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新冠病毒可感染人類腦細胞;養狗有益兒童身心健康

2020-12-06 騰訊網

1,ALTEX: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能夠感染人類腦細胞

來源:生物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稱為微型大腦(mini-brain)的類器官(由人類細胞製成的微小組織培養物,可以模擬整個器官)可以被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感染。這些結果提示著這種病毒可以感染人類腦細胞。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26日發表在ALTEX: Alternatives to Animal Experimentatio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fectability of human BrainSphere neurons suggests neurotropism of SARS-CoV-2」。

2,Science子刊:微型顆粒如何「鑽」進和影響免疫系統?來源:奇物論

巨噬細胞與螺旋微泳器的吞噬相互作用

醫用微型機器人的結構設計參數,例如形態和表面化學,應旨在最小化與免疫系統細胞的任何物理相互作用。但是,相同的表面設計參數對於微型機器人的運動性能也至關重要。同時了解此類針對高運動性能和低免疫原性的參數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Metin Sitti等人通過系統地改變它們的螺旋形態,研究了磁性可控雙螺旋微泳器與小鼠巨噬細胞系和脾細胞(從小鼠脾臟新鮮收穫)的相互作用。該方法可作為未來生物醫學機器人設計評估的基準。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

3,王中林院士/孫其君AFM: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新進展

來源:奇物論

模擬突觸可塑性以實現複雜的認知功能和適應性行為對於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在神經形態系統中實現可比的,多功能的和主動的認知複雜性,迫切需要更可行的塑性策略(例如,機械可塑性)。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孫其君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電子浮柵MoS2突觸電晶體的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

在浮柵電荷俘獲的輔助下,人工突觸可以同時實現機械位移引起的短期和長期塑性。研究人員還構建了一個簡便的人工神經網絡,以通過機械塑性表現出增加的突觸權重和神經形態邏輯切換(AND,OR),而無需構建複雜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所提出的機械塑性人工突觸為構造機械行為衍生的神經形態裝置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候選方案,以克服von Neumann瓶頸並執行高級突觸行為。

4,「乘風破浪」的蝙蝠——耐受病毒,長壽有方

來源:BioArt

蝙蝠的免疫功能變化可以延長壽命

7月7日,衰老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美國羅切斯特大學Vera Gorbunova和Andrei Seluanov,以及抗衰老泰鬥,新加坡國立大學Brian Kennedy 聯合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題為The World Goes Bats: Living Longer and Tolerating Viruses的論文(Perspective),這篇論文綜述了蝙蝠長壽的原因——控制炎症的能力,提出其中潛在的機制可能為開發治療老年性疾病的新方法提供線索。

5,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樣神經炎症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來自南卡羅萊納大學的Saurabh Chatterjee環境健康科學實驗室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之前建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最近被重新分類為代謝性脂肪肝或MAFLD)和神經系統疾病之間聯繫背後的原因,即脂肪因子(Lipocalin-2)在引起神經炎症中的獨特作用,可能解釋了MAFLD患者中神經性阿爾茨海默病樣和帕金森病樣表型的普遍性。研究於7月4日發表在《神經炎症雜誌》(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上。

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90%的肥胖人口和40-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似乎都患有MAFLD。除了超重/肥胖和糖尿病,其他危險因素包括高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高血壓和代謝症候群。如本研究所述,這些患肝臟疾病的個體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更高,這與Lipocalin2增加有關。Lipocalin 2以較高的水平在全身循環,可能誘發腦部炎症。

6,妒忌和競爭加劇社會分裂——博弈論的視角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人們通常認為,是出身和教育導致了社會階層間的差異。然而,目前還尚不清楚在什麼時候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個體的心理力量會促使原本同質的社會群體產生分裂,並最終分化。2020年6月,歌德大學理論物理教授Claudius Gros基於博弈論以數學的精確方式探究了這個問題。

