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愛吃辣的人更長壽?

2020-11-30 騰訊網

1,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來源:BioArt

空間偏移及延遲興奮性及抑制性可預測突觸後神經元的方向選擇性

此前有多項研究證明,在初級視皮層,皮層2/3層神經元對刺激的方向定位被認為與具有相似選擇性的皮層內信息輸入有關,然而,單個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可有多個刺激偏好性,其抑制性輸入也可多種多樣且可不具有選擇性。

11月11日,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Federio Rossi團隊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patial connectivity matches direction selectivity in visual cortex的研究論文,使用狂犬病毒示蹤、在體鈣成像等多重前沿技術,揭示了皮層L2/3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背後的精準空間特徵,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特徵的神經環路來源。

2,【Nature子刊】可在體內安全降解!科學家開發高性能植入式醫療傳感器 以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植入體內,並且在不再需要時,安全地進行生物降解,成為可被人體吸收的組分。傳感器可以監測人體內各種形式的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水平。這類物質在人類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人體中自然產生的一氧化氮可以舒張血管以增強血液流動,從而使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體內循環;二氧化氮的暴露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進展有關。

研究於11月6日在線發表在《NPG Asia Meterials》,題為「Biodegradable, flexible silicon nanomembrane-based NOx gas sensor system with record-high performance for transi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s and medical implants」。

3,Cell:科學家成功利用雷射束來重編程大腦的GPS系統

來源:細胞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雷射束開啟了小鼠大腦中神經元的表達,這或為闡明大腦記憶發揮背後的工作原理提供新的思路,也揭開了記憶力支持大腦內在GPS系統的分子機制。

文章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如何藉助雙雷射器利用一種全光學技術,當小鼠在虛擬實境環境中進行導航時讀取並寫入其大腦中位置細胞(一種神經元類型)的活性。

4,新技術幫你實現,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了

來源:科技工作者

受試者藉助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抓取橙色小球

兒童對於成年人的世界感受如何?作為成年人的你可能很難想像。最近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Jun Nishida發布的新技術也許能夠幫助人們體驗他人視角的感受。

Nishida開發了一種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HandMorph可模擬兒童手掌,減弱穿戴者的抓握能力。該作品在2020年ACM用戶界面軟體和技術研討會(UIST)中斬獲了獎項。研究人員通過技術調整,使HandMorph不再涉及電腦、電子設備或虛擬實境設備。HandMorph由3D列印技術製成,成本僅幾美元。研究人員發現,HandMorph這種簡單的設備足以讓用戶產生感知變化:穿戴HandMorph並握爪不同尺寸的塑料小球,持續幾分鐘後,受試者會覺得徒手握爪的球好像變小了。結果表明,這種體驗的改變與可穿戴設備改變大腦-身體映射的速度有關。

5,強迫症腦深部電刺激是一項廣受認可的成熟療法嗎?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DBS是一種侵入性的、通過電刺激形式調節大腦功能的神經調控手術。在運動障礙性疾病方面,DBS是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和原發性震顫的成熟療法。然而對於精神疾病如難治性強迫症(OCD),DBS是否可以被視為成熟療法,尚無共識。

世界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學會(WSSFN)精神疾病神經外科特別工作組回顧整理了已發表的臨床研究證據,指出DBS治療難治性OCD代表了一種新興而非成熟的治療方法。由精神科醫生與神經外科醫生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是進行此類治療的先決條件,而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在未來仍屬於精神科醫生的領域。相關觀點和證據近期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

6,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的健康差異

來源:大話精神

韓國最近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共病和不共病精神分裂症的COVID-19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ICU入院情況。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與嚴重COVID-19感染風險的增加有關。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系列。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與非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健康和保健方面存在差異,包括住院死亡率上升和ICU住院率下降。結果表明,吸菸、肥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年輕精神分裂症患者因COVID-19感染而導致不良結局的風險更高,應針對這些患者進行早期幹預。

7,PLoS Biol:新發現!褪黑激素或有望幫助治療COVID-19!

來源:轉化醫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克利夫蘭診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平臺來幫助識別一些有望治療COVID-19的可能性藥物,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或許有望作為一種治療COVID-19的新型療法,褪黑激素是一種能調節機體醒睡周期的激素分子,其通常被用作一種非處方的安眠藥。

8,57萬人健康記錄:愛吃辣的人更長壽?

