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87日,《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於翔研究組題為《樹突棘的協同修剪與成熟由樹突棘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所介導》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相鄰樹突棘之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並通過其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這個網絡中大部分的興奮性突觸位於神經元樹突上一種名為樹突棘的微結構上。在發育早期,樹突棘的數目與突觸的數目快速增加,形成功能性的神經網絡。然而腦內突觸的數目並非多多益善,而是在神經網絡的複雜度達到一定程度後進行優化,從而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與儲存效果。神經網絡的精確化主要在個體的青春期進行,表現為總體樹突棘數目的減少。這一「樹突棘修剪」的過程對於大腦正常功能的行使至關重要,且在包括孤獨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中均發現了樹突棘修剪的異常。雖然樹突棘修剪在神經網絡精確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識,介導該過程的分子機制仍是基本未知的。

  於翔研究組以與小鼠觸鬚感覺對應的大腦桶狀皮層為實驗範式解析上述問題。發現桶裝皮層的樹突棘修剪受觸鬚感覺經驗的雙向調控,並且該過程與樹突棘形態的成熟協同發生­——通過豐富環境飼養增加小鼠的感覺輸入能夠同步加速樹突棘的修剪與其形態的成熟,而剪除觸鬚則同時阻止了這兩個過程的進行。他們據此推測樹突棘的修剪與成熟是由一種競爭依賴的機制所介導:相鄰的樹突棘同時競爭胞內的某種有限分子資源,獲勝的樹突棘得以存留並變得更加成熟,而敗方則接受被修剪的懲罰。

  為了探尋這種分子資源的真實身份,他們在體外培養的海馬神經元體系中進行活細胞成像,並發現在單個樹突棘上局部富集一類細胞粘附分子——cadherin/catenin複合物­——可以同時導致被刺激樹突棘的增大和相鄰樹突棘的縮小或消失。他們進一步發現通過光遺傳學手段激活單個樹突棘,並與相鄰未激活的樹突棘進行對比,可以模擬在體觀測到的樹突棘命運分化:前者增大而後者則被修剪,並且這一過程依賴於cadherin/catenin複合物在兩個樹突棘中的重新分布。這種樹突棘的命運分化取決於兩個樹突棘之間的物理距離和N-cadherin的動態變化,而不依賴於蛋白合成或降解,進一步支持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依賴模型。

  通過在體基因操作,局部增加小鼠桶狀皮層中部分樹突棘突觸前的cadherin/catenin複合物水平,可以使它們在神經環路精確化的過程中擁有優勢,更容易存活與成熟;而與其相鄰的,擁有相對較低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樹突棘則更多地被修剪掉。進一步的實驗表明神經電活動對於樹突棘修剪和成熟的調控也依賴於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作用。

  該工作揭示了樹突棘修剪過程中決定樹突棘命運的一類關鍵分子:cadherin/catenin細胞粘附複合物,並闡明了其介導樹突棘協同修剪與成熟的作用機制,即通過樹突棘之間對該分子的相互競爭。這一研究成果所揭示的基於有限分子資源的競爭機制,拓展了我們對於神經環路精確化機制的理解,並進一步重申了自然感覺刺激對神經環路發育與可塑性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有限分子資源的更有效再分配可能代表生物體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策略,既有效又節約資源。最後,由於樹突棘修剪的異常被報導與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闡明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對解析上述疾病的致病機理有重要的理論與臨床意義。

  該課題由博士研究生邊文杰在研究員於翔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室的其他成員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積極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課題受科技部「973」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的資助。

 

  圖注 (A) 小鼠觸鬚接受到的感覺刺激傳入到軀體感覺皮層神經元(虛線為其傳導途徑)。(B)軀體感覺皮層桶狀區域第2/3層錐體神經元的樹突棘示例。(C) 軀體感覺皮層神經元樹突棘數目在正常(綠色)和修剪缺陷(灰色)情況下隨年齡變化的趨勢。(D) Cadherin/catenin複合物介導樹突棘修剪的競爭模型:由感覺經驗所帶來的神經電活動增強導致相鄰樹突棘之間相互競爭胞內的cadherin/catenin複合物,這一競爭導致後者在樹突棘之間的重新分布:獲得cadherin/catenin複合物較多的樹突棘得以存留、成熟,而失去該複合物的樹突棘則被修剪。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人民網上海8月7日電 (記者姜泓冰) 《細胞》期刊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於翔研究組題為《樹突棘的協同修剪與成熟由樹突棘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簡稱3C複合物)的競爭所介導》的研究論文。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近年來,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太空人食物。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因此,花青素的積累被認為是一種可視化的分子標記,用來判斷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否遇到不良環境。然而,不良環境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迄今並不十分清楚。  植物為了應對不良的環境條件,在加速合成次生代謝產物的同時又減慢生長,從而協調抗逆與生長之間的平衡。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2017-11-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丁建平研究組長期從事mTORC1信號通路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先後測定了mTORC1信號通路中一些重要調控蛋白包括Rheb、TCTP、S6K和Ego3的結構,揭示了它們在mTORC1信號通路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基礎,完成了酵母TORC1信號通路中Ego1-Ego2-Ego3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和功能分析,以及mTORC1信號通路上遊人源精氨酸感應蛋白CASTOR1-arginine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Structural basis for targeting BIG1 to Golgi apparatus through interaction of its DCB domain with Arl1,該研究工作揭示了膜泡運輸中小G蛋白Arl1介導GEF蛋白BIG1定位在高爾基體反式面的分子基礎。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piRNA 3』端修剪過程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 2018-03-2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2017-12-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對其分子機制的研究為探索生命本質以及開發相應的靶點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往研究表明,擬南芥JMJ14是一個含有jumonji結構域的組蛋白H3K4me3的去甲基化酶,從序列分析上屬於KDM5亞家族。人源的KDM5亞家族基因可以促進腫瘤生成及產生耐藥性,因而是重要的抗癌藥物靶標,但植物或動物中KDM5亞家族去甲基化酶的其底物識別機制尚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機制
    9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李勁松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e and Passive Demethyl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ronuclear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2015-01-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誘發腦室旁灰質異位的分子機制至今仍不明確。在這項研究中,熊志奇研究組發現一個與唐氏綜合症相關的基因­——鈣調磷酸酶調節蛋白1(Regulators of calcineurin 1,RCAN1)——在大鼠皮層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利用短髮夾RNA(shRNA)下調Rcan1的表達會影響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以及神經元的放射狀遷移,並且導致腦室旁灰質異位的發生。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2 月 7 日,國際精神疾病研究期刊《分子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孤獨症相關的 Dyrk1a 無義突變影響神經元樹突、樹突棘生長及皮層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復旦大學教授吳柏林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但該Ca2+通道的遺傳身份幾十年來一直是未知的,其通過介導和調控胞外Ca2+內流,從而調控花粉管生長方向的假說也一直缺乏遺傳學證據的支持。  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2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永飛研究組題為Cyclic nucleotide-gated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3年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花粉管生長模式從管狀到泡狀的轉變機制
    9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唐威華研究組在Plant Cell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Overexpression of the Tomato Pollen Receptor Kinase LePRK1 Rewires Pollen Tube Growth to a Blebbing Mode 的研究論文。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亞精胺對免疫性疾病作用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亞精胺對實驗性自身腦脊髓炎的治療作用和機制