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的反應和其他離子型反應不同,由於自由基高度活潑,因而遷移性更好,動力學控制便常常強於熱力學控制。我們先來看一下立體電子效應的引入以及一些實例。
在基礎有機化學中,我們已經學過了羥醛縮合反應,使用兩分子醛或酮縮合得到一分子羥基醛酮,進而脫水製備α,β-不飽和醛酮,從而得到Michael加成的底物,為甾體的合成奠定了基礎。
因而,控制羥醛縮合反應的立體選擇性就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預測羥醛縮合的立體化學常常採用Zimmerman-Traxler模型。該模型結合了空間斥力、電子效應、螯合效應和立體電子效應,可以預測Evans試劑的立體選擇性。(參考網站:https://chemistr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5550/why-do-zr-sn-and-ti-enolates-form-syn-aldols-selectively)參與反應的羰基化合物有四種結合方式:如果我們給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兩側(稱為潛手性面)起個名字,不妨稱為Si面和Re面,就得到面對面的四種情況:Re-Re,Si-Si,Re-Si,Si-Re。
另外,我們對分子引入共面的概念,考慮一根化學鍵,以此為軸,得到一組共軸的平面,這些平面中,只有一個通過化學鍵外一點。這樣一來,通過一根化學鍵和一個原子的位置唯一確定一個平面。在這個平面上,規定電子對方向相對原子朝外,化學鍵方向相對參考原子朝外。使用向量的方式規定了電子的平行(不是自旋平行),以及反向平行。我們常常省略「共面」這個詞,因為平行和反平行的定義已經包含了「共面」的涵義。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自由基反應的立體電子效應。對於含有長鏈的羰基化合物,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就對反應構象起了巨大作用,不同的偶極相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體系能量,降低分子極性,從而改變溶劑化情況。
在螯合過渡態體系中,螯合的化學鍵會產生更強的偶極作用,因而此時的構象更為穩定。相比於空間位阻,偶極相互作用僅依賴於化學鍵的電子分布,從而比立體效應更加容易判斷。
很顯然,在配合物控制的不對稱反應中,立體電子效應就弱於空間位阻的影響,由於配合物可以隨時轉換,採取穩定的結構,但是產生的結果是不變的。
往期回顧:
立體選擇性自由基反應(1)
立體選擇性自由基反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