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娛樂方式還有運動方式等發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變,當然,一些我們新興的病症也與之出現,比如說,有我們最常見的選擇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密集恐懼症還有強迫症、臉盲症等等。除了這些,小陶今天還要給大家說一個新名詞——恐音症(Misophonia)。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木有和小陶有一樣的困擾,就是會對某種聲音特別敏感,比如咀嚼口香糖或者用指甲劃玻璃劃黑板等聲音,真的會內心升起一股無名火,聲音繼續響下去的下一秒就會有掀桌子的衝動。如果你有這樣的特徵,恭喜你,有很大的可能咱們是「病友」,我們都是恐音症患者。
那麼,到底什麼是恐音症呢?恐音症(misophonia)也叫選擇性聲音敏感症候群,它是有個觸發點的。這個觸發點可能是某種口頭髮出的聲音,也可能是人們製造出來的某種聲音,患者會對那個聲音特別敏感,甚至會出現如焦躁、恐慌或者憤怒等極端反應,內心強烈渴望那個聲音能夠消失。這個詞是由在本世紀初研究耳鳴明時的研究者們創造的,意為「對聲音的厭惡」,不過它通常指的是對某些人類聲音的厭惡。這些聲音不僅僅讓人厭惡,還會引發人們嚴重的痛苦和憤怒,通常導致患者的言語或肢體攻擊。但是,恐音症者並不會被動物或自己的聲音影響。解釋完恐音症的含義與來源,我們再來看看產生恐音症(Misophonia)的原因。在2013年,阿姆斯特丹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診斷標準,將恐音症歸為一種新的精神紊亂。當時有研究者提出,恐音可能是其他潛在精神障礙的表現,曾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自身情緒管控欠佳。而現在,有科學事實證明,恐音症其實也是一種疾病。
恐音症患者對某些噪音、特別是口腔噪音極度敏感,例如別人咀嚼食物時發出的聲音。喝湯或者吃東西發出的聲音就像是「憤怒觸發器」,幾秒鐘之內就能導致一些人產生負面情緒,甚至發怒。《Current Biology》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人在聽到類似的聲音後,其負責處理情緒和內感受器信號的大腦前腦島皮層(AIC)的血液和氧氣水平會相應增加。研究人員表示,觸發聲音與AIC及負責處理和調節情緒的區域網絡存在連通性,包括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後內側皮層(PMC)、海馬體和杏仁核等。 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解釋了這一點。有研究表明,恐音症的存在可能還是很廣泛的,在500名大學生中,有近20%的人自述會表現出嚴重的恐音反應,而且這些症狀通常還伴隨著焦慮、抑鬱和強迫症等。
說了這麼多,小陶表示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大哭)。在這裡,作為一個有選擇恐懼症、密集恐懼症現在還有了恐音症的人,小陶覺得「有病就得治」!所以,小陶下定決定就從今天的恐音症開始治療,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辦法千萬要告訴我呀,我們一起分享一起「治療」,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