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受不了別人吃飯吧唧嘴?這叫恐音症

2021-02-23 英語畫刊

Called misophonia, it describes the unreasonable emotions that well up in some of us when we hear certain repetitive noises being produced by other humans. People with this condition experience annoyance or even anger at the clacking of a keyboard, the rustling of a chip packet, or the smacking of lips.

這種情況被稱為「恐音症」,是指某些人在聽到他人產生的某些重複性噪音時出現的不合理情緒。有這種症狀的人聽到鍵盤的咔噠聲、薯條包裝的沙沙聲或吧唧嘴的聲音時會煩躁,甚至憤怒。

While it's been recognised as a condition since 2000, research into the cause and prevalence of misophonia has been limited. There are no official criteria i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nd those who experience it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be taken seriously.

雖然這種症狀在2000年就已經被認定為一種病了,但對恐音症病因和患病率的研究仍然不足。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還沒有官方標準,而且患者發現很難引起重視。

But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2014 suggested that misophonia could affect as much as 2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a 2015 study in Australasian Psychiatry argued that it was associated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and anxiety, and could potentially be considered a disorder in its own right.

但2014年發表在《臨床心理學期刊》的研究表明全球有20%的人患有恐音症。2015年發表在《澳大利亞精神病學》的研究稱這種病與強迫症和焦慮有關,可能它本身就是一種紊亂。

While we all might feel a twinge of bother, having misophonia turns an annoying sound into an enraging experience, as it spreads through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associated with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s.

雖然我們可能都會感覺有點煩,但恐音症患者會把令人不適的聲音轉變成憤怒,因為他們與別人不同,這種聲音會傳播到他們大腦中與「戰鬥或逃跑」的反應有關的區域。

Research team lead Sukhbinder Kumar described the impact of their 2017 discovery: "For many people with misophonia, this will come as welcome news, as for the first time, we have demonstrated a difference i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sufferers."

研究團隊的負責人Sukhbinder Kumar這樣評價他們在2017年發現的影響:「對於很多恐音症患者來說,這將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第一次證實了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異於常人。」

Sadly for those with misophonia, the discovery doesn't come with an easy fix. It might help the rest of us sympathise, however, and consider chewing with our mouths closed.

壞消息是,研究沒有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法。但這項研究可能會讓正常人產生同情心,在嚼東西時閉上嘴。

相關焦點

  • 吧唧嘴的聲音都受不了,那你是得了「恐音症」
    很多人都會認為親人在吃飯時吧唧嘴的聲音非常令人討厭。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聲音會引起非常極端的反應。一位「恐音症(Misophonia)」患者稱,她覺得家人吃薯片的聲音使她想打人。但是她去看醫生時,醫生卻不以為然。  現在,科學家們發現,這種情況有真正的生物學基礎,並不僅僅緣於某人易怒。
  • 受不了吧唧嘴是病?2020搞笑諾獎出爐
    搞笑諾貝爾獎官網截圖醫學獎:受不了吧唧嘴,可能是恐音症三位來自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7年前發現了一種新型精神障礙症——恐音症(Misophonia)。起因來自一些患者報告說自己非常厭惡一些人發出的聲音,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攻擊衝動。
  • 奇怪的英文:「別吧唧嘴」英語怎麼說?
    別吧唧嘴,這個表達看上去似乎很難,其實很簡單。首先我們知道吧唧嘴就是你咀嚼的時候嘴巴張開,導致吃飯的時候會發出聲音。我們中文表達的時候強調的是吧唧這個聲音,但是用英語表達這句話的時候,強調的是你嘴巴張開,所以英語會說成:Don’t chew with your mouth open。嚼東西的時候別張著嘴。(不要吧唧嘴) Chew表示咀嚼,比如說chew gum咀嚼口香糖。不僅是中國人討厭別人吃飯的時候吧唧嘴,美國人也一樣,看一個美國人的吐槽。
  • 這也太搞笑了吧?
    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翼君就與大家分享一下2020年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得主,與他們的神奇「研究課題」吧!醫學獎:討厭吧唧嘴是種病!很多人看到身邊的人吃飯吧唧嘴,就會渾身難受。你以為是吧唧的人有問題?其實是你病了。你可能患了——恐音症。醫學獎的獲獎者是3位精神科醫生,他們調查了42位精神疾病患者,發現81%的患者受不了吧唧嘴的聲音。64%討厭打噴嚏的聲音,59%受不了鍵盤敲擊聲。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名出色的育兒專家,面對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第一種:吃飯時喜歡不停地吧唧嘴老話常說:「食不言寢不語」,在古代的餐桌上,吃飯是很忌諱說話的,雖然現在改變了很多,但基本的餐桌禮儀還是要遵守的。
  • 約會吃飯太快惹尷尬 吃飯哪些小細節容易讓對方反感?
    本以為話題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小婷又笑著像開玩笑一樣地說,這讓她感到有點跟不上節奏,前兩次吃飯都沒怎麼吃飽,「我當時看到她碗裡的飯都還沒開始動,顯得特別尷尬。」吳浩軍說,他立馬承諾,以後吃慢點保持和小婷吃飯一樣的節奏。
  • 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經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發現要及時制止
    在餐桌上的這3種表現,預示著孩子們的低情商 餐桌上的禮儀其實最能直接展現出一個孩子的情商高低,如果你家的孩子在吃飯時,出現了以下三種表現,那麼家長們就要提高警惕了。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多半有這3種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中國是對親情十分重視的國家,自古講究人多吃飯熱鬧,家族親戚圍在一起吃飯,更能彰顯家和萬事興。如何從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判斷將來的品格素養呢?家長從這三個方面就能夠看得出來,別不當回事。這些行為都是非常不雅的,如果孩子在飯桌上會有這些行為的話,也會讓別人去排斥他,這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
  • 【蓋章了】科學事實證明:恐音症其實也是一種疾病
    除了這些,小陶今天還要給大家說一個新名詞——恐音症(Misophonia)。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木有和小陶有一樣的困擾,就是會對某種聲音特別敏感,比如咀嚼口香糖或者用指甲劃玻璃劃黑板等聲音,真的會內心升起一股無名火,聲音繼續響下去的下一秒就會有掀桌子的衝動。如果你有這樣的特徵,恭喜你,有很大的可能咱們是「病友」,我們都是恐音症患者。
  • 手指刮黑板、電鑽頭、磨砂機、刮玻璃瓶,這些聲音為啥讓人受不了
    朋友們覺得這些聲音裡哪一個你最受不了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今天,我們來為大家科普這些聲音為什麼讓人難以接受。有研究發現,由摩擦產生的聲音之所以不能被人接受,是因為其和自然界中某些捕食者的尖叫聲接近,人類的祖先曾對這類聲音十分敏感。於是對這類聲音的記憶與反感也就寫在了人類的基因當中,今天的人們再聽到類似聲音,同樣會敏感並產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