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何會流浪街頭16年?讀書不應眼高手低,教育不該急功近利

2020-11-27 騰訊網

有人說,高考考入大學的學子,都是天之驕子。

可是這些年,流浪中的大學生卻也不少。16年前,他時年25歲與家人道別,滿懷高興前往四川某醫科大學領取畢業證書,卻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之後音訊全無。

家裡的父母為尋找這位學醫大學生,父母眼中的優秀者,導致母親精神出現問題,父親也曾想過自殺。誰也沒有想到,曾經讓家人驕傲的天之驕子,卻成為了街頭的流浪漢。那個曾經健談、開朗的小夥,如今已變得頭髮半白,沉默了很多。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如此的優秀者淪落到了街頭,不敢與家人團聚?

「因為學費沒有交齊,沒能領到畢業證。」

這位學醫大學生名叫廖銀超,據本人所說,是因為四川某醫科大學未拿到畢業證,一氣之下前往廣東等地,隱姓埋名,打工流浪,然而這麼一次流浪,就是16年。

2000年左右,廖銀超考上川內一所醫科大學,家裡東拼西湊才能勉強供其讀書,為的是希望他有出息,學成歸來開一家診所,改善家裡的狀況,本該希望就在眼前,卻偏偏生出了意外。

「讀了醫科大學,當時就等著拿畢業證回來開個診所,終於可以回報家裡,走的那天堂哥也來了我們家道別,臉上都是喜悅。」

在廖銀超堂妹廖英的記憶中,堂哥廖銀超走的那天印象深刻。因為在農村,大學生去拿畢業證這樣的大事親戚都知道。

若不是這次患了尿毒症等病症,而且有好心人的幫助,或許他依然會繼續漂泊。或許,當年廖銀超到底為什麼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已經很難求證,但是堂堂醫學大學生變得如此窘況,讓人無不覺得可惜。好在廖銀超與家人已經相認,回到家後住進當地的醫院。

然而,更為讓人震驚的是在2019年,有志願者組織在一年間,發現流浪人員中竟然有46名大學生。

比如:流浪者陳某。他於2000年考上湖南某學院,但在大四畢業時因成績不理想,自尊心極強的他默默離開校園,開始了流浪生活。15年來,他去過江西、廣東、廣西等地,平時靠撿垃圾維生,夜宿橋洞或長椅。

然而,不僅是國內的畢業生,還有留學國外的高材生。又比如:1995年曹某考取重慶大學,畢業後自費留學德國,期間有過漂亮的女朋友,卻因為被認定為了非法勞工後遭遣返。之後到東莞,檔案和證件丟了找不到工作,也回不了家,在東莞四處漂泊。起初曹某的爸爸並不相信曹某在世,直到曹某的堂叔和一個同學到東莞確認,確定其就是已經消失多年的曹某,這才雙方相認。

如今,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不得思考是什麼讓大學生走上流浪道路,他們之中,不乏名校出身,不乏曾經是學習成績的優異者。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原本可以過上讓人羨慕生活的大學,變成了流浪者?

或許是他們自我的期望值太高,亦或是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很高,現實卻與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導致許多大學生無法接受,只能做出逃避性的選擇。當然,不僅僅如此,還有的是學業發展、人生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比如感情問題,家庭問題等等,都可能讓他們變得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了強大內心、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少了一些抗挫折的勇氣,導致無法融入社會,由此選擇流浪。