來源:醫學新視點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2020年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愛吃辣的人可能壽命更長,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大幅降低。研究來自全球頂級醫療機構克利夫蘭診所學者領銜的合作團隊。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辣椒素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和調節血糖的潛在作用。這項研究分析了吃辣椒對死亡率的影響。

克利夫蘭診所心臟病學家Bo Xu博士表示,「數據突顯了飲食因素可能在整體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可以解釋上述發現的確切機制,還不能得出多吃辣可以延長壽命的結論,這種關聯仍需要從隨機對照研究中進行確認。」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愛吃甜食會越來越「重口味」;體能差,更易患抑鬱症
    7,愛吃甜食可能影響遺傳物質,讓你越來越「重口味」 來源:科研圈 一項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顯示,高糖飲食可將果蠅的味覺細胞重新編程,使其對糖的敏感度減退,進而在它們的舌頭上留下「分子記憶」。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2,中科院團隊揭示: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來源:生物谷 Sirtuins是酵母Sir2蛋白在哺乳動物中的同源蛋白家族,是一類進化高度保守的NAD+依賴的去乙醯化酶,被稱為長壽蛋白家族。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針對兒童的腦掃描系統。| 來源:Hill e《自然-通訊》11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 A tool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with lifespan compliance介紹了一種自行車頭盔改造的穿戴式腦掃描系統。該設備可以讓兒童的腦掃描更簡單、更可靠,促進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腦發育研究。
  • 腦科學日報:母親消極教養的影響;科學家眼中的長壽身材
    天津大學常津、武曉麗,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 Huaying Tao等人設計了clioquinol(金屬離子螯合劑)和donepezil(多奈哌齊)(乙醯膽鹼酯酶(AChE)抑制劑)共包埋人血清白蛋白(HSA)納米粒(dcHGT NPs),並用轉錄激活蛋白(TAT)和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GM1)對其進行修飾。
  • 腦科學日報:首例兒童早衰症基因編輯猴模型;二甲雙胍能改善認知
    90%的兒童早衰症是由於負責編碼核纖層蛋白的LMNA基因序列的第1824位的胞嘧啶突變為胸腺嘧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兒童早衰症患者的組織、細胞和分子表型與人類生理性衰老非常類似,因此該遺傳疾病的研究為科學家探究人類衰老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 腦科學日報:首例兒童早衰症基因編輯猴模型;二甲雙胍能改善認知
    90%的兒童早衰症是由於負責編碼核纖層蛋白的LMNA基因序列的第1824位的胞嘧啶突變為胸腺嘧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兒童早衰症患者的組織、細胞和分子表型與人類生理性衰老非常類似,因此該遺傳疾病的研究為科學家探究人類衰老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 腦科學日報:新冠病毒可感染人類腦細胞;養狗有益兒童身心健康
    4,「乘風破浪」的蝙蝠——耐受病毒,長壽有方 來源:BioArt 6,妒忌和競爭加劇社會分裂——博弈論的視角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 深耕腦科學研究,腦玩童以腦電波健腦儀打開兒童健腦市場
    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博士,姜羅羅和團隊自2011年便開始了相關內容的研究,但最開始是從機能物理研究開始的,以博弈論為理論基礎去對人的決策行為作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姜羅羅和團隊發現不管哪種行為,都是圍繞著大腦這個核心而展開的。
  • 愛貝睿發布「未來腦計劃」,要用兒童腦科學打造新的養育方式
    愛貝睿發布「未來腦計劃」,要用兒童腦科學打造新的養育方式 作者:紅印兒 發布時間: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3,PNAS | 焦建偉組揭示神經幹細胞調控小膠質細胞發育的新發現來源:BioArtReports小膠質細胞的這些重要作用與其在胚胎大腦皮層中特定的時空分布有關,但是在神經發生過程中小膠質細胞在腦中是如何發育的,神經幹細胞是否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目前還不清楚。
  • 「湖南人VS四川人」誰更愛吃辣?來聽聽辣王李永志怎麼說!
    有人開玩笑說重慶人只吃火鍋內蒙古人天天騎馬山西人住窯洞湖南四川人愛吃辣有一次同事問一個湖南同事,你們喝水放辣椒嗎?(純屬玩笑,並無它意)可見湖南人民對辣椒的喜愛程度真的是太強了~仿佛啊,在人們的心中,湖南人民和四川人民從骨子裡就帶出來了愛吃辣的基因。可是,這並不是所有的原因。因為吃辣也可以練出來!相信很多人對辣椒的喜愛不亞於甜食,但是辣椒和甜食的忍耐程度是不一樣的。
