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屋塵蟎引起2型皮炎的分子機制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屋塵蟎引起2型皮炎的分子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8 15:25:30

法國土魯斯大學Nicolas Gaudenzio和美國史丹福大學Stephen J. Gall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屋塵蟎(HDM)會激活傷害感受器-肥大細胞簇,從而引發2型皮膚炎症。該項研究成果於2019年10月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免疫學》上。

研究人員發現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的HDM直接激活了肽能傷害感受器,這是產生神經肽的傷害性感覺神經元,它們表達離子通道TRPV1和Tac1(編碼神經肽物質P前體的基因)。活體成像和遺傳方法表明,HDM激活的傷害感受器通過釋放P物質以及激活肥大細胞上的陽離子分子受體MRGPRB2,來誘導與該傷害感受器相鄰的肥大細胞脫粒,從而導致過敏性皮膚炎症的進展。

這些數據表明,暴露於HDM過敏原後,TRPV1和Tac1雙陽性傷害感受器與MRGPRB2陽性肥大細胞感受簇的激活代表了過敏性皮膚反應發展中的關鍵早期事件。

據介紹,過敏性皮膚病(例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特徵是嚴重瘙癢和對廣泛分布的過敏原(包括HDM產生的過敏原)產生的2型免疫相關超敏反應。

附:英文原文

Title: House dust mites activate nociceptor–mast cell clusters to drive type 2 skin inflammation

Author: Nadine Serhan, Lilian Basso, Riccardo Sibilano, Camille Petitfils, James Meixiong, Chrystelle Bonnart, Laurent L. Reber, Thomas Marichal, Philipp Starkl, Nicolas Cenac, Xinzhong Dong, Mindy Tsai, Stephen J. Galli, Nicolas Gaudenzio

Issue&Volume: 2019-10-07

Abstract: 

Allergic skin diseases, such as atopic dermatitis, are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itching and type 2 immunity-associated hypersensitivity to widely distributed allergens, including those derived from house dust mites (HDMs). Here we found that HDMs with cysteine protease activity directly activated peptidergic nociceptors, which are neuropeptide-producing nociceptive sensory neurons that express the ion channel TRPV1 and Tac1, the gene encoding the precursor for the neuropeptide substance P. Intravital imaging and genetic approaches indicated that HDM-activated nociceptors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skin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the degranulation of mast cells contiguous to such nociceptors, through the release of substance P and the activation of the cationic molecule receptor MRGPRB2 on mast cell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after exposure to HDM allergens, activation of TRPV1+Tac1+ nociceptor–MRGPRB2+ mast cell sensory clusters represents a key early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skin reactions.

DOI: 10.1038/s41590-019-0493-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19-0493-z

相關焦點

  • Allergy:電鏡技術幫助揭示過敏反應的分子機制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科學家們揭示了過敏性疾病的關鍵分子——IgE抗體的分子結構。這項科學突破可為過敏反應的基本機制提供重要見解,並可能為開發更有效的抗過敏療法鋪平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Allergy》雜誌上。抗體是人類免疫系統的基本分子。
  • 屋塵蟎危害大可造成肺損傷
    2016年5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屋塵蟎是室內灰塵中過敏原的主要來源,會引起成人和兒童發生哮喘。來自美國MIT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屋塵蟎造成的危害比預想的更大。它們會誘導DNA損傷,如果DNA損傷不能得到充分修復會對肺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 強哥每日皮膚科普(0729):塵蟎和皮膚病
    這麼熱的天,「蟲咬皮炎」(丘疹性蕁麻疹)超級多,各種蟲叮蟲咬,尤其是床上的蟎蟲。科普一下,這一類型的蟎蟲叫塵蟎。塵蟎分好幾種,最常見的屋塵蟎和粉塵蟎,而我們日常生活最常接觸的就是屋塵蟎。塵蟎叮咬人體的皮膚,引起的反應各異,有人沒反應,有人起紅色的癢包,有人起水皰,這叫個體差異。塵蟎引起的皮膚病有很多種,除了上面講的蟲咬皮炎,還有比如溼疹、蕁麻疹。
  • 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蛇床子素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傳統中藥蛇床子的主要活性成分蛇床子素(osthole)可以舒張氣道平滑肌、抑制哮喘疾病模型的氣道高反應性,繼而從動物模型、組織切片、培養細胞及酶學反應等不同水平確定了蛇床子素的作用靶點是蛋白磷酸二酯酶4(PDE4);進一步通過共結晶及X射線晶體衍射解析了蛇床子素與PDE4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闡明了蛇床子素抑制PDE4並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團隊發文揭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DNA底物的分子機制
    目前C2c1已經被證明能夠在人類細胞裂解液中有剪切目的DNA的活性,但這背後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為了揭示C2c1識別crRNA和結合PAM的分子機制,該團隊解析了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 C2c1 (BthC2c1)和123-nt的crRNA(包含有幾乎全長的crRNA以及tracrRNA),28-nt的target DNA,以及12-nt的non-target DNA的三元複合物的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分子機制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據埃菲社西班牙卡斯特利翁7月23日報導,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計算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成功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的分子機制,這可能有助於研製新的抗病毒藥物。主蛋白酶是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之一。
  • 我國科學家揭示麻雀選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麻雀選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來源:光明日報 • 2019-09-26 15:45:42
  • 神經性皮炎是由什麼引起的?
    但拋開這些不談,其實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你的精神和情緒,例如精神壓力大、過度緊張的確也會引起神經性皮炎。雖然聽起來像是「我搞我自己」,但控制自己其實也沒那麼簡單,畢竟大家肯定也沒少幹過撕嘴皮、倒刺的事...神經性皮炎是什麼?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Science:揭示肺神經內分泌細胞擴大過敏性哮喘反應機制
    這些生物活性分子能夠引發免疫反應和生理反應。最近開展的一項體內研究揭示出PNEC正常地形成被稱作神經上皮小體(neuroepithelial body)的自聚集單元是限制初始肺部(naïve lung)中的免疫細胞數量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人們並不清楚PNEC是否能夠在體內將外源性氣道信號(如過敏原)轉化為下遊級聯反應。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Cell:科學家揭示分子伴侶催化蛋白質正確摺疊的分子機制
    2014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蛋白質是細胞維持正常生存及進行許多生化過程的主角,其對於很多細胞活動,比如細胞代謝、信號傳輸都具有關鍵的作用;然而在蛋白質完成其多種任務之前,其像鏈狀一樣的分子會採取一種三維成像的構象模式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中國科學家揭示麻雀挑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科學前沿人挑食,鳥呢中國科學家揭示麻雀挑食高粱的分子機制人會挑食,鳥也會嗎?來自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麻雀對高粱也會「挑食」,科學家還就此揭曉了揭麻雀對不同高粱品種「挑食」的分子機制。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分子植物》前不久刊發這一研究成果。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和其他農作物不同,高粱具有耐旱澇、耐鹽鹼、耐貧瘠以及產量高等特性,被廣泛地應用於飼料、能源和燃料中,成為世界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主糧作物。不過,高粱卻有一個「天敵」——麻雀,後者喜食高粱,會造成高粱的減產。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本報北京12月28日訊(記者甘曉 通訊員李丹)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