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昆團隊揭示系統性硬化症皮膚纖維化主要致病細胞

2020-11-19 BioArt

責編 | 酶美


系統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簡稱SSc是一種嚴重的慢性多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表現出皮膚以及內部器官的血管損傷、炎症和纖維化病變。該疾病較為罕見,發病率十萬分之一,患者男女比例 1:7, 主要影響年輕和中年婦女。患者5年死亡率卻高達17%,15年生存率僅50%。


研究顯示,導致SSc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內部器官纖維化。由於皮膚纖維化是SSc患者普遍的臨床症狀且可以反映內部器官的病變程度,更易獲得的皮膚組織成為研究SSc發病機制的理想樣本。目前人們對 SSc的發病機制及致病細胞類型知之甚少,何種細胞類型的變化導致了疾病的發生, 依然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瞿昆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史丹福大學Howard Chang教授實驗室合作, 利用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ATAC-seq)和大數據分析,首次揭示了皮膚中的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簡稱DC在SSc皮膚纖維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成果於2020 年11月17日以「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s of skin cells in systemic sclerosis nominate dendritic cells in disease pathogenesi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該研究通過ATAC-seq技術分析了來自7名SSc患者和6名健康人的8種不同類型的皮膚細胞,從多個角度闡述了樹突狀細胞是系統性硬化症皮損部位功能變化最強的細胞類型,並發現了多個和疾病相關、由樹突狀細胞介導的配受體相互作用,為人們認識系統性硬化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基於樹突狀細胞的治療提供了理論支持。



ATAC-seq技術能夠以較低的細胞量檢測細胞的全基因組染色質開放狀態,對研究稀有臨床組織樣本具有顯著的優勢。本文作者從SSc患者的纖維化皮膚、非纖維化皮膚以及健康人的正常皮膚部位取樣,分選出三種臨床狀態下的8種細胞類型,進行ATAC-seq建庫測序以及後續分析。作者首先繪製了正常及患病皮膚組織中不同細胞類型的染色質開放圖譜,並篩選出細胞類型特異性開放位點。進一步研究顯示,皮膚樹突狀細胞的開放位點顯著富集SSc敏感性突變, 且DC特異性基因的表達量和SSc疾病嚴重程度顯著相關 (P value=1.5×10-5), 提示 DC和SSc發病可能具有潛在的聯繫。



圖 1 研究方案示意圖


為了進一步探究SSc皮損部位細胞的致病性變化,作者通過正常人和患者皮膚的差異分析發現,相比於其他細胞類型,樹突狀細胞具有數目最多的差異開放位點;發生了最明顯的表觀狀態變化;且皮損部位的樹突狀細胞富集NFkB、STAT等多種已知導致自身免疫病的轉錄因子,提示DC細胞可能在患者皮膚病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接下來,作者通過免疫組化實驗、群體細胞基因晶片分析等方法驗證了這一猜想。


最後,作者通過構建SIA (Strength of Interaction Alteration) 模型, 利用ATAC-seq信號強度的變化探究SSc皮損組織內異常的配受體相互作用,來揭示正常和病變皮膚組織中的多種細胞類型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


本項研究從多個角度闡述了SSc皮損部位樹突狀細胞比例及功能的異常變化,為人們進一步了解SSc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大瞿昆教授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Howard Chang教授,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大劉倩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Lisa Zaba助理教授。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02-z.pdf

