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清華大學校長:教育應避免「唯有讀書高」

2020-11-30 搜狐網

  中新社貴陽電 (記者高凱)「現在大陸大學生的就業困難與臺灣20年前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去念大學,教育層次沒有合理的分開。」臺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近日在貴陽出席中國科協年會接受採訪時表示。

  「臺灣和大陸有一個時間差,現在中國大陸發展迅速人才集中,進步很快,大學增加,擴招,不可避免就會稀釋,平均水平降低。因為資源是有限的,稀釋的結果就會使得學校的經費不足以向前沿發展,整個教育的基礎就不夠堅實。」陳力俊認為,這樣一來,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就會面臨『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情形。」

  陳力俊進一步分析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還與我們的某些傳統觀念相關,中國社會一向注重讀書,現在更是有很多人把知識等同於學歷,這就很容易造成大家不去分析思考,只要可能就都去選擇念大學。但是我們的社會並不是所有行業都需要大學生,有很多不需要本科學歷的工作等人去做,這就形成了矛盾。」

  陳力俊表示,經過多年的調整,臺灣目前情況已有所好轉,「我覺得對於大陸現在的難題,一個是在擴大學、增學生上需要特別謹慎,另一方面,是觀念上的引導,我們從小都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教育,有些觀念早早形成根深蒂固,我認為,現在應該拋開這種觀念。」陳力俊說:「比如在臺灣,很多父母,甚至很多本身比較貧苦的父母,因為小孩沒有考取好的學校,不惜自己吃苦,把孩子送到收費很貴的私立院校,但是畢業後,還是找不到事情做,這對家庭、對整個社會,都沒有什麼益處。」