該研究基於以下假設:每個社會中都有令人垂涎但有限的資源,例如工作,社會交往和權力位置。如果最高職位已經被佔據,那麼就產生了不平等,因此某人必須接受第二好的工作。在數學計算的幫助下,Gros能夠證明忌妒是由於需要與他人進行自我比較而產生的,它改變了個體的行為以及策略。由於這種改變的行為,出現了兩個嚴格分開的社會階層。

研究發現社會分層是自組織過程的結果,其結果是它具有只能由外部影響間接控制的通用屬性。社會階層分化時,政策制定者失去了部分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階級分層在本質上是抵抗外部影響的。而忌妒傾向於鞏固階級差異,而不是軟化它們。最底層的人可能會想將自己的資產與高層的財富進行比較,這很誘人,但這實際上適得其反。

7,又想騙我養狗:最新研究發現,養狗家庭中的幼童社交和情緒狀況更好!

來源:學術頭條

最近發表在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其社交和情緒的健康狀況均好於未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具體而言,養狗家庭的孩子相比未養狗家庭的孩子,在情緒和社交互動上遇到困難的總機率低 23%,其中出現反社會行為的機率低 30%,與其他孩子互動出現問題的機率低 40%,而表現出體貼行為(如分享)的機率高 34%。

一些針對成年人的研究也表明,養一隻寵物擁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寵物的成年人早死的可能性更小、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更低、遭受孤獨、壓力和情緒障礙、經歷睡眠問題以及自卑的可能性更低。

8,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渤健遞交澱粉樣蛋白抗體aducanumab上市申請

來源:藥明康德

7月9日,渤健(Biogen)和衛材(Eisai)公司聯合宣布,渤健已完成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尋求批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在研藥物aducanumab。這一申請包括來自3期臨床試驗EMERGE和ENGAGE以及1b期臨床試驗PRIME的臨床數據。渤健同時尋求獲得優先審評資格。如果獲批,aducanumab將成為首個FDA批准的延緩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症狀衰退的療法,也將成為首個證明去除β澱粉樣蛋白可獲得更好臨床效果的療法。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進展;益生菌可緩解抑鬱症

