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2020-12-01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2020-10-21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以肺上皮細胞衰老和間質纖維化為特徵,中位生存率低。雖然IPF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IPF可能是由於氧化應激導致的肺泡幹細胞DNA損傷和保護機制受損所致。

多種細胞和遺傳因素,包括染色體端粒穩定所需的因素,與散發性IPF有關。端粒酶亞單位基因突變關聯家族性IPF,與肺泡上皮2型(AEC2)幹細胞衰老和向肌成纖維細胞分化有關。端粒功能障礙是衰老相關疾病的一個潛在原因,它是由shelterin蛋白和端粒酶的突變引起的,這些突變保護細胞免受端粒DNA損傷反應(DDR)和衰老的影響。

shelterin蛋白組分、端粒重複結合因子2(TRF2)或端粒酶基因的遺傳突變,可以誘導IPF,而端粒酶催化亞單位TERT的轉基因表達可能會減輕這種疾病。通過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環境壓力源包括破壞DNA的抗生素博萊黴素、電離輻射(IR)和活性氧都可以引起IPF。博萊黴素也會導致端粒縮短,但相關的機制仍不明確。

FBW7通過引導一些原癌蛋白降解來調節癌細胞增殖,但FBW7是人類癌症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Fbw7失活導致胰腺、骨髓造血組織和睪丸生精組織中的組織幹細胞擴張,其機制尚不清楚。

2020年10月20日,杭州師範大學劉俊平團隊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了文章FBW7 Mediates Senescence and Pulmonary Fibrosis through Telomere Uncapping,發現腫瘤抑制蛋白、E3泛素蛋白連接酶FBW7可以降解端粒蛋白TPP1,促使端粒暴露和縮短,癌症或幹細胞老化,以及肺纖維化;利用合成的擬肽類藥物靶向FBW7可以保護端粒、防止端粒「脫帽」和縮短,抵消衰老過程。

研究人員利用螢光標記和顯微成像技術,對腫瘤、小鼠肺上皮幹/祖細胞和人肺正常上皮細胞中的蛋白激酶和泛素E3連接酶進行了檢測,發現FBW7通過加速TPP1的轉換,觸發端粒的解封和縮短而介導細胞衰老。在小鼠AEC2幹細胞中,研究人員表明Fbw7基因敲除(KO)以TPP1穩定性依賴的方式阻止博萊黴素或IR誘導的端粒解封、肺衰老和纖維化。此外,他們還證明了一種小肽類似物能夠特異性地抑制FBW7與TPP1的結合,從而減弱端粒的去包裹作用。

篩選與FBW7不同區域互補的合成肽表明,抑制端粒功能不全的短肽(TELODIN)能阻止小鼠TPP1降解、端粒縮短、肺泡幹細胞衰老和肺纖維化。

30多年來,壓力如何引發端粒縮短或肺纖維化一直是個謎。這項研究展示了氧化應激如何觸發端粒封頂蛋白TPP1降解,導致端粒蛋白帽丟失,端粒DNA暴露,從而導致端粒DNA斷裂和縮短,細胞衰老和轉分化,以及肺纖維化。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8-聚體小肽可以阻止TPP1降解、端粒解封、端粒延長和肺幹細胞動員,從而增強正常呼吸功能,抵抗應激性衰老和纖維化。

總的來說,該研究通過解決染色體端粒解封或「脫帽」的機制問題,確定了一種新的治療目標,可以增強小鼠的呼吸功能,防止環境壓力導致的應激性肺早衰和纖維化。該發現主要是通過對端粒解封機制的突破,從而為揭示肺纖維化的發病機制及其幹預提供了途徑;闡明了壓力誘導的肺上皮幹細胞衰老和纖維化的關鍵機制,為衰老相關疾病的幹預鋪平了一個全新的道路。

第一作者單位為杭州師範大學,由王麗輝博士、陳如萍博士、李果博士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的,其他作者有王志國博士、劉軍博士、梁穎碩士,通訊作者劉俊平教授。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10.004

來源:BioA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Cell Metab| 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IPF)以肺上皮細胞衰老和間質纖維化為特徵,中位生存率低。,對腫瘤、小鼠肺上皮幹/祖細胞和人肺正常上皮細胞中的蛋白激酶和泛素E3連接酶進行了檢測,發現FBW7通過加速TPP1的轉換,觸發端粒的解封和縮短而介導細胞衰老。
  • FBW7通過端粒脫帽來介導衰老和肺纖維化
    FBW7通過端粒脫帽來介導衰老和肺纖維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4 21:50:01 杭州師範大學劉俊平研究團隊發現,FBW7通過端粒脫帽來介導衰老和肺纖維化。
  • 「肺纖維化」暫無特效藥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發現治療新路徑
    12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根據上述論文研究成果,MBD2高表達於各類肺纖維化患者的肺組織中。
  •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肺纖維化提供新路徑
    12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 【學術前沿】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
    SCAR介導的線粒體調控通路對於理解NASH發病過程中肝臟的纖維化的發生機制有重要意義。另外,研究團隊率先構建靶向線粒體環狀RNA的納米遞送系統,實現在體內外幹預線粒體環狀RNA,為靶向線粒體信號治療代謝性免疫疾病提供新思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NAFLD已經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當前主要的慢性肝病。單純的NAFLD是可逆的,但NASH已有肝纖維化導致的永久性肝臟病變。
  • 【學術前沿】重大進展!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學術前沿】重大進展!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2020-09-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焦建偉團隊從腦發育角度探討抑鬱症可能的發病機理和...
    【學術前沿】焦建偉團隊從腦發育角度探討抑鬱症可能的發病機理和治療策略 2020-05-17 0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蟲夏草菌絲體提取物有效改善肺纖維化,治療...
    而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IP)中最常見的以肺纖維化病變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疾病類型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能導致肺功能進行性喪失的嚴重的間質性肺疾病。肺纖維化嚴重影響人體呼吸功能,表現為乾咳、進行性呼吸困難(自覺氣不夠用),且隨著病情和肺部損傷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斷惡化。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僅2.8年,死亡率高於大多數腫瘤,被稱為一種「類腫瘤疾病」。
  • 科普:幹細胞移植修復肺纖維化研究進展
    幹細胞因在特定條件下可誘導分化為肺細胞,具有「歸巢」、分化、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參與調節免疫反應等作用,是細胞代替治療肺纖維化最具有價值的間充質幹細胞,為肺纖維化的修復提供了新的選擇。傳統方法修復肺纖維化效果欠佳在我國,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僅2.8年,死亡率高於大多數腫瘤,被稱為一種「類腫瘤疾病」。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義大利醫學博士談幹細胞在肺纖維化的前沿應用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IP)中最常見的以肺纖維化病變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疾病類型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能導致肺功能進行性喪失的嚴重的間質性肺疾病。在我國,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僅2.8年,死亡率高於大多數腫瘤,被稱為一種「類腫瘤疾病」。
  • 中國首個原創幹細胞新藥IND獲批,用於治療肺纖維化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官網公布消息,江西省仙荷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仙荷醫學)旗下的REGEND001細胞自體回輸製劑,於2020年7月15日獲得藥監局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准通知書》(批件號:CXSL1900019),用於治療早、中期特發性肺纖維化。
  • 瞿昆團隊揭示系統性硬化症皮膚纖維化主要致病細胞
    該疾病較為罕見,發病率十萬分之一,患者男女比例 1:7, 主要影響年輕和中年婦女。患者5年死亡率卻高達17%,15年生存率僅50%。研究顯示,導致SSc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內部器官纖維化。由於皮膚纖維化是SSc患者普遍的臨床症狀且可以反映內部器官的病變程度,更易獲得的皮膚組織成為研究SSc發病機制的理想樣本。
  • Cell子刊:四川大學曹中煒團隊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衰老器官再生和纖維化
    同時這一微環境具有很強的兩面性,不同激活狀態的微環境可以導致受損器官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即:是發生再生還是變成纖維化(結疤)。因此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器官修復的具體分子細胞機制在再生醫學中有理論意義。同時,因為循環系統具有易於幹預(readily accessible)的特點,發掘器官修復中循環微環境中的具有獨特功能的靶點有望開發相對高效的治療手段。
  • miR-149調控矽塵誘導肺纖維化的初步研究
    煤工塵肺(Coal workers』pneumoconiosis,CWP)是在生產過程中長期吸入矽塵、煤矽塵或煤塵所導致的以肺組織不可逆性纖維化為主的疾病,主要包括矽肺、煤矽肺和煤肺,是我國最嚴重的職業病之一。由於發病機制並不完全清楚,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 患上肺纖維化和生活中哪些原因有關
    肺部纖維化是很多肺部疾病發展到末期的表現。其主要特徵為成纖維細胞增殖、大量的細胞外基質聚集,並且伴有炎症、組織結構損傷等,簡單來說,就是正常的肺泡組織受損後異常修復導致的結構異常的現象。很多找不到具體病因的肺纖維化稱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是最常見的間質性肺病。那麼有常見原因的肺部纖維化與生活中哪些因素有關呢?
  • 我國科學家揭示肺淋巴上皮瘤樣癌發病機制
    1987年首次報導,肺LELC已被認為與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密切相關。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肺部腫瘤分類中,肺LELC從大細胞癌轉移到其他和未分類的癌症。與其他類型的肺癌相比,肺LELC具有明顯的臨床病理學特徵。它優先影響年齡較小的亞洲非吸菸者並且具有強化的腫瘤浸潤免疫細胞。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近日,國際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課題組和浙江大學李新課題組合作開展的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進行肺纖維化診斷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一氧化氮螢光探針PNO1,為肺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的篩選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肺纖維化是由多種誘因引起的肺部炎症,肺泡持續性損傷,胞外基質反覆破壞、修復、重建並過度沉積,最終導致肺組織結構改變、功能喪失的一類疾病。絕大部分肺纖維化患者病因不明,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 【學術前沿】PNAS | 王紅豔/魏濱聯合團隊揭示LRCH1對CD8+和LAT...
    【學術前沿】PNAS | 王紅豔/魏濱聯合團隊揭示LRCH1對CD8+和LAT通路的調控機制 2020-08-08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餘國營專訪:非編碼蛋白質RNA在IPF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丨ATS 2019
    餘國營專訪:非編碼蛋白質RNA在IPF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丨AT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