  陳力俊認為,在教育方面,中國大陸與臺灣面臨的很多問題都十分相似,「兩岸應該加強交流,在很多問題的解決辦法上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在南方周末的電視鏡頭前,他非常在意自己表述的精確性:「我在臺灣做電臺節目也是這樣,要把每個字都說準確」。2005年起,他在臺灣主持電臺節目,將科學與人文融一爐而談之,追捧者眾。  劉先生是廣東人,幼年時在澳門讀書,後來考入當時的臺南工學院電機系(成功大學),大學畢業後,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赴美獲得計算機碩士、博士。
  •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09 22:29 來源:澎湃新聞
  • 清華大學王希勤率團訪問臺灣三所高校 進一步加深清華與臺灣高校...
    10月16-18日,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臺灣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三所高校,進一步加深清華與臺灣高校合作。  10月16日,王希勤一行訪問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前校長陳力俊、副校長陳信文、副校長林聖芬會見了代表團。
  • 梅貽琦:手握巨款卻一生清貧,清華大學的百年校長,死後葬入清華
    北京有一座清華大學,臺灣也有一座清華大學。它們有著相似的歷史,更有著相同的傳統,校訓都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校徽都是紫荊花,校色都是紫色。水木清華,正是同根同源,而連接兩岸清華的臍帶就是被稱為「百年校長」、「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
  •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據臺媒報導,臺灣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案獲臺當局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兩校將於2016年11月1日正式合併為「清華大學」,並於2017學年起合併招生。  高校合併之事,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不算新鮮事。不過,這則新聞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大家驚訝原來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 縱論新時期中小學校長領導力——清華大學第二屆教育博士論壇暨新...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11月16日至18日,清華大學第二屆教育博士論壇暨新時期卓越校長領導力研討會在雲南昆明成功舉辦。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東北師範大學附小校長於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長聘教授李曼麗先後發表主旨演講。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員董雲川、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李長吉教授、山東省青島二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孫先亮和清華大學李鋒亮副教授分別進行論壇點評;12位清華大學教育博士和領航校長進行論壇匯報。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在清華,梅貽琦先後擔任過教學、行政等多個職務,任職過程中逐漸堅定了梅先生辦好教育的決心。 當時的清華大學,當校長是個「苦差事」,常有校長教授被師生趕下臺。從1928年4月至1931年6月,短短3年時間,清華先後經歷了溫應星、羅家倫、吳南軒3任校長。羅家倫曾當著全體師生的面提出辭職。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寄語新生:危難面前,應努力回饋鄉土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寄語新生
  • 清華大學校長與北京大學校長,誰的官更大?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學校的行政級別越高,代表該校的受重視程度越高,能夠得到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也就越多,學校的實力自然也就越強。所以,依據大學行政級別的高低,來判斷大學水平的高低,在大學的層次劃分上,還是管用的。 那麼作為我國高校的第一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行政級別到底是怎樣的呢?
  • 大陸學生: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再去臺灣讀書
    以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命名的銘傳大學,本月13日在寧波舉行大陸新生歡迎會。這是這所招收陸生最多的臺灣高校連續第6年跨越海峽舉辦迎新會,但卻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冷清的場面——今年總計55名陸生來該校攻讀本科,加上研究生也僅有86人,甚至不及開放陸生赴臺讀書的第一年、2011年的88名。
  • 臺灣的清華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有何淵源,哪個更好?
    臺灣清華和大陸清華系出同門,相當於一家人在戰爭中走散。留下的這一支成了大陸清華。遠走臺灣的就成了臺灣清華。到現在兩所學校的校訓都是一樣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911年4月29日是兩岸清華大學共同的校慶日。也是清華學堂正式開學的日子。
  • 臺「教育部長」由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接任
    臺政大吳思華校長頒發畢業證書給達芙妮創辦人陳賢民。(圖/臺政大EMBA畢聯會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臺「行政院」今日宣布,「教育部部長」一職由現任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接任。    吳思華為臺灣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士、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創所所長、創新與創造力中心首任主任、臺政大商學院長,以及現任臺政大校長。    吳思華的研究專長領域為策略管理、產業與競爭分析、知識經濟、創新與創造力教育等,是管理學界傑出學者,曾獲得第一屆科技管理學會院士,並在2008年榮獲「科技管理獎」個人獎的殊榮。
  • 2020年臺灣最好大學排行榜:臺灣清華大學第二,交通大學第三!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的高端教育在世界上有很高的聲譽,是因為之前從大陸帶走的資源多,加上臺灣的經濟飛速發展,對教育投資大。臺灣大學,培養出很多優秀的畢業生,比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清華大學的姚班和智班都是此人創建),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翁啟惠,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首位亞裔校長田長霖,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詩人余光中,作家李敖等。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臺灣清華大學
    臺灣清華大學是島內培育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學府,學術地位崇高;廣達88公頃的校區內,具有山坡、  清華大學地處十八尖山山麓,風光優美,校園的地勢多為緩坡,最高點為海拔105公尺的尖山,若要遊逛,騎腳踏車稍嫌吃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徒步徐行。   成功湖、昆明湖、相思湖和梅園都是風光旖麗的景點,其中成功湖為校內最大的水域,每年秋天,一系列的藝文活動便以此為舞臺,樂聲同水波蕩漾,更充滿清新悠閒的情調。
  • 臺灣「教育部長」在哪?
    作者 李佳容    臺大校長遴選案,臺當局折損潘文忠、吳茂昆兩位「教育部長」,且一時間還找不到新的「部長」。現臺大提出訴願,可以預期,本案將進入冗長行政訴訟程序。「教育部長」及臺大校長雙雙懸缺,高等教育幾如停擺,眾多改革大計被迫延宕;前瞻臺灣教育發展前景,可謂陷入茫茫空轉的休眠,令人憂心。
  • 清華大學首封本科錄取通知書發出!校長邱勇贈書《鄉土中國》寄語...
    8月6日上午11點,隨著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將飽含祝福與期待的錄取通知書封裝好交給中國郵政快遞員,清華大學2020級本科錄取通知書發放工作正式啟動。首批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幸運兒」是保送生和8月5日剛剛被錄取的強基計劃學生。
  • 臺灣「教育部長」上任40天後請辭,島民:感覺過了一個世紀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從就職,到請辭,吳茂昆這把「臺灣教育部長」的交椅僅僅坐了40天,創下島內「最短命教育部長」的記錄。這40天內,圍繞他的爭議就沒曾斷過:「大陸疑雲」、「拔管案」、「約談臺大校長甄選委員」、「密切關注給赴大陸臺生寫推薦信的臺灣校方」......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相信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有人說覺得讀書時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捷徑,也有人尊崇「讀書無用論」,那麼到底讀書重不重要呢?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非水火不容
    因而這樣傲人的成績常常與「縣中模式」、「應試教育」關聯在一起。  然而,你所不知道的是,在代表著國內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定最高水準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中,通過筆試的海門中學學子,在面試中還沒有被淘汰的。江蘇省海門中學校長石鑫說,「應試教育」當然不可取,但素質教育和應試能力培養不矛盾,更不是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