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徐文濤團隊《AFM》:具有超靈敏脈衝響應和雙向可塑性的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

2020-10-07 高分子科學前沿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相互接觸、並藉以傳遞信息的關鍵部位。人造神經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也通過模擬生物神經元間的突觸間隙行為來實現信息的傳遞、處理和整合。為了構建一個能夠解決複雜問題的神經系統,人們已經開發了多種類型的人造突觸器件,例如憶阻器,突觸電晶體。在基於離子遷移的眾多人造突觸中,由於能量消耗低、多記憶狀態和穩定運行等諸多優點而備受研究者們青睞。然而,單一突觸器件上脈衝靈敏度、功耗、工作頻率等關鍵問題的探究對於構建人造神經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徐文濤教授課題組在國際前沿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發表了題為「Redox MXene Artificial Synapse with Bidirectional Plasticity and Hypersensitive Responsibility」的研究論文(DOI: 10.1002/adfm.202007232),首次利用離子在MXene表面的吸脫附和層間插入的電化學行為,模擬基本的脈衝依賴可塑性、記憶增強、和樹突整合功能等。這種人工突觸功耗低,對數十毫伏的小脈衝依然有良好的響應。

【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結構及其操作機制】

研究者們將製備的MXene薄膜與固態電解質結合構築類似電池結構的兩端人造突觸,模仿了突觸間隙處生物信號的傳遞過程。通過離子在MXene表面的吸脫附和層間的插入來調節突觸的強度,進而實現多種突觸可塑性的模擬。

圖1 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的結構和操作機理

【人造突觸的樹突整合功能】

擁有多個輸入埠的人造突觸實現了諸多樹突整合功能。首先,通過調節埠實現了「或」「與」等邏輯運算。其次,通過調節輸入埠的輸入順序實現時空關聯的學習規則。有趣的是,將不同輸出響應的突觸後電流與人的兩種情緒相關聯,在人造突觸器件上模擬了負面情緒調節過程。最後,在器件上還模擬了經典條件學習;通過對器件的關聯訓練,使得該人造突觸能夠在僅給予「鈴鐺」刺激時,亦可產生「唾液」反應。

圖2 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的樹突整合功能

【人造突觸的記憶增強功能】

研究者將人造突觸的放電電流曲線與所提出的記憶衰減模型關聯,對單一突觸不同脈衝數目下的電流衰減曲線進行多函數擬合,並對比了不同脈衝和不同突觸數目下的電流衰減曲線。

圖3 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的記憶增強模擬

最後,研究者們還對比發現,基於MXene/電解質的人造突觸具有離子的雙向傳輸特性。同時,MXene較低的離子擴散勢壘和優良導電性優勢使得該人造突觸對較低幅值的脈衝具有很高的靈敏性,並展現較低的功耗。這一人造突觸構建策略在高靈敏脈衝響應的人造神經系統中具有重大潛力。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圖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 最近,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首爾大學 Tae-Woo Lee 教授、南開大學徐文濤教授團隊宣布聯合研發出一種人造感覺神經多個神經元動作電位通過神經元之間形成的突觸匯合,最終實現信息處理。 而此次的人造傳入神經系統則參考了生物的傳入神經系統,由三大核心組件構成:觸覺感受器、人造神經元和突觸電晶體。
  • 基於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構建可處理時空信息的脈衝神經網絡系統
    近年來科學界對電解質柵控電晶體及其在人工神經網絡應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單個器件的性能驗證,在材料體系、器件陣列和網絡算法等層面亟待突破。 85ZEETC-電子工程專輯針對上述問題,微電子所微電子重點實驗室劉明院士團隊製備了具有良好溝道電導調節性能和器件均一性的電解質柵控電晶體陣列,並基於此陣列構建了可處理時空信息的脈衝神經網絡系統。團隊首先對材料體系進行了篩選,首次採用無機氧化物——Nb2O5作為溝道材料構建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成功實現32x32的陣列集成(圖1a)。
  • 這些中國的「第一」與「唯一」,都與南開大學有關!
    屹立於渤海之濱的南開大學,肇始於1904年,成立於1919年,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17年9月,入選國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且為36所A類高校之一。
  •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3:21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ristopher Patzke等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調節質信號雙向控制人類突觸中的囊泡數目
  • 使用混合超結構構建超靈敏,超薄的光電電晶體和光子突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sudev Pradhan和納米科學技術中心的研究團隊,以及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的的多領域科學家們,利用石墨烯-PQD(石墨烯-鈣鈦礦量子點; G-PQD)超結構開發了一種超薄光子電晶體和光子突觸。為了製備超結構,他們直接從石墨烯晶格中生長了PQD。由G-QPD製成的光電電晶體表現出出色的響應度和比檢測率。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詹陽課題組同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課題組合作,構建出基於摩擦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可以實現無電池、自驅動的電刺激並引起神經響應。
  • Fos神經網絡的雙向抑制可塑性
    Fos神經網絡的雙向抑制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42:50 美國哈佛醫學院Michael E. Greenberg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Fos神經元網絡的雙向滲透抑制可塑性。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全光尖峰神經突觸網絡
    一個人造神經元的光子實現圖1a, b所示為我們的光尖峰神經元電路的草圖,其中也包含了全光突觸,顯示了它是如何集成到一個納米光子平臺上的,N個輸入(突觸前)神經元,1個輸出(突觸後)神經元和N個相互連接的突觸。突觸前神經元與突觸後神經元之間的每一個連接都有一定的權值wi。
  • 用橡皮泥「玩」出超靈敏石墨烯傳感器
    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學生Conor Boland及其指導教授Jonathan Coleman在混合黏彈性化合物(黏土)與石墨烯時意外發現打造超靈敏傳感器的可能性(來源:AMBER, Trinity College Dublin)
  • 面向神經形態計算的新型矽基異質結光電神經突觸器件:浙江大學楊德仁院士和皮孝東教授團隊新進展
    最近,浙江大學楊德仁院士和皮孝東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矽基異質結光電神經突觸器件研究進展浙江大學楊德仁院士和皮孝東教授團隊近年來圍繞矽基光電器件的核心結構¾矽基異質結,設計和構建了一系列新型器件結構,製備了矽基發光器件、矽基光電探測器和矽基光電神經突觸器件。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該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用於治療神經錯亂
  • ...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崔屹團隊: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不安全?防火、超輕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來了
    為了解決上述安全問題,固態電解質(SSE)作為目前鋰離子電池中易燃液體電解質的替代品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當固態電解質厚度降低,比如做到和聚合物固態隔膜類似的厚度(10μm),那麼電池的短路風險大幅度增加。
  • 陶瓷摻石墨烯 布朗大學研製迄今最堅韌的固體電解質
    儘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鋰電池中液體電解質的想法已經被許多人所接受,但在這項技術投入實際使用之前,仍有許多難點需要克服。 好消息是,布朗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通過摻入陶瓷和石墨烯精細混合物的方法,生產出了迄今為止最堅韌的固體電解質。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記者 吳軍輝)11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美國華盛頓大學Chuan Wang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Flexible Carbon Nanotube Synaptic Transistor for Neurological Electronic Skin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