因此,當下的教育,應該不滿足於教給學生提高分數的能力,更應該給予學生多方面的教育。

相關焦點

  • 農村大學生深圳流浪多年,劉強東郭廣昌那樣的寒門驕子,只是少數
    (3月18日 澎湃新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高校尚未擴招,高等教育還是一種精英教育;在那個時候能夠考上淮南礦業學院(現安徽理工大學)的楊一萬,是不少村民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昔日的「寒門驕子」,如今卻成為深圳街頭的流浪漢;這樣強烈的角色反差與對比,讓「農村大學生深圳流浪」成為公眾注意力的焦點。
  • 月薪2萬年薪太少,985大學生吐槽華為工資低,還真是眼高手低
    對於很多人能夠進入985大學就意味著未來成功了一半,畢竟他們畢業之後會有很多知名的公司來搶。當然每個人的機緣也不一樣,有的人儘管平時能力一般但是卻能夠進入好的單位拿高薪,有的則只能進入一般的企業拿底薪。
  • 流浪16年後還能用英語翻譯《長恨歌》
    >東莞時間網訊 (記者 付碧強)7月15日凌晨,流浪東莞16年的陳穎在家人和大學同學的陪伴下回到了武漢。7月23日,陳穎的弟弟告訴記者,陳穎的身體指標正常,過幾天會找專家診斷其精神狀況。 把現在接觸的人當成是過去的熟人,陳穎在東莞流浪時會出現記憶混亂現象,時常自閉不與人說話,脾氣暴躁用石頭砸人。之前,有心理諮詢師初步判斷陳穎為重度精神疾病,建議儘快其到專業的精神科進一步診治。
  • 騰訊華為爭華科博士,年薪200萬:不讀書,換來的是一生在底層
    每年有多少大學生畢業?911 285佔多少?在教育產業化的今天,投入多產出少,所以很多人選擇放棄學歷。放在二十年前,大學生確實穩賺不賠,所以有那麼多砸鍋賣鐵上大學的勵志故事。如今更像是個風險投資,你期望太高,反而會失望越大,學歷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有一點誰也不能否認,讀書學習,不一定是在學校,始終是增長才幹的必由之路。
  • 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不讀書的人生,出路在哪裡?
    這麼一看,職高似乎要求更高,為何不受待見呢? 殊途同歸的普高和職高,最終決定他們高度的是學歷。 因為有很多數據表明,學歷在過去的2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臺灣清華大學校長:教育應避免「唯有讀書高」
    中新社貴陽電 (記者高凱)「現在大陸大學生的就業困難與臺灣20年前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去念大學,教育層次沒有合理的分開。」臺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近日在貴陽出席中國科協年會接受採訪時表示。  「臺灣和大陸有一個時間差,現在中國大陸發展迅速人才集中,進步很快,大學增加,擴招,不可避免就會稀釋,平均水平降低。
  • 研究生大叔流浪街頭,既會英文又寫得一手好字,只求一份家教工作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1967年,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了一個「景觀社會」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大概意思就是在現代這個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中,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而直接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轉化為一個表象。
  • 大學生太多,一畢業就失業,並不是你不讀書的理由
    工作多年,跟很多學生的家長打過交道,給我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越是無文化、沒知識的家長,越是不重視子女的讀書。他們認為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一畢業就相當於失業,根本就找不到什麼好工作,或難以找到工作,這種讀書無用論的思維,仿佛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 中石大地球科學學院在2020年「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大學生讀書...
    中石大地球科學學院在2020年「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大學生讀書節」閱讀推廣活動中獲表彰 2020-12-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大學生:《嗨,醒醒吧,同學!這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年輕人》
    醒醒吧,沉睡中的大學生,這世界正在悄悄懲罰不讀書的年輕人。剛畢業的M姑娘面試失敗了,她打電話向我吐槽,說面試官笑得很迷人,但是特別沒禮貌。她說:「我是去面試記者這個崗位,面試的內容本來是採訪能力和文筆。
  • 香江來信|為何又「牛」又「黃」?一名校友眼中的港大學生會
    我是港大畢業生,今天我想講講我眼中那個又「牛」又「黃」的港大學生會。2012年,我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香港高考」),考入了香港大學工程學專業,全家人得知這個消息後都非常開心。因為眾所周知,香港大學(港大)是香港最知名,同時也是錄取難度最高的學府之一。一些熱門學科如醫學、法律等每年只錄取約40名學生,要求多項科目成績需達到滿分,可以說是絕對的「精英教育」了。
  • 大學生從休學到退學創業 不羨慕百萬年薪
    「我們曾去找過不少支持大學生創業基金機構,基本上不可能申請到。」蘇龍澤表示。  「我們北大不鼓勵學生休學去創業。」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鄭清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生創業應給予更多的理性元素。  拜麗德集團董事長鄭秀東表示,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是對全國在校大學生的公益性愛心奉獻,旨在幫助在校大學生創業,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營造社會創新創業環境。  今年2月7日,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向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捐贈670餘萬元人民幣,設立「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基金」,基金分3年在經選擇的全國150所高校實施「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計劃」。
  • 對白:何為「眼高手低」,白巖松深度講解真正的含義
    在普通人眼中,眼高手低通常是指志比天高,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清楚,仍然好高騖遠的追求不現實的高度,通常來說,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對自己沒有一個很好的定位,導致定下的目標不僅實現不了,甚至遠遠達不到。白巖松的眼中,人有三個階段,是成為優秀人群必須要經歷的。首先就是「眼低手低」,其次就是「眼高手低」,最後就是「眼高手高」。
  • 你離開了我流浪在人潮擁擠的街頭是什麼歌
    18183首頁 QQ音樂 你離開了我流浪在人潮擁擠的街頭是什麼歌 你離開了我流浪在人潮擁擠的街頭是什麼歌 來源:網絡
  • 石家莊大學生:學校進不去,家裡回不去,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樣的做法肯定是對的,大眾對此也持贊同態度,但是在聽了幾名石家莊大學生的話後,小編沉默了。01石家莊大學生目前石家莊已經處於封鎖狀態,石家莊居民也是儘量待在家裡,能夠減少外出就減少外出。這種情況我們也都經歷過,待在家裡雖然無聊,但是尚可接受。
  • 13歲女生大專畢業當私塾老師,「快進人生」背後是家長急功近利|沸騰
    該私塾負責人稱,如果孩子5歲過來,9年之後可以直接考大學,不單節約了時間,還節約了撫養的成本。「節約成本」節約掉的是孩子健康成長該具備的能量翻看新聞報導,這位13歲的女生張某某早在幾年前就曾進入公眾視野。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5日 09:29 來源:光明日報     5月25日,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衛生部、全國愛衛辦組織開展的第四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活動在全國各地拉開帷幕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可還記得最後一次買書是哪年哪月嗎》,閱讀量僅僅50枚,那是相當的慘澹啊!看得出來,這個話題似乎產生不了「爆文」----「讀書」?多麼不合時宜又迂腐文酸的話題啊!還讓「買書」?直接無視,飄過。近日重讀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驚覺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了----《讀書,想說愛你不容易》。
  • 封存大學生"前科"應於法有據
    27日記者了解到,轄區內高校雲集的北京海澱法院,探索推出了「大學生檔案封存」制度,適用於犯罪情節較輕的大學生,使他們步入社會時不再背負犯罪標籤。目前,該法院已封存大學生犯罪檔案百餘份。(12月28日《京華時報》)  對犯罪情節較輕的大學生,實行「檔案封存」,顯然是一種司法制度改革,體現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一些涉案大學生及其家屬,擔心違法記帳,會影響升學、畢業和就業,甚至影響孩子一輩子。可見,封存大學生「前科」,不讓這些孩子背上歷史的包袱,實現「無痕」回歸社會,體現了司法制度對大學生群體的人文關懷。
  • 北京四中馬景林: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反而容易急功近利
    近日,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要太過強化教育評價指揮棒的作用。 應本著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他建議,家長評價孩子不要有即時性,要有一個時間的觀念,急功近利則會容易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