2,腦科學日報:Humanin調節著健康和壽命;AI畫家化身「心靈捕手」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團隊創建了一個可用於識別癌祖幹細胞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層級圖。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 (亦有教科書將腸神經系統歸為自主神經系統)。
  • 腦科學日報: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
    1,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來源:生物通類似GPS的腦細胞的存在已經被人接受,它們幫助我們存儲去過的地方的地圖,比如廚房或度假目的地,根據12月21日《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還有一種腦細胞對物體的距離和方向很敏感。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在衰老過程中,凋亡細胞的去除有明顯的延遲。因此,在屍體清除過程中,神經膠質細胞之間的精確協調反應和串擾可能對於維持大腦內穩態至關重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如對話、觀察與模仿等)來獲取新信息或者新技能是人類非凡的能力之一。這種社會互動學習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生存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最近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際大腦同步(即,互動對象間大腦活動的相關性)可以追蹤並預測師生間的社會互動學習。
  • 腦科學日報:人類利用立體嗅覺導航;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
    研究結果一致顯示,適度的鼻間氣味濃度差可有效偏移個體的自身運動方向知覺,使其認為自己在向氣味濃度更高的那側行進。這一效應依賴於鼻間氣味濃度的比值,而非鼻兩側氣味濃度的數值差異,且發生在主觀意識層面之下,受試者並不能報告哪一側鼻腔聞到的氣味更濃。這些發現不僅表明人類擁有「立體嗅覺」,它在意識層面下指引我們的導航,也為人類嗅覺虛擬實境系統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思路。
  • 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這項工作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hNPCs)和類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的證據。該研究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人神經祖細胞,神經球和腦類器官為感染模型,探索新冠病毒在生理相關模型中直接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iPSC衍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有效感染新冠病毒,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卻不能感染。
  • 美國坦普爾大學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1,新研究推翻重大發現,無證據表明6mdA存在於哺乳細胞中來源:生物通N6-甲基腺嘌呤(6mdA)是細菌中廣泛存在的DNA修飾,不過自2016年以來,發表在《Nature》、《Cell》等雜誌上的多項研究證實,6mdA也存在於哺乳動物中,如小鼠胚胎幹細胞、人類神經膠質瘤細胞。然而,現在事情又有了反轉。
  • 腦科學日報: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愛吃辣的人更長壽?
    此前有多項研究證明,在初級視皮層,皮層2/3層神經元對刺激的方向定位被認為與具有相似選擇性的皮層內信息輸入有關,然而,單個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可有多個刺激偏好性,其抑制性輸入也可多種多樣且可不具有選擇性。
  • 腦科學日報:愛吃甜食會越來越「重口味」;體能差,更易患抑鬱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 美團隊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  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1,Cell: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分享追蹤癌症的策略來源:生物通人類腫瘤圖譜網絡(Human Tumor Atlas Network,HTAN)計劃於2018年9月啟動,屬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的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計劃旨在利用一系列的單細胞圖譜來定義人類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過程和事件。
  • 震撼 | 新發現新冠病毒可傳貓、不傳狗
    這些結果有很大的意義,首先什麼是中間宿主成為更複雜的問題;其次,如果更多研究能夠驗證新冠病毒確實可以感染貓等家養動物,那麼不吃野生動物就不一定能避免新冠病毒產生。 」目前普遍認為新冠病毒起源於蝙蝠,但是中間宿主尚且未知。在上個月的香港確診寵物狗感染新冠病毒案件後,陸陸續續有一些無辜的寵物貓寵物狗被寵物主人扔下樓打死的慘劇。但新冠病毒就是是否可以感染寵物,這些寵物又是否會傳染人?
  • 腦科學日報:人類的心臟可能是被病毒搞大的;智商與綠化有關?
    人類和大猩猩等大型靈長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心臟尺寸的相比最初的小型哺乳動物,增加了好幾倍。 這些病毒片段來自古老的病毒感染。幾千萬年,某些逆轉錄病毒感染了我們的猿類祖先,並把自己的遺傳物質插入了宿主的基因組,一直流傳下來,被稱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最近,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其中某些序列(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衍生的一種長鏈非編碼RNA序列,被稱為BANCR)對鄰近基因的表達很重要,特別是在發育細胞或癌細胞中。
  • 孕婦養狗感染的機率
    懷孕不能養狗。這是謠言!謠言的緣起是犬貓體內有弓形蟲,而孕婦感染弓形蟲後會導致胎兒畸形。有的人信以為真,尤其是長輩,害怕的不得了。如果是真的,國內就沒多少家庭養狗狗了,太可怕了。實際上,良心的媒體已經科學的調查分析,已經排除了養狗會導致弓形蟲的可能。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20121025期,《懷孕之後不能養貓養狗嗎?》在多年以前就告訴我們結果了。狗狗的排洩物是沒有弓形蟲的。所以養狗狗是不可能感染到弓形蟲,唯一的可能是你生吃你家狗狗的肉。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 2,「新發現」幹細胞+魚油——治療抑鬱症的新武器 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患者來源的成人幹細胞,可用於模擬重度抑鬱症並測試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 深度刺激可促進小鼠腦細胞再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0日報導,加拿大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用一種名為深度腦刺激的臨床幹預療法向大腦特定區域施加電脈衝,能使腦細胞再生,有望幫助提高認知能力並增強記憶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在《腦與腦機融合》主題演講時表示,大腦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在談到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衝擊時,段樹民說其有正面和有負面。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主要的原因是幸福感是一種感覺,是腦的一個活動狀態,並不完全和物質成正比。所以,調控好我們的大腦具有普遍意義,對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響。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 大腦是進化的產物,可以看到大腦進化了數億年,實際上我們人類大腦,從靈長類到人類進化的時間並不久,現代人大概是20萬年前出現,在歷史長河中還不是那麼久遠。但是人工智慧發展也就一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