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支鏈寡糖及其衍生物的立體選擇性合成取得新進展

2021-01-11 生物谷

2-N-乙醯氨基糖苷廣泛分布於生命有機體,常以糖脂、糖蛋白和糖胺聚糖等形式存在。為了更好地研究2-N-乙醯氨基糖苷在參與具體生理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關注乙醯氨基糖類似物的替代效能和衍生功能。近年來,非天然的C-支鏈去氧糖作為合成子已廣泛用於天然產物和寡糖苷的全合成中,同時作為核糖類似物也有參與調節核苷的細胞毒性。研究也發現,2-C-丙酮基-2-去氧糖作為2-N-乙醯氨基糖的碳支鏈電子等排體,可以通過細胞內糖生物合成途徑或者細胞外突變糖基轉移酶催化,在細胞表面或細胞外寡糖、糖蛋白以及肽聚糖等糖綴合物中表達。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產物研究中心邵華武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合作,在具有生物活性糖類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他們發現,1,2-環丙烷糖類作為糖基供體,在路易斯酸的催化下,能夠與一系列如寡糖、胺基酸和醇類等糖基受體反應,得到2-C-支鏈寡糖及其衍生物。對於半乳糖供體,當催化劑為TMSOTf時,得到α-構型為主的產物;而當催化劑為BF3·Et2O時,則主產物為β-構型。但對於葡萄糖供體來說,這兩種條件下都只得到β-構型的產物。由此說明糖基供體和路易斯酸的活性決定了糖基化反應的立體選擇性,這為其反應機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據。通過分析推斷,半乳糖供體在強路易斯酸(TMSOTf)催化下經歷SN1途徑,在弱路易斯酸(BF3·OEt2)條件下則經歷SN2途徑;但對於葡萄糖供體則只經歷SN2途徑。此外,2-C-丙酮基與端基正離子形成的縮酮中間體也對糖基化反應的立體選擇性有著重要影響。

相關成果先後在Org. Lett. (2010, 12, 540-543) 和J. Org. Chem. (2011, 76, 1045-1053) 上發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Qiang Tian, Liang Dong, Xiaofeng Ma, Liyan Xu, Changwei Hu, Wei Zou, Huawu Shao.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2-C-Branched (Acetylmethyl) Oligosaccharides and Glycoconjugates: Lewis Acid-Catalyzed Glycosylation from 1,2-Cyclopropaneacetylated Sugars.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1 76 (4), 1045-1053

Qiang Tian, Liyan Xu, Xiaofeng Ma, Wei Zou, Huawu Shao.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2-C-Acetonyl-2-Deoxy-d-Galactosides using 1,2-Cyclopropaneacetylated Sugar as Novel Glycosyl Donor.Organic Letters 2010 12 (3), 540-543

相關焦點

  • 鎳催化的條件下,具有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的丙二烯及其衍生物的氫氰化
    氫氰化是形成C-C鍵的一類重要反應,而烯烴的不對稱氫氰化反應,在藥物和農藥的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 中山大學:分子籠催化特殊選擇性[2+2]光環化反應獲重要進展
    取代環丁烷是許多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化合物的核心結構,是合成化學中的主要中間體。光誘導的烯烴[2+2]環加成反應是生成多種環丁烷最直接的方法。儘管選擇性[2+2]環加成反應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對於特定區域選擇性和非對映異構體選擇性的烯烴分子間[2+2]環加成反應,發展還十分有限。例如順式的頭對頭(syn-HH)環丁烷衍生物的高選擇性合成,長期都沒有簡易普適的催化合成途徑。
  • β-氨基烯丙醛衍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博士組在利用銅/鐵共催化的炔丙基胺衍生物通過類Meyer−Schuster重排反應合成β-氨基烯丙醛衍生物方面取得新進展
  • 酶促對映選擇性還原α, β-不飽和亞胺合成嗎啡烷關鍵中間體取得進展
    >  嗎啡烷是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及藥物(如鎮咳藥物右美沙芬)的骨架結構,可以由關鍵中間體1-苄基八氫異喹啉衍生物經三步化學反應獲得該中間體的合成方法有經典的拆分法、過渡金屬不對稱催化氫化法以及環己胺氧化酶與硼胺結合的去消旋化法,但是這些方法普遍存在立體選擇性差、生產成本高、原子經濟性差或環境汙染嚴重等缺點。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中取得新進展
    本網訊 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近期在中環化合物合成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通過鈀催化的不對稱串聯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高效構建了手性九元雜環化合物,為中環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期刊《ACS Catalysis》 (2019, 9, 1645?
  • JACS鎳光氧化還原催化的對映選擇性C(sp3)–H醯基化
    但是它的對映選擇性合成仍然充滿挑戰。目前的合成報導高度依賴於羰基化合物的不對稱親電或親核胺化反應。但這些方法通常需要特定的氨基化試劑或者繁瑣的步驟來製備α-官能化的羰基化合物(Figure 1b)。近年來,過渡金屬和光氧化還原雙重催化方法已經成為構建化學鍵的有效工具。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此外,分子中含有包括橋頭手性季碳在內的多個手性中心,且受C20位絕對構型的影響,Dippinine類分子(2–6)中的全碳六元環為椅式構象,而Chippiine分子(8–10)中的六元環為船式構象。活性方面,該類天然產物對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性,具有潛在的良好活性。
  • 新方法可高效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
    ,首次報導了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的新方法。2015年,有34種臨床批准的藥物是苯並呋喃衍生物,包括達非那新、維拉唑酮、雷美替胺等。苯並呋喃乙胺類化合物是苯並呋喃衍生物中的重要一類化合物,是α2-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的合成前體,並對血清素5-HT2和5-HT1A受體具有高親和力,引起了合成化學家的高度重視。但此前報導的合成路線冗長、產率低且高溫,需使用過渡金屬催化劑等,發展一種合成苯並呋喃基乙胺高效便捷的新方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 化學所烯烴催化不對稱滷環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烯烴的滷化反應是合成化學中最重要的基元反應之一,為烯烴的功能化提供了非常簡便有效的途徑。烯烴的不對稱滷化反應則可在雙鍵上同時引入兩個手性中心,產物中的滷原子可以進一步發生多種轉化,如立體選擇性的取代反應等,方便快捷的構建豐富的合成中間體。
  • 立體選擇性獲得兩種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化合物
    近日,江蘇師範大學石楓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構建軸手性苯乙烯骨架的新方法,即通過催化動力學拆分的策略高立體選擇性地同時獲得兩種基於氧化當使用非手性磷酸來催化反應時,能夠以較好的收率得到產物3ad,並且對映選擇性能夠保持,但是反應的非對映選擇性很低。由於非手性的布朗斯特酸不能控制新形成的中心手性的對映選擇性,這說明反應物(Sa)-1a的軸手性對新形成的中心手性的誘導作用較弱(圖10b)。
  • 陳於藍課題組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本站訊 Bischler−Napieralski關環反應是藥物化學中合成氮雜環分子的一類高效反應。雖然該反應從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其應用範圍主要局限在藥物中間體及天然產物的合成上,將其用於合成發光氮雜稠環共軛分子及其聚合物的研究還少有文獻報導。近年來,陳於藍課題組以這一反應為關鍵步驟,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設計、合成與響應特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白磷直接合成有機膦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
    從白磷活化直接合成有機膦化合物,因避開氯氣的使用,該過程具有簡單、高效、綠色和環保等優點(圖1A)。近三十年來,儘管白磷活化的研究一直被人們所關注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從白磷出發直接構建有機膦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反應選擇性差;產率底。因此,由白磷直接、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有機膦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對苯二甲酸(PTA)是需求量大的石化產品,主要用於合成聚對苯二甲酸酯(如PET、PTT、PBT)等聚酯產品,2014年我國PTA產能達4600萬噸以上。目前,工業上生產PTA主要通過對石油基對二甲苯(PX)氧化製得。該項研究旨在開發和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資源製備PTA及其衍生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 南科大何川團隊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CS催化》(ACS Catalysis)。
  • Chem Sci:選擇性合成手性高烯丙基叔醇?配體是關鍵
    最近,柏林工業大學Martin Oestreich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銅催化的1,3-二烯、雙(頻哪醇合)二硼和酮的三組分偶聯反應,能以良好的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非對映選擇性、對映選擇性合成手性高烯丙基叔醇。相鄰立體中心的相對構型由所使用的手性配體控制。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殷亮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銅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在前期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二芳基膦氫在銅催化劑(一價銅-雙膦絡合物)和有機鹼的作用下,生成銅-二芳基膦物種,該物種被用於對α,β-不飽和硫代膦的共軛親核加成反應,以高立體選擇性構建了系列手性1,2-雙膦衍生物(Angew. Chem. Int.
  • 天津大學陳於藍課題組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導讀Bischler−Napieralski關環反應是藥物化學中合成氮雜環分子的一類高效反應。雖然該反應從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其應用範圍主要局限在藥物中間體及天然產物的合成上,將其用於合成發光氮雜稠環共軛分子及其聚合物的研究還少有文獻報導。近年來,陳於藍課題組以這一反應為關鍵步驟,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設計、合成與響應特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機催化研究組徐傑研究員和路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來源豐富的烯烴如苯乙烯和α-烯烴與亞胺的偶聯仍然是一個挑戰。最近,文獻報導利用路易斯酸催化的苯乙烯及其衍生物與高度活化的亞胺直接偶聯得到烯丙基胺(Scheme 1c)。   近日,南開大學周其林教授課題組與許秀芳教授課題組合作,在Angew. Chem.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