「希望以後能自己創業,做跟英語有關的事。」
緣由:一句玩笑話成真了
張永是安徽人,去年從湖南工程學院畢業。之後,去了深圳一家公司做旅遊銷售。
「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我喜歡旅遊,所以一開始覺得這份工作挺不錯的,但後來發現實際和想像不一樣。」他說。
每天重複的工作,加上在公司上班並不自由,讓張永感受到了現實的骨感。
於是,今年4月他辭了職。
之後,張永約了一個高中同學騎行去越南,「從南寧,一直到了越南胡志明市,想出去看看。」他說,在途經國道時,看到路邊有很多易拉罐,當時還跟同學開玩笑說「以後可以一起來撿,興許還能發一筆財呢」。
騎行回來,張永回到湘潭,開始繼續找工作。但並不順利,「在幾個招聘網站上投簡歷,不是沒有回應,就是去面試了但感覺別人明顯不想要你。」他說,當時覺得很迷茫。
這時,他用手機上網瀏覽新聞時,看到回收垃圾價格還可以,便想起了那些易拉罐。
於是,他買了一張火車票,來到了廣西全州。
吃苦:最多一天撿1000多個易拉罐
半個月前,張永到了全州,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他在當地租了一輛三輪摩託車,每天40塊錢的租金,油費自理,他自娛自樂地稱這是他的「寬敞房車」。
張永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路邊的易拉罐。每天早晨6點40分起床,吃過早飯後,開始一路向南。上午,一般是撿到11點左右,中午休息一會兒,再繼續。
考慮到效率,張永是不走回頭路的,「把車停下來,兩邊都可以撿。」他說,每天他都是撿到哪裡就找個地方住下,「我屬於流動型的。」電話裡,他笑著說。
收穫最多時,一天能撿1000多個易拉罐,最少也有八九百個。
易拉罐積攢到一定量,他就等著廢品回收公司來收,「一個能賣兩毛,如果量多,出的價格就會高一些,可以講到兩毛二。」他說,最多時一天有兩百多收入。
張永說,易拉罐大多都是「紅牛」飲料,「百分之七八十吧,因為是國道,司機開車喝它提神。」
關於未來 心中有個創業夢
說起撿易拉罐的事,張永總是很健談。像他QQ空間裡自嗨擺拍的照片一樣,這個狀態他還挺享受的。
「每天在這裡一邊撿垃圾,一邊欣賞風景,挺愜意的。」他說,空閒時他就拿手機看看新聞,或者找個能蹭到無線網絡的地方看看視頻。
比起之前的工作經歷,張永說「至少會自由一點」。
上學期間,張永在工廠裡實習過,「每天12個小時,白班夜班倒,很枯燥。」他說,之後去深圳工作,每天跑銷售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之後,換工作也並不順利。
張永說,好在自己有自娛自樂精神。但說起家人,他說「有點心虛」。
雖然跟家裡還是保持著一個星期一個電話,但張永並沒告訴家人自己在做什麼,QQ和微信也把他們屏蔽了。
「不想他們擔心,家人以為我還在深圳做銷售。」他說,如果家人知道肯定會反對,「還是覺得不體面吧。」
談到理想中的工作,張永說,「想要自由發揮的空間大些,而不是被安排來安排去」。
他說,對於未來,他的要求並不高,有一套房,收入夠用,但也有個創業夢,「現在不都在說共享經濟嗎,我想做點跟英語有關的事情。」
老師評價 院長贊他有勇氣
5月21日,班主任羅老師得知張永目前的狀態時,「有些意外」。
他說,對張永的印象不是很深,「性格比較低調,不張揚,跟同學相處也比較融洽。」
羅老師介紹,當時就讀湖南工程學院時,張永的成績屬於中等,「比較特立獨行,有個性。」
「確實沒有想到,但至少他是在自食其力。不過,還是要想別的辦法,畢竟這個事不是長久之計。」羅老師說。
湖南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魏克湘得知後表示,對於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學校一直堅持先就業再擇業。「現在有一個誤區,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往高大上的工作上推,但社會需要的是多種多樣的人才。」他說。
「大學生就業應該結合自己的愛好、特長。」魏克湘說,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品德,其次是能力,再就是專業知識。
說到張永撿易拉罐的事,魏克湘評價他「有勇氣,能自食其力」。
「每個人都需要經歷一些磨鍊,我相信他會有一個好的前景,因為他懂得不依靠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這個起點開始,再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他說。
魏克湘說,希望張永積累到一定經驗之後,結合自己的愛好和專業去選擇一份滿意的工作,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