  • 傳媒觀察 | 從受眾視角看兒童電影研究
    從個體認知發展視角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需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在獲取、理解信息方面的不同;從社會認知發展視角出發,則關注兒童電影受眾通過媒介工具理解、甚至建構主流文化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視角看,兒童電影不僅要在內容上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更要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衝突的途徑。
  • 吉尼斯認證世界最長壽男性去世 愛吃甜食還愛笑
    吉尼斯認證世界最長壽男性去世 愛吃甜食還愛笑時間:2020-05-29 22: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吉尼斯認證世界最長壽男性去世 愛吃甜食還愛笑 歐聯網5月29日電,歐聯社援引法新社報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上最長壽男性、英國人羅伯特威頓(Bob Weighton)28
  • 科普丨原來辣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愛吃辣的人其實是痛並...
    03為什麼有人愛吃辣?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南方人食辣比北方人厲害,有俗話說:「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既然辣是一種痛覺,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找痛呢?一與氣候有關四川、湖南和貴州地區的人很愛吃辣,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多為山區,環境潮溼、日照少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研究小組相信,他們的系統將首次允許同時實時監測兩個腸-腦軸組織之間的信號,而無需對人或動物進行侵入性操作。5,Science子刊: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來源:MedSci梅斯澱粉樣蛋白β(Aβ)是阿爾茨海默症(AD)的核心治病物質。
  • 最愛吃辣的四座省份,誰才是中國「辣王」?
    目前我國辣椒種植區域有三千餘萬畝,年產量能達到4000萬噸,為世界上辣椒生產和使用最多的國家。辣椒辣椒能在調味料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靠的就是我國那些酷愛吃辣的人,這些人通常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通過吃辣來排出溼氣。而這些酷愛吃辣的人大都是以地區成群出現的,素以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認為的哪裡哪裡人愛吃辣。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這項工作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hNPCs)和類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的證據。該研究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人神經祖細胞,神經球和腦類器官為感染模型,探索新冠病毒在生理相關模型中直接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iPSC衍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有效感染新冠病毒,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卻不能感染。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從理論上講,這些免疫系統"標誌物"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哪些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症狀,哪些病人有死亡的危險。2,復旦Adv. Sci.:比人腦更出色!超低功耗可穿戴異質突觸來源:奇物論儘管受生物系統啟發的報告的神經形態計算設備的能量消耗已經低於傳統記憶,但它仍然大於生物突觸(每個尖峰≈10FJ)。
  • 腦科學日報:「城裡人」更容易自閉;如果手機「致命」,你還玩嗎
    Meridian McDonald博士的理論名為「更廣泛的自閉症表型薈萃障礙矩陣範式(BAPCO-DMAP)理論」,與當前關於自閉症遺傳學的科學一致,但將重點轉移到了改變自閉症在社會中的盛行率的該病本身和其對歷史事件的積極特徵。「BAPCO的特質並不是人們所期望的。
  • ...嘉年華(第五場)張江經典幼兒園分會場-基於兒童視角幼兒科學啟蒙
    基於兒童視角的科學個別化,將科學原理深入淺出地隱含在看得懂、易上手的遊戲材料中,以開放、低結構的設計、靈活多變的玩法,不斷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讓「好玩」看得見。 「基於兒童視角的科學啟蒙」是根植於幼兒生活的科學啟蒙,我們要發現兒童眼中的科學,積極地傾聽、對話、重構、支持、陪伴……通過創設多元且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看見真問題;通過「科學周大活動」、班本化主題活動等,支持真興趣;利用「家庭科學啟蒙小組活動」、「家庭親子互動」,給予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