相關焦點

  • 十種罕見病:系統性硬化、亨廷頓舞蹈症、糖原累積症等研究進展
    1.系統性硬化(SSc)、皮肌炎(DM)   Corbus與Kaken公司合作開發和商業化Lenabasum以治療系統性硬化和皮肌炎。在治療瀰漫皮膚性SSc和皮膚為主DM患者的2期研究中,Lenabasum改善了多個醫生評估和患者報告的有效性結果。在2期囊性纖維化研究中,Lenabasum也減少了肺惡化。目前正在進行和/或計劃進行更多的臨床研究,以確認這些結果並支持申請監管批准。2.亨廷頓舞蹈症(HD)   大部分移植的胎兒神經細胞在亨廷頓舞蹈症患者大腦中發育不良。
  • 幹細胞移植在系統性硬化症中的臨床應用前景
    系統性硬化症是一種病理表現為慢性炎症浸潤、皮膚和內臟器官纖維增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會累及肺部,主要表現為肺間質纖維化及肺動脈高壓,導致患者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障礙。Cipriani等人對比了7例嚴重瀰漫型系統性硬化症患者和15名健康人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認為系統性硬化症患者間充質幹細胞的血管內皮分化能力受損,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後新生血管形成障礙。移植外源性的幹細胞可調節免疫反應,對系統性硬化症具有抗纖維化、緩解炎症和減輕血管病變的作用。
  • 組織纖維化
    肺臟、心血管系統、肝臟、胰腺、腎臟、脾臟、神經系統、皮膚、骨髓等均可發生纖維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組織纖維化是許多疾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據美國有關統計資料證明,該國因各種疾病而致死的病人中,接近45%可以歸於組織纖維增生疾病。組織纖維化在人體各主要器官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均起著重要作用。      機體器官由實質和間質兩部分構成。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抗纖維化作用
    最近的多項研究表明,HAT/HDACs平衡的紊亂不僅會使基因表達失控,導致腫瘤的發生,而且與一些以慢性纖維化為主要特徵的疾病相關,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慢性腎臟疾病、心力衰竭、系統性硬化等。因此,關於HDACs及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HDACi)在這些疾病病因及治療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Nature:揭示結締組織持續激活導致纖維化疾病的分子機制
    在諸如系統性硬化病之類的結締組織疾病(統稱為纖維化疾病)中,結締組織細胞的過度激活導致組織硬化和受影響器官內的瘢痕形成。原則上,這些疾病可以影響任何器官系統,並且經常導致器官功能的破壞。結締組織細胞在健康個體的正常傷口癒合中起關鍵作用。然而,如果結締組織細胞的激活不能被關閉,那麼纖維化疾病就會發生,在這類疾病中,大量的基質在組織中沉積,從而導致受影響組織形成瘢痕和遭受功能障礙。
  • 【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2020-10-21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系統性硬化症肺部併發症治療策略取得進展_系統性硬化症_肺纖維化...
    作者:許韓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科系統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種由內臟併發症引起的高死亡率疾病,肺部疾病是導致SS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Sc最常見的肺部併發症包括纖維化和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這些併發症對疾病結局有極大影響,是導致SSc死亡的主要原因。對於SSc肺部併發症的管理,最大的問題是鑑別出哪些是病理結果嚴重的患者,哪些是可能從治療中獲益的患者。
  • 「肺纖維化」暫無特效藥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發現治療新路徑
    12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根據上述論文研究成果,MBD2高表達於各類肺纖維化患者的肺組織中。
  •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肺纖維化提供新路徑
    12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 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學院在eLife發文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清華新聞網6月30日電 6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何塞·卡洛斯·帕斯特帕雷哈)研究組在eLife發表了題為「Plasma membrane overgrowth causes fibrotic
  •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癒再現曙光(圖)
    徐媛博士資料圖片中國網6月27日訊 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幹擾素調節因子5(IRF5)作為一種致病因子,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中起核心作用。抑制IRF5可以阻斷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起關鍵作用的細胞信號通路,從而治癒紅斑狼瘡。這一發現為人類攻克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病和一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病的探索道路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該成果以長文的形式刊登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學術權威雜誌《免疫學》中。據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媛博士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中自身免疫疾病,以致病因子的複雜和多樣著稱,其具體的致病機理一直以來都是個迷。
  • Sci Adv:B細胞各亞群如何影響硬皮病的發生
    2018年9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系統性硬化症(SSc,也稱為硬皮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病因的結締組織疾病,其特徵在於皮膚和各種內臟器官中的過度纖維化。超過90%的SSc患者攜帶自身抗體,如抗DNA拓撲異構酶I,抗著絲粒和抗RNA聚合酶抗體。此外,B細胞激活因子(BAFF)在SSc患者中以升高的水平存在並且與疾病嚴重性相關。
  • 個體發生「進行性纖維化」的危險因素有哪些?探討未來研究與臨床...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典型的進行性纖維化性ILD,幾乎每個患者的肺功能都會持續下降。儘管其他纖維化間質性肺疾病,如慢性過敏性肺炎,那些與結締組織疾病相關的疾病,包括系統性硬化相關ILD,肌炎相關ILD,以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的ILD和特發性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NSIP),在適當的治療下,有改善和穩定病情的潛力。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方燕姍/劉聰組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系統性硬化症是一種什麼疾病?
    系統性硬化症(SS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膠原纖維沉積導致皮膚增厚及纖維化,內臟器官受累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見,多數發病年齡在30~50歲。臨床表現為雷諾現象、皮膚改變、骨和關節痛、消化道症狀、肺動脈高壓、間質性肺炎、心功能不全、腎危象等。
  • Acta Neuropathologica:新研究揭示多發性硬化的「細胞」威脅
    2019年10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多發性硬化發生的關鍵因素。這一發現為設計針對多發性硬化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們猜測被稱為「少突膠質細胞祖細胞」的細胞有助於多發性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 胎盤亞全能幹細胞
    胎盤亞全能幹細胞是來源於新生兒胎盤組織的一群多能幹細胞,其在發育階段與胚胎幹細胞接近,具備多能幹細胞的許多生物學特徵,是理想的原始幹細胞來源。胎盤亞全能幹細胞具備分化為人體多種器官組織細胞的潛能,活性僅次於胚胎幹細胞,但不具有胚胎幹細胞形成腫瘤(畸胎瘤)的風險,其獲取也不存在倫理障礙,從胎盤組織中可以大量提取。
  • 我校醫學部王昆教授團隊揭示piRNA調節心臟肥大的分子機制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轉化醫學研究院王昆教授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IF=20.042)在線發表題為「The piRNA CHAPIR regul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by controlling METTL3-dependent N6-methyladenosine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