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TEX: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能夠感染人類腦細胞
來源:生物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稱為微型大腦(mini-brain)的類器官(由人類細胞製成的微小組織培養物,可以模擬整個器官)可以被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感染。這些結果提示著這種病毒可以感染人類腦細胞。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26日發表在ALTEX: Alternatives to Animal Experimentatio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fectability of human BrainSphere neurons suggests neurotropism of SARS-CoV-2」。
2,Science子刊:微型顆粒如何「鑽」進和影響免疫系統?來源:奇物論
巨噬細胞與螺旋微泳器的吞噬相互作用
醫用微型機器人的結構設計參數,例如形態和表面化學,應旨在最小化與免疫系統細胞的任何物理相互作用。但是,相同的表面設計參數對於微型機器人的運動性能也至關重要。同時了解此類針對高運動性能和低免疫原性的參數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Metin Sitti等人通過系統地改變它們的螺旋形態,研究了磁性可控雙螺旋微泳器與小鼠巨噬細胞系和脾細胞(從小鼠脾臟新鮮收穫)的相互作用。該方法可作為未來生物醫學機器人設計評估的基準。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
3,王中林院士/孫其君AFM: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新進展
來源:奇物論
模擬突觸可塑性以實現複雜的認知功能和適應性行為對於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在神經形態系統中實現可比的,多功能的和主動的認知複雜性,迫切需要更可行的塑性策略(例如,機械可塑性)。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孫其君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電子浮柵MoS2突觸電晶體的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
在浮柵電荷俘獲的輔助下,人工突觸可以同時實現機械位移引起的短期和長期塑性。研究人員還構建了一個簡便的人工神經網絡,以通過機械塑性表現出增加的突觸權重和神經形態邏輯切換(AND,OR),而無需構建複雜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所提出的機械塑性人工突觸為構造機械行為衍生的神經形態裝置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候選方案,以克服von Neumann瓶頸並執行高級突觸行為。
4,「乘風破浪」的蝙蝠——耐受病毒,長壽有方
來源:BioArt
蝙蝠的免疫功能變化可以延長壽命
7月7日,衰老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美國羅切斯特大學Vera Gorbunova和Andrei Seluanov,以及抗衰老泰鬥,新加坡國立大學Brian Kennedy 聯合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題為The World Goes Bats: Living Longer and Tolerating Viruses的論文(Perspective),這篇論文綜述了蝙蝠長壽的原因——控制炎症的能力,提出其中潛在的機制可能為開發治療老年性疾病的新方法提供線索。
5,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樣神經炎症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來自南卡羅萊納大學的Saurabh Chatterjee環境健康科學實驗室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之前建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最近被重新分類為代謝性脂肪肝或MAFLD)和神經系統疾病之間聯繫背後的原因,即脂肪因子(Lipocalin-2)在引起神經炎症中的獨特作用,可能解釋了MAFLD患者中神經性阿爾茨海默病樣和帕金森病樣表型的普遍性。研究於7月4日發表在《神經炎症雜誌》(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上。
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90%的肥胖人口和40-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似乎都患有MAFLD。除了超重/肥胖和糖尿病,其他危險因素包括高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高血壓和代謝症候群。如本研究所述,這些患肝臟疾病的個體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更高,這與Lipocalin2增加有關。Lipocalin 2以較高的水平在全身循環,可能誘發腦部炎症。
6,妒忌和競爭加劇社會分裂——博弈論的視角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人們通常認為,是出身和教育導致了社會階層間的差異。然而,目前還尚不清楚在什麼時候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個體的心理力量會促使原本同質的社會群體產生分裂,並最終分化。2020年6月,歌德大學理論物理教授Claudius Gros基於博弈論以數學的精確方式探究了這個問題。
該研究基於以下假設:每個社會中都有令人垂涎但有限的資源,例如工作,社會交往和權力位置。如果最高職位已經被佔據,那麼就產生了不平等,因此某人必須接受第二好的工作。在數學計算的幫助下,Gros能夠證明忌妒是由於需要與他人進行自我比較而產生的,它改變了個體的行為以及策略。由於這種改變的行為,出現了兩個嚴格分開的社會階層。
研究發現社會分層是自組織過程的結果,其結果是它具有只能由外部影響間接控制的通用屬性。社會階層分化時,政策制定者失去了部分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階級分層在本質上是抵抗外部影響的。而忌妒傾向於鞏固階級差異,而不是軟化它們。最底層的人可能會想將自己的資產與高層的財富進行比較,這很誘人,但這實際上適得其反。
7,又想騙我養狗:最新研究發現,養狗家庭中的幼童社交和情緒狀況更好!
來源:學術頭條
最近發表在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其社交和情緒的健康狀況均好於未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具體而言,養狗家庭的孩子相比未養狗家庭的孩子,在情緒和社交互動上遇到困難的總機率低 23%,其中出現反社會行為的機率低 30%,與其他孩子互動出現問題的機率低 40%,而表現出體貼行為(如分享)的機率高 34%。
一些針對成年人的研究也表明,養一隻寵物擁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寵物的成年人早死的可能性更小、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更低、遭受孤獨、壓力和情緒障礙、經歷睡眠問題以及自卑的可能性更低。
8,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渤健遞交澱粉樣蛋白抗體aducanumab上市申請
來源:藥明康德
7月9日,渤健(Biogen)和衛材(Eisai)公司聯合宣布,渤健已完成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尋求批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在研藥物aducanumab。這一申請包括來自3期臨床試驗EMERGE和ENGAGE以及1b期臨床試驗PRIME的臨床數據。渤健同時尋求獲得優先審評資格。如果獲批,aducanumab將成為首個FDA批准的延緩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症狀衰退的療法,也將成為首個證明去除β澱粉樣蛋白可獲得更好臨床效果的療法。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進展;益生菌可緩解抑鬱症
2,腦科學日報:Humanin調節著健康和壽命;AI畫家化身「心靈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