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來源:BioArt
空間偏移及延遲興奮性及抑制性可預測突觸後神經元的方向選擇性
此前有多項研究證明,在初級視皮層,皮層2/3層神經元對刺激的方向定位被認為與具有相似選擇性的皮層內信息輸入有關,然而,單個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可有多個刺激偏好性,其抑制性輸入也可多種多樣且可不具有選擇性。
11月11日,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Federio Rossi團隊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patial connectivity matches direction selectivity in visual cortex的研究論文,使用狂犬病毒示蹤、在體鈣成像等多重前沿技術,揭示了皮層L2/3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背後的精準空間特徵,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特徵的神經環路來源。
2,【Nature子刊】可在體內安全降解!科學家開發高性能植入式醫療傳感器 以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植入體內,並且在不再需要時,安全地進行生物降解,成為可被人體吸收的組分。傳感器可以監測人體內各種形式的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水平。這類物質在人類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人體中自然產生的一氧化氮可以舒張血管以增強血液流動,從而使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體內循環;二氧化氮的暴露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進展有關。
研究於11月6日在線發表在《NPG Asia Meterials》,題為「Biodegradable, flexible silicon nanomembrane-based NOx gas sensor system with record-high performance for transi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s and medical implants」。
3,Cell:科學家成功利用雷射束來重編程大腦的GPS系統
來源:細胞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雷射束開啟了小鼠大腦中神經元的表達,這或為闡明大腦記憶發揮背後的工作原理提供新的思路,也揭開了記憶力支持大腦內在GPS系統的分子機制。
文章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如何藉助雙雷射器利用一種全光學技術,當小鼠在虛擬實境環境中進行導航時讀取並寫入其大腦中位置細胞(一種神經元類型)的活性。
4,新技術幫你實現,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了
來源:科技工作者
受試者藉助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抓取橙色小球
兒童對於成年人的世界感受如何?作為成年人的你可能很難想像。最近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Jun Nishida發布的新技術也許能夠幫助人們體驗他人視角的感受。
Nishida開發了一種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HandMorph可模擬兒童手掌,減弱穿戴者的抓握能力。該作品在2020年ACM用戶界面軟體和技術研討會(UIST)中斬獲了獎項。研究人員通過技術調整,使HandMorph不再涉及電腦、電子設備或虛擬實境設備。HandMorph由3D列印技術製成,成本僅幾美元。研究人員發現,HandMorph這種簡單的設備足以讓用戶產生感知變化:穿戴HandMorph並握爪不同尺寸的塑料小球,持續幾分鐘後,受試者會覺得徒手握爪的球好像變小了。結果表明,這種體驗的改變與可穿戴設備改變大腦-身體映射的速度有關。
5,強迫症腦深部電刺激是一項廣受認可的成熟療法嗎?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DBS是一種侵入性的、通過電刺激形式調節大腦功能的神經調控手術。在運動障礙性疾病方面,DBS是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和原發性震顫的成熟療法。然而對於精神疾病如難治性強迫症(OCD),DBS是否可以被視為成熟療法,尚無共識。
世界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學會(WSSFN)精神疾病神經外科特別工作組回顧整理了已發表的臨床研究證據,指出DBS治療難治性OCD代表了一種新興而非成熟的治療方法。由精神科醫生與神經外科醫生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是進行此類治療的先決條件,而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在未來仍屬於精神科醫生的領域。相關觀點和證據近期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
6,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的健康差異
來源:大話精神
韓國最近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共病和不共病精神分裂症的COVID-19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ICU入院情況。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與嚴重COVID-19感染風險的增加有關。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系列。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與非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健康和保健方面存在差異,包括住院死亡率上升和ICU住院率下降。結果表明,吸菸、肥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年輕精神分裂症患者因COVID-19感染而導致不良結局的風險更高,應針對這些患者進行早期幹預。
7,PLoS Biol:新發現!褪黑激素或有望幫助治療COVID-19!
來源:轉化醫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克利夫蘭診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平臺來幫助識別一些有望治療COVID-19的可能性藥物,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或許有望作為一種治療COVID-19的新型療法,褪黑激素是一種能調節機體醒睡周期的激素分子,其通常被用作一種非處方的安眠藥。
8,57萬人健康記錄:愛吃辣的人更長壽?
來源:醫學新視點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2020年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愛吃辣的人可能壽命更長,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大幅降低。研究來自全球頂級醫療機構克利夫蘭診所學者領銜的合作團隊。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辣椒素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和調節血糖的潛在作用。這項研究分析了吃辣椒對死亡率的影響。
克利夫蘭診所心臟病學家Bo Xu博士表示,「數據突顯了飲食因素可能在整體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可以解釋上述發現的確切機制,還不能得出多吃辣可以延長壽命的結論,這種關聯仍需要從隨機對照研究中進行確認。」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