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桶狀皮質抑制產後結締組織的發育

2021-01-20 科學網

小鼠桶狀皮質抑制產後結締組織的發育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26:44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oritz Helmstaedter小組發現,小鼠桶狀皮質抑制產後結締組織的發育。該研究於2020年12月3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研究人員量化了發育過程中的小鼠體感皮層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突觸發生的電路模式。研究人員利用3D電子顯微鏡觀察了出生後前4周(出生後5至28天)小鼠細胞體、頂突和軸突初始節段的突觸神經支配。研究發現頂端樹突神經支配發生在早期,特別是目標偏好性在產後第五天(P5)幾乎與成人水平一致。

另一方面,軸突神經細胞體可能通過突觸過量和隨後抗特異性突觸去除逐漸從P5到P9獲得特異性。枝形吊燈軸突揭示了P14的第一個靶標優先選擇,但P28幾乎形成了完整的靶標特異性,這與軸突生長和脫靶突觸去除的組合相一致。這種結締組織發育概況揭示了小鼠皮質中抑制性軸突在發育過程中如何建立大腦迴路。

研究人員表示,新皮層中大腦迴路是由遷移並能形成突觸的多種神經元發育而成。

附:英文原文

Title: Postnatal connectomic development of inhibition in mouse barrel cortex

Author: Anjali Gour, Kevin M. Boergens, Natalie Heike, Yunfeng Hua, Philip Laserstein, Kun Song, Moritz Helmstaedter

Issue&Volume: 2020/12/03

Abstract: Brain circuits in the neocortex develop from diverse types of neurons that migrate and form synapses. Here we quantify the circuit patterns of synaptogenesis for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in the developing mouse somatosensory cortex. We studied synaptic innervation of cell bodies, apical dendrites and axon initial segments using 3D electron microscopy focusing on the first four weeks postnatally (postnatal days 5 to 28). We found that innervation of apical dendrites occurs early and specifically: target preference is already almost at adult levels at the fifth postnatal day (P5). Axons innervating cell bodies, on the other hand, gradually acquire specificity from P5 to P9 likely via synaptic overabundance followed by antispecific synapse removal. Chandelier axons show first target preference by P14 but develop full target specificity almost completely by P28, consist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axon outgrowth and off-target synapse removal. This connectomic developmental profile reveals how inhibitory axons in mouse cortex establish brain circuitry during development.

DOI: 10.1126/science.abb453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02/science.abb4534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9 15:19:31 瑞士日內瓦大學Denis Jabaudon研究組發現小鼠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時間可塑性
  • 3981小時重建了500000立方微米小鼠大腦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小鼠的大腦皮層進行了成像和分析。通過使用先進的自動化成像和分析工具,以高空間解析度重建了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在小鼠桶狀皮質(barrel cortex)中的連接。這項成果登上了本期Science封面。
  • Nature:母體微生物組可調控胎兒神經發育
    通過研究耗盡和選擇性重建的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對小鼠胎兒神經發育的影響,探究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在穩態過程中調節早期胚胎大腦發育和後代晚期行為的作用。微生物組是大腦功能和行為的一個重要的調節器。已有的研究顯示,與普通的無特定病原體(SPF)的動物相比,沒有微生物菌落(無菌,GF)的動物或耗盡微生物組(抗生素處理,ABX)的動物會表現出神經生理和行為的改變。
  • 文獻精讀 | 皮質中間神經元功能異常介導感覺過敏
    人類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皮質神經環路異常可能導致ASD患者對感覺輸入反應異常,但缺乏直接的證據。近年來,皮質GABA能中間神經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ASD動物模型中觀察到中間神經元功能障礙。最近有研究發現,GAGB能神經元缺陷與ASD小鼠模型的多感覺整合障礙有關。然而,皮質GABA能神經元功能障礙與ASD感覺異常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尚未明確。
  • 基礎免疫學:T細胞發育
    胸腺分為內外區,分別稱為皮層和髓質,在T細胞發育中有不同功能,原因是不同區域TECs不同:皮質胸腺上皮細胞(cTECs)和胸腺髓質上皮細胞(mTECs)。cTECs和mTECs通過它們在胸腺內的位置來區分,以及分泌不同的蛋白質如不同細胞因子等,促進多樣化圖譜的成熟T細胞發育和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清除。
  • 第三章 結締組織--一、疏鬆結締組織
    第三章 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包括基質、細絲狀的纖維和不斷循環更新的組織液,具有重要功能意義。細胞散居於細胞間質內,分布無極性。
  • Genome Biology 新文速遞:小鼠神經系統的RNA甲基化
    2018年5月3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佟偉民實驗室與挪威奧斯陸大學Arne Klungland實驗室在Genome Biology期刊上發文、報導了其各自在神經系統關於RNA甲基化m6A(下文簡稱:m6A)功能研究的新發現。
  • 昆明動物所發現轉錄因子KLF5參與小鼠乳腺幹細胞維持及乳腺發育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KLF5在乳腺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前期的研究表明,KLF5在乳腺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維持過程中發揮關鍵的促進作用(Theranostics, 2016; 6(4): 533-544);另外也有研究顯示KLF5在胚胎幹細胞的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但KLF5在正常幹細胞以及乳腺發育過程中的作用還沒有研究報導。
  • Circulation: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獲得成功
    研究表明,僅需要三種轉錄因子就能夠將小鼠機體的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實驗中發現,當心臟病過後,結締組織就會在損傷部位形成疤痕組織,從而誘發心力衰竭的發生,這三種轉錄因子Gata4,Mef2c,Tbx5(GMT因子)能夠互相協作開啟結締組織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同時關閉其它不必要基因的表達,最終對損傷的心肌細胞進行有效修復,但過程並不簡單,而且也僅有10%的細胞能夠從疤痕組織細胞轉化成為心肌組織細胞。
  • Science:新皮質在記憶形成中的門控假說
    鼻周皮層(PRh)屬於內側顳葉(MTL),和新皮質、杏仁核、海馬等結構間都有廣泛的投射。新皮質第五層(L5)的椎體神經元的簇狀樹突位於新皮質第一層(L1)。很多證據表明新皮質第一層(L1)參與非海馬依賴的學習,研究者猜測L1在海馬依賴的學習中也受到MTL的調控,從而影響學習。首先,他們通過神經元順追和逆追證明了PRh到L1的投射。
  • 科學家成功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僅需要三種轉錄因子就能夠將小鼠機體的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當心臟病發作後,結締組織就會在損傷部位形成疤痕組織,從而誘發心力衰竭的發生,這三種轉錄因子Gata4,Mef2c,Tbx5(GMT因子)能夠互相協作開啟結締組織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同時關閉其它不必要基因的表達,最終對損傷的心肌細胞進行有效修復,但這種方法並不簡單,而且也僅有10%的細胞能夠從疤痕組織細胞轉化成為心肌組織細胞
  • 科學家在精子內部發現新型桶狀結構
    科學家們需要對這一結構深入了解,以開發出新的療法,治療男性不孕症,並掌握人類胚胎發育的早期情況。科學家們的新發現是一個由短微管構成的桶狀結構,每個精子細胞的中心粒總數是兩個。然而,新發現的中心粒結構與以往所知略有不同,形狀是非典型的。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腺垂體主要由五種激素細胞組成,包括生長激素細胞、催乳素細胞、促甲狀腺素細胞、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和促性腺激素細胞。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
  • 產後胸部下垂乾癟如何恢復彈性豐滿,寶媽來看看
    懷孕前纖纖細腰,楚楚動人;產後遊泳圈纏身,肥胖臃腫。懷孕前豐挺飽滿,性感迷人;產後下垂乾癟,辣眼難看。某天帶孩子睡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的胸沒了。初為人母的喜悅過後是無盡的煩惱。人類就是視覺動物,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你有勇氣面對脫下內衣的你嗎?撫心自問,真的可以忍受形狀似袋的胸部一輩子嗎?別擔心!
  • 大腦皮質構築與功能定位
    概述    大腦皮質為覆蓋於大腦半球上的一層灰質,是CNS發育最為複雜和完善的部位。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植入前發育的過程中,頂-底細胞極性(apicobasal cell polarity)的建立是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的關鍵,從而誘導細胞向滋養外胚層(trophectoderm)分化。在小鼠胚胎中,這一事件被設定在8個細胞階段發生,這一時間遵循一種內在的發育時鐘,與胚胎大小或細胞周期進展無關。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腺垂體主要由五種激素細胞組成,包括生長激素細胞、催乳素細胞、促甲狀腺素細胞、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和促性腺激素細胞。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
  • 全身麻醉藥發育神經毒性的機制及其防治研究進展
    受體介導的未成熟神經元的除極,抑制新生大鼠神經元過度興奮,減少活化型easpase-3水平的增加,對全身麻醉藥的發育神經毒性起到保護作用。Ca2+的釋放,對異氟醚導致的出生後7 d大鼠的大腦皮質神經元變性產生保護作用。
  • Nature:揭示結締組織持續激活導致纖維化疾病的分子機制
    這些結果表明蛋白PU.1導致結締組織的病理性沉積。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U.1 controls fibroblast polarization and tissue fibrosis」。論文通訊作者為德國紐倫堡大學的Andreas Ramming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