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結締組織持續激活導致纖維化疾病的分子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2月13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瑞士、美國、澳大利亞和奧地利的研究人員破解了一個分子網絡,這在未來可能為治療器官瘢痕提供一種新的方法。這些結果表明蛋白PU.1導致結締組織的病理性沉積。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U.1 controls fibroblast polarization and tissue fibrosis」。論文通訊作者為德國紐倫堡大學的Andreas Ramming博士。

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0896-x。

在諸如系統性硬化病之類的結締組織疾病(統稱為纖維化疾病)中,結締組織細胞的過度激活導致組織硬化和受影響器官內的瘢痕形成。原則上,這些疾病可以影響任何器官系統,並且經常導致器官功能的破壞。結締組織細胞在健康個體的正常傷口癒合中起關鍵作用。然而,如果結締組織細胞的激活不能被關閉,那麼纖維化疾病就會發生,在這類疾病中,大量的基質在組織中沉積,從而導致受影響組織形成瘢痕和遭受功能障礙。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充分理解為何修復過程在纖維化疾病中發生故障。

這些研究人員如今能夠破解出一種負責持續激活結締組織細胞的分子機制。在實驗研究中,他們著重關注蛋白PU.1。在正常的傷口癒合中,身體抑制PU.1的形成,從而使得在正常的癒合過程結束時,這些結締組織細胞能夠返回到靜止狀態。

Ramming博士解釋道,「我們能夠證實PU.1在皮膚、肺部、肝臟和腎臟的各種結締組織疾病中被激活。PU.1結合到結締組織細胞中的DNA上,對它們進行重編程,從而導致組織成分長時間沉積。」

PU.1並不是參與纖維化的唯一因子,這是因為參與瘢痕組織沉積的因子已在過去被確定出。然而,如今發現的是,PU.1在控制這種過程的因子網絡中起著核心作用。Ramming博士解釋道,「PU.1就像管弦樂隊中的指揮。如果把它拿走,那麼整個音樂會就完蛋了。」這種方法已用一種實驗性藥物進行了測試,這使得抑制PU.1的

臨床試驗

有望很快啟動,以便最終更好地治療纖維化疾病。(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homas Wohlfahrt et al. PU.1 controls fibroblast polarization and tissue fibrosis.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0896-x.

相關焦點

  • Nature:重大突破!IL11才是導致器官纖維化的元兇
    2017年1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和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鑑定心臟、腎臟和其他組織中的慢性纖維化疾病的關鍵促進物,發現一種被稱作白細胞介素11(IL11)的關鍵性蛋白導致纖維化疾病和器官損傷。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CRY2光激活的分子機制。通過生化分析驗證發現,FAD結合口袋的鬆弛會導致CRY2蛋白的寡聚化。該研究闡明了CRY2光誘導寡聚化的分子機制,也闡明了FAD光還原如何導致其寡聚化的分子機理。
  • 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學院在eLife發文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清華新聞網6月30日電 6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何塞·卡洛斯·帕斯特帕雷哈)研究組在eLife發表了題為「Plasma membrane overgrowth causes fibrotic
  • 科學家揭示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mutants in mTORC1 signaling的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Y35N和D60K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Rheb在switch區域的突變直接影響了其對mTORC1信號通路的激活,如近期在多種腫瘤組織中被鑑定出的RhebY35N突變體,能夠在細胞飢餓狀態下表現出對mTORC1較高的激活作用;而失活型突變體RhebD60K無論在營養充足或飢餓條件下均不能激活mTORC1,但這些突變導致Rheb功能發生變化的分子機制均不清晰。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Nature:新觀點!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FITM3 functions as a PIP3 scaffold to amplify PI3K signaling in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2020-09-29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生態課題組研究員徐明愷,依託「瀋陽市超級抗原研究重點實驗室」,聯合運用脂肪酸代謝質譜、海馬生物能量代謝分析等方法,首次從分子到細胞水平揭示超級抗原SEC2及其改構體ST-4可通過激活mTOR/SREB/PPAR信號途徑,增強CD8+ T細胞的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攝取能力;通過激活p38-MAPK信號通路,增強線粒體能量代謝過程,從而為CD8+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在探索CAP轉錄激活機制的同時,David C.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Nature Microbiology:揭示綠膿桿菌群集感應分子誘導宿主免疫細胞...
    綠膿桿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類臨床中常見的條件性致病菌,主要引發燒傷病人傷口處以及肺纖維化病人肺臟組織的感染。隨著抗生素耐受性的增強,近年來綠膿桿菌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致病率與致死率出現了不斷上升的趨勢。
  • 趙巖教授:關注間質性肺炎的進行性纖維化表型
    間質性肺炎(ILD)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肺間質炎性和纖維化疾病,主要包括已知病因的ILD、特發性ILD、肉芽腫性ILD以及其他少見的ILD。肺纖維化(P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肺疾病,可致肺功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減退。
  • 瞿昆團隊揭示系統性硬化症皮膚纖維化主要致病細胞
    該疾病較為罕見,發病率十萬分之一,患者男女比例 1:7, 主要影響年輕和中年婦女。患者5年死亡率卻高達17%,15年生存率僅50%。研究顯示,導致SSc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內部器官纖維化。由於皮膚纖維化是SSc患者普遍的臨床症狀且可以反映內部器官的病變程度,更易獲得的皮膚組織成為研究SSc發病機制的理想樣本。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陳志南、姜學軍團隊揭示癌細胞鐵死亡分子機制
    陳志南、姜學軍團隊揭示癌細胞鐵死亡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5 14:35:10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姜學軍和中國空軍醫科大學陳志南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Nature:利用smFRET成像技術揭示腎上腺素激活的G蛋白偶聯受體變化
    Blanchard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Brian K. Kobilka。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位於細胞膜內的蛋白,將信號傳遞到細胞中以便調節人體生理學的重要方面。GPCR接收到的信號包括激活細胞中的這些蛋白而能夠產生視力的光線,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等化學物,觸發疼痛的信號等。將近一半的臨床使用的藥物通過靶向不同種類的GPCR發揮作用。
  • 科學家揭示屋塵蟎引起2型皮炎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屋塵蟎引起2型皮炎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8 15:25:30 法國土魯斯大學Nicolas Gaudenzio和美國史丹福大學Stephen J.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這一「樹突棘修剪」的過程對於大腦正常功能的行使至關重要,且在包括孤獨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中均發現了樹突棘修剪的異常。雖然樹突棘修剪在神經網絡精確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識,介導該過程的分子機制仍是基本未知的。  於翔研究組以與小鼠觸鬚感覺對應的大腦桶狀皮層為實驗範式解析上述問題。
  • Nature:重磅!揭示壓力導致頭髮變白機制!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導致色素...
    我們想要理解這種關聯性是否正確,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麼壓力如何導致多種組織發生變化。頭髮色素沉著(hair pigmentation)一種容易觸及的易於處理的過程,除此之外,我們真地很想知道壓力是否真正地導致了頭髮變白。」縮小罪魁禍首的範圍鑑於壓力會影響整個身體,因此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必須確定哪種身體系統負責將壓力與頭髮顏色聯繫